浅谈改善养鱼池塘水质的技术措施

浏览

鱼类生活在水中,平时看不见摸不着,它的生活和生长情况都是通过水体环境的变化反映出来的,各种养殖措施也都通过水环境而作用于鱼体。根据鱼类对各种环境的要求,人为地调节的控制池塘水质,是池塘养鱼日常管理中难度最大的一个问题。如何改善养鱼池塘水质,保持鱼类良好的生活环境,笔者认为,必须掌握以下两个方面。

1、掌握辨别池塘水质好坏的方法

从直观上,水质往往用水色和透明度来表示。水色是水中浮游生物和其它物质的一个综合反映,是质的表现,而透明度是量的表现。养鱼水质总的要求是“肥、活、嫩、爽”。辨别养鱼水质的好坏,可以用仪器化验测定,也可以用直感经验。直感经验主要从五个方面来判断:

1.1看水色。池塘施用肥料的性质决定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施用化肥池塘水呈蓝绿色,施用大草呈酱紫色,施用鸡鸭粪呈黄绿色,等等。一般而言,肥水性水色为两类:一类呈油绿色,一类是呈茶褐色。这两类都有大量鱼类易消化的浮游动植物。

1.2 看水色变化。水色变化是水质活的标志,分日变化和月变化两种。一般容易消化的浮游动植物大多能自由运动,具有明显的趋光性,,因此上午透明度大、水色淡,下午透明度小、水色浓,因上午的阳光较弱,下午较强。此外,十天半月水色浓淡交替出现,说明一种藻类占优势之后,另一种藻类优势种就接着出现,不断更新,池塘物质循环快。

1.3看是否有“水华”。“水华”,就是由于某种浮游生物在水中大量繁殖形成云彩状的颜色。产生水华的池塘,水质肥,浮游植物种类单一,数量多,鱼类容易消化的种类占绝对优势,这种水质对鲢鳙鱼的生长很有利。但是它溶氧条件差,遇到天气突变,阴雨连绵,高温季节时容易使得鱼缺氧浮头,藻类本身也大量呼吸氧气,供不应求就会造成藻类大量死亡,池塘水水色转清发臭,严重时就产生泛塘事故,因此因根据水色变化特点和天气情况,控制投饵施肥量,及时增氧换水,将水华控制在较低的水平。

1.4看池塘下风处的油膜。有些藻类不一形成水华,或因天气的原因不已观察。那么根据下风处油膜的颜色、面积大小来衡量水质的好坏。一般肥水池塘下风处油膜多、性粘、发泡并有日变化,下午比上午多,上午呈黄褐色或烟灰色,下午带绿色,俗称“早红夜绿”。

1.5看透明度。池塘水透明度的大小,可以大致反映出浮游生物的多少和水质的肥瘦。各种养殖鱼类因食性和生活习性不同,对水质的透明度要求不同。一般精养池塘的透明度控制在25~30cm为宜。

综上所述,养鱼最理想的池塘水是呈油绿色或茶褐色,水色浓而不深,透明度适中,水色日变化明显,水面上有一层油膜,往往有“早红夜绿”的变化。这样的池塘水,浮游生物多,溶氧充足,即保证鱼类有较好的生活环境,又有丰富的天然饵料。

2、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及改善措施

影响池塘水质的理化和生物因素很多,调节水质的措施也千差万别。从人为的控制上,应注意几个方面:

2.1采取各种途径,改善池塘水溶氧。

池塘水的溶氧对鱼类的摄食强度、能量代谢、饵料系数都具有直接影响。池塘水氧的饱和度在100%以上时,鱼类摄食旺盛,新陈代谢最快。池塘水溶氧状况,相当程度地反映了池塘养鱼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溶氧是池塘水质管理的一个重要指标。

池塘溶氧分布不均匀,又变化多端,它同日照强弱、温度高低、水质浓淡、鱼类摄食、排泄物多少、塘泥的厚度、有机物的分解等多种因素密切联系在一起。形成多变的动态结构,但万变不离其宗,造氧和耗氧的对立双方,总是依着一定的条件朝着对立面转化。因此,要改善池塘的溶氧条件,应从改变溶氧分布不均匀入手,充分利用晴天上层水域产生的过饱和氧气,相应降低下层水域的耗氧因子,从而提高整个池塘水体的溶氧量,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改善池塘溶氧:

①合理使用增氧机,做到晴天中午开,连绵阴雨半夜开,傍晚不开,浮头早开,鱼类主要生长季节坚持每天开,中午开机时间短,施肥、天气炎热或负荷面积大,开机时间长,反之则短或不开。通过合理使用增氧机,将上层高溶氧的池水送到下层,及时偿还氧债。

②每隔10天左右,在晴天的中午翻动一次底泥,每次翻动不超过池塘面积的1/2,这样可以将氧债高的塘泥和底层水送到表层高溶氧水中,促使携带氧债的还原物迅速氧化分解。同时,也改善了池泥中的溶氧条件,减低塘泥上层积累的氧债,也可将塘泥直接吸喷到池梗上作为青饲料的肥料。

③追施有机肥应发酵腐熟,并在晴天中午以泼洒的方式进行,促使肥料内大量中间产物迅速氧化。

④利用排灌设施,及时加注新水。

2.2增施磷肥,调节池水的氮磷比。

在6-10月的高温季节,精养鱼池由于大量投饵,鱼类及其他生物的排泄物增多,池水中有机耗氧量增大,其氮源一般是绰绰有余的,倘若再施耗氧量大的有机肥,不仅浪费肥料,而且造成耗氧过高,恶化水质。因此在高温季节施用磷肥,对增加水中的磷酸盐含量,调节氮磷比,促进藻类生长,提高池塘生产力有重要作用。

2.3增施生石灰,调节水中酸碱度。

池水的酸碱度主要取决于游离CO2和碳酸盐的比例,一般CO2越多,PH值越低,CO2越少,含氧量高,PH值增加,水中的腐殖质酸等也影响到PH的变化,PH值对水质、水生生物和鱼类有重要影响。养鱼池水的最适PH值为7.5-8.5.PH值过高、过低对养鱼都不利。由于精养池大量投饵、施肥,水中有机物含量过高,加之池塘淤泥过多等原因,使游离CO2含量过高,往往造成池水偏酸,就会产生一系列不良结果:

一是光合作用不强,细菌、藻类、浮游动物发育受到抑制;

二是硝化过程受到抑制,有机物分解缓慢,物质循环变弱;

三是鱼的血液中PH值下降消弱了血液的载氧能力,使血液中的氧的分压变小,即使在溶氧量很高的水体中,鱼类仍然出现浮头现象;

四是鱼类活动量不大,畏缩、耗氧下降、新陈代谢急剧低落,饵料虽丰而摄食少、消化差、生长受阻;

五是使铁及水中的悬浮杂质对鱼类产生有害作用。

因此,可通过施用生石灰加以改善。其用量是:每亩水面、水深1.5m 至2m,每次可全池泼洒生石灰15-20kg,在鱼类生长旺季,每半个月至20天泼洒一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