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大棚怎样生产食用菌

浏览

由于冬季大棚可栽培的食用菌种类比较多,以下介绍最常见的平菇生产管理措施:

(1)光照宜强不宜弱。若菇棚的保温性能好,夜间温度可以维持在 5摄氏度 以上,则棚顶的草苫可早揭晚盖,尽可能地延长白天的光照时间;反之,则白天菇棚的光照时间宜相应缩短。就天气状况而言,气温在 5摄氏度 以下时,尽可能增加光照时间;阴雨天可在白天气温较高的11:00~15:00给棚增光;下雪天给棚增加散射光即可。光照强弱也直接影响着平菇的产量和品质。光照较强的菇棚内,平菇子实体颜色较深,叶片较厚,菇片韧性好,产量也可增加20%左右。即使是同一白色平菇品种,在光照较强的条件下,其子实体颜色也会变成浅灰色,甚至变成红褐色;而同样是黑色平菇品种,在高温暗光下培养,其菇片照样会长成浅白色,甚至白色。

(2)水分宜少不宜多。冬季棚内需水量较少,菇棚喷水宜控制,不可过多。对于空间较大,菌棒摆放较少,或通风状况较好而又较易升温的菇棚,喷水量以1~2天喷1次为宜;反之,可2~4天喷1次。冬季宜用 50摄氏度 左右的热水棚内喷雾,保持棚内相对湿度在85%~95%,保持培养料表面较为湿润即可。喷水时切记不能喷“闭棚水”,即不能在闭棚不通风的条件下喷水,以免引起子实体生理性病害,甚至枯黄而死。

(3)通风宜勤不宜大。对于空间较大,通气状况良好的菇棚,宜采用短时间小通风的方式换气,1天可通风3~4次,每次30分钟;反之,宜通风8~10次,每次20分钟,要使死角部分亦能正常通风换气。

(4)加温宜廉不宜奢。在满足平菇正常生长所需温度下限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燃料投放。现蕾前若棚温过低或温差过小,则菇蕾很难形成;现蕾后棚温过低,则子实体基本停长,长期保持菜花状而不分化,或即使分化,菇片上也会长满白色的小刺或菇上长菇形成畸形菇,商品价值降低。因而在管理上,菇蕾形成前后宜以太阳光能为主要增温方式,必要时用火炉维护棚温在 5摄氏度 以上,以利于保温并拉大温差,促使菇蕾形成;待大部分菌袋显蕾后,宜控制棚温在 8摄氏度 左右,保证子实体正常生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