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

因寒邪、痰浊、瘀血痹阻胸部经脉,引起气不宣通,血行不畅,而致胸部疼痛的病证。心肺同居胸中,故胸痛一证,多与心肺二脏有关。

《内经》即有胸痛的记载,《灵枢·厥病》:“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其所称之“真心痛”,是胸痛的重症。《金匮要略》把胸痛称为“胸痹”,痹乃闭阻不通之意。明代《症因脉治》认为情志不适,痰凝气结,过饮辛热等,均可导致胸痛的发生。清代《医林改错》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心痛,在治法上有所发展。

病因病机

胸居阳位,又称清旷之区,一旦寒邪入侵,或痰浊、瘀血等痹阻胸阳,胸痛即可发生。其病因病机:

(1)寒邪入侵,胸阳不振。寒为阴邪,最易损伤阳气,寒凝气滞,胸阳不振,络脉不和,即可发生胸痛。

(2)饮食不当,聚湿生痰。如过食肥甘生冷,或嗜酒成癖,使脾胃阳气受损,运化不健,痰湿内生,致使胸阳失展,引起胸痛。

(3)情志失调,气滞血瘀。忧思伤脾,气机郁结,气结则津液失于敷布,聚而成痰;郁怒伤肝,肝伤则失于疏泄,甚则久郁化火,灼津成痰,气滞痰阻,血行不畅,脉络失和,引起胸痛。

(4)气血亏虚,经脉失荣。老年体虚,或禀赋不足,久病亏弱之体,经脉失荣,或胸阳不振,络脉阻滞,发为胸痛。

辨治

胸痛的辨证,应明辨虚实,分清标本,虚有阴虚、阳虚之分,实有痰浊、瘀血之异,而本虚标实,尤为多见。就痛势而言,若胸痛彻背,感寒痛甚,喘息不得卧,属胸阳不振、痰浊阻滞;若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属瘀血留着。

如证见胸痛彻背,感寒痛甚,胸闷气短,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四肢逆冷,舌苔白腻,脉弦紧,属胸阳痹阻,痰浊内留,治宜宣痹通阳、散寒化浊,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可酌加桂枝、枳实、丹参、檀香等。如证见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时或心悸不宁,舌质紫黯,脉沉涩,属瘀血留着,脉络失和,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若久痛入络,可用旋覆花、茜草根、当归须、丹参、桃仁、红花、泽兰等化瘀通络。若证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更甚,舌偏红,或有齿痕,脉细弱,属气阴两虚,治宜益气养阴、养荣和络,可用生脉散加丹参、柏子仁枸杞、炙甘草等。如证见胸闷气短,甚则胸痛彻背,心悸,汗出,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唇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黯,脉沉细或脉微欲绝,属阳气虚衰,治宜益气温阳,用参附汤加味。

平时注意防寒保温,保持心情舒畅,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对防止发生胸痛均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