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切开

在颈部中线切开气管的手术。病人经置入的套管呼吸,并可吸引出呼吸道分泌物。气管切开术的历史已有200余年,以往只用于解除呼吸道阻塞,现本手术的适应范围已日益扩大。

适应症

下列情况应考虑气管切开:

(1)炎症、肿物、外伤、异物及声带麻痹等原因引起的喉阻塞,以及喉邻近组织病变引起的呼吸困难。

(2)下呼吸道分泌物阻塞,如各种原因引起的昏迷、咳嗽反射消失、呼吸麻痹;胸腹部外伤后,咳嗽活动受限所致的下呼吸道分泌物积存。

(3)施行口咽、喉或颈部大手术时,为保持术中及术后呼吸道通畅,可先做气管切开手术。

(4)各种原因引起呼吸功能减退时,为增加有效换气量,可考虑气管切开。

(5)取除异物,当条件受到限制时,可经气管切开的途径取除气管异物。

对呼吸困难者,在施行本手术前,可先行气管插管,缓解病人的呼吸困难,使气管切开术得以从容进行,又可减少纵隔气肿和气胸的发生。

手术步骤

患者仰卧、垫肩、头后仰。若呼吸困难不能仰卧时,可取半坐位。于颈正中作直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颈浅筋膜,分离甲状腺峡部,以尖刀自下而上沿中线切开1~2气管环,刀尖勿过深,以免刺伤气管后壁。插入气管套管,套管下垫纱布。切开气管的部位一般在2~4环处,勿低于第5环,以免损伤无名动静脉;亦不能高于第1环,以免引起喉狭窄。气管套管有内、外两管,内管可经常取出清洗,以保持通畅,外管可定期更换。

术后处理

这是关系到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在小儿尤为重要。

(1)专人护理。患者术后不能发声,遇有病情变化,若无专人在旁,可发生意外。例如儿童烦躁时可将套管拔出而致窒息。

(2)取平卧位。若无颅内压增高,头位可稍低,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引流。

(3)室内要保持合适的温度和湿度。温度要在22℃左右。若空气干燥,可用雾化器喷雾,也可经常往套管滴入少许抗生素溶液。

(4)床旁应备有地灯、气管套管、气管扩张器、止血钳、气管拉钩、剪刀、吸引器及氧气筒等,以备急需。

(5)保持套管及下呼吸道通畅。及时吸除分泌物,经常清洗内管,防止管内分泌物结痂阻塞。若外管堵塞、脱出或损坏应及时更换,以防窒息。术后数日内,套管周围尚未形成瘘道,或估计重新插入外管有困难时,宜在手术室内备好器械的情况下换管。

喉梗阻及下呼吸道分泌物阻塞症状解除,全身情况好转后,可拔管。事先应逐步堵管24~48小时,若呼吸道通畅可以拔管,用凡士林纱布盖住伤口可自行愈合。拔管当天应严密观察呼吸,若出现呼吸困难,应及时重新插入套管。

并发症

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45%。

(1)出血。手术时误伤颈前静脉或甲状腺血管可引起出血。晚期大出血是气管切开术致死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是因套管长度或角度不合适,压迫无名动脉或甲状腺下动脉使之受损伤和感染所致。严重出血前常有套管搏动,应予警惕,要更换合适的套管。

(2)皮下气肿。是较常见的并发症。常与术中过多分离气管前软组织有关。轻者局限于颈部,严重者,可向头面、胸腹部蔓延。一般于24小时内停止发展,6~8日后可完全吸收。气肿严重者,应拆除缝线,以利引流。

(3)纵隔气肿。手术时过分分离气管前筋膜,气体经深筋膜进入纵隔而形成。轻者无明显症状,重者可引起心肺功能紊乱,应积极治疗。

(4)气胸。术中暴露气管时,过于向下分离误伤胸膜顶,可并发气胸,或由于喉阻塞使胸内负压过高,剧烈咳嗽,使肺泡破裂形成自发性气胸。气胸影响呼吸时,应行胸腔穿刺或行闭式引流。

(5)喉及气管狭窄。多因切开气管部位过高,伤及环状软骨。切除气管软骨过多或局部肉芽纤维组织增生等也可引起,可致拔管困难。其他并发症如局部及肺部感染、食管损伤等,均应注意防止及妥善处理。

其他情况的处理

(1)紧急气管切开术。患者极度呼吸困难时,可行紧急气管切开术。不需麻醉。

(2)环甲膜切开术。病情紧急时,摸清环甲膜间隙,横形切开皮肤及环甲膜,插入套管。此处插管时间不宜超过48小时,其后仍应作常规气管切开术。也可先用一较粗的注射针直接经环甲膜刺入声门下区,暂时解除呼吸困难。

(3)气管造口术。对需要长期带气管套管的病人,可做气管造口术,方法与气管切开术基本相同。愈合后形成一永久性瘘口便于更换气管套管。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