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

常用发散风寒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或中麻黄E.intermedia、木贼麻黄E.equisetina的草质茎。

产地和性状

此品多生于干旱山地、草地或荒滩及干枯河床附近,常成片丛生,现亦有栽培。一般于9~11月间割取绿色茎枝;或连根拔起,除净泥土杂质,根与茎分开;扎成小把,置通风干燥处,晾至六七成干,再晒至全干,切段。但曝晒时间过长则颜色变黄,影响疗效。

草麻黄的小枝细圆柱形,微扁,少分枝,直径1~2毫米,有时夹带少量木质茎。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有细纵棱线18~20条,手触之略有粗糙感。节明显,节间长2~6厘米,节上具膜质鳞叶2枚(稀3枚),长3~4毫米,裂片2,尖三角形,先端灰白色,反曲,基部联合成筒状,红棕色。茎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呈纤维性,周围绿黄色,髓部红棕色(图1)。气微香,味微苦涩。

中麻黄的茎多分枝,直径1.5~3毫米;表面深绿色,有细纵棱线18~28条,手触之有粗糙感。节上膜质鳞叶长2~3毫米,裂片3,先端锐尖。断面髓部呈三角状圆形(图2)。

木贼麻黄的分枝较多,直径1~1.5毫米;表面草绿色至黄绿色,有细纵棱线13~14条,手触之无粗糙感。节间长1~3厘米,节上膜质鳞叶长1~2毫米;裂片2,短三角形,先端不反卷,基部棕红色至棕黑色(图3)。

以上3种药材主产于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甘肃、新疆等省区。

性味和功用

此品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功能发汗解表、平喘、利水。主治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肢体疼痛,肺气壅遏,咳喘胸闷,风水浮肿等证。

成分和药理

麻黄茎含多种生物碱,其中主要有效成分为左旋麻黄碱,其次为右旋伪麻黄碱,另含微量左旋-N-甲基麻黄碱、右旋-N-甲基伪麻黄碱、左旋去甲麻黄碱、右旋去甲伪麻黄碱、麻黄定碱。并含少量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松油醇。此外,尚含有挥发性的苄甲胺、儿茶酚鞣质等。

麻黄碱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兴奋心脏、收缩鼻黏膜血管、升高血压,有拟肾上腺素样作用。伪麻黄碱有显著的利尿作用,对平滑肌的解痉作用与麻黄碱相似,升压作用则明显减弱。麻黄挥发油有解热作用,并能抑制某些流行性感冒病毒,松油醇的解热作用更强。

应用和禁忌

麻黄为辛温发表药,最适用于外感寒邪、腠理闭塞、表实无汗之证,常与桂枝相须为用以加强发汗解表之功。对于里有虚寒证象而又有外感表邪者,麻黄可与附子同用,以收温经散寒、助阳解表之效。麻黄用于定喘,如配干姜、桂枝、细辛、半夏等,可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之喘满咳嗽;配杏仁、苏子、款冬花桑白皮等,可治风寒外束、痰热内蕴之咳嗽哮喘;配石膏、杏仁、甘草,则可治外风郁而化热、肺气壅遏失宣、发热有汗之咳嗽气喘。近代以麻黄提取物麻黄碱制成口服片剂及注射液,用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反应和低血压症。麻黄用于水肿证候,以外受风邪、内有水湿之全身性水肿为宜,一般与石膏、生姜及白术等同用。麻黄还有解肌发汗、宣肺达邪的作用,凡因风寒郁表而麻疹透发不畅,或因风寒外袭所引发之风瘙瘾疹,均可用本品配其他药物治疗。内服煎汤用量3~10克。发汗解表宜用生麻黄,平喘止咳宜用炙麻黄。此品辛温发散作用较强,体质虚弱及易于出汗者应慎用;阴虚盗汗、气虚喘息、高血压、大出血者禁用。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