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骨头

概况

  异名飞仙藤(《滇南本草)、<植物名实图考>).滇杠柳(<全国中草药汇编>),柳叶过山龙(<贵州草药)),达风藤、青蛇胆、黑骨藤、青香藤、黑龙骨(云南),小黑牛、铁散沙(广西)。

  基源为萝雄科杠柳属植物黑龙骨的根或全株。

  原植物黑龙骨Periploca forrestil Schltr.,又名西南杠柳(俗称)。

  历史飞仙藤始载于<滇南本草>,谓:“飞仙藤,生石岩上,叶似柳叶,开白花,”后<植物名实图考>谓:“飞仙藤生云南石岩上,柔蔓细枝,长叶如柳。”并有附图,可认为是本种。

  形态藤状灌木,长达10m,具乳汁,多分枝,全株无毛。叶革质。披针形。长3.5~7.5cm,宽5~10mm,顶端渐尖,基部楔形.中脉两面略凸起,侧脉纤细,密生,几平行,两面扁平。在叶缘前连结成1条边脉;叶柄长1~2mm。聚伞花序腋生,着花l~3朵;花序梗和花梗柔细;花小。直径约5mm,黄绿色;花萼裂片卵圆形,长1.5mm;花冠近辐状,花冠筒短.裂片长圆形,长2.5rnm。不反折;副花冠丝状;花粉器匙形,四合花粉藏在载粉器内;雄蕊着生于花冠基部,花丝北部与副花冠裂片合生.花药彼此粘生,包围并粘在柱头上。瞢荚双生,长圆柱形,长达llcm。直径5ram;种子长圆形,扁平,顶端具绢质种毛;种毛长3cm。花期3~4月,果期6~7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63卷.274页.图版94:7)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2000m以下的山地疏林向阳处或荫湿的杂木林下或灌丛中。分布广西、四川、青海、贵州、云南、西藏。

生药

采集秋、冬季采收根或全株,洗净,切片。晒干。

化学性质

树皮含滇杠柳素(Forrestin,)。从根茎中分得一个强心甙元8.羟基杠柳甙元(8.Hydroxyperiplogenm,即3B58,8b,14b四羟基-强心甾一20(22)一烯内酯)(1),同时还获得杠柳甙元(Per,plogenin),杠柳甙(Periplocin)、北五加皮甙E(Glycoslde E 0f peripleca sepium)、胡萝卜甙和熊果酸[“。从根茎中还分得两个新强心甾内酯滇杠柳甙元A(】?eri—forgeninA)(2)和滇杠柳甙I(Penforoside I)(3)。化学式分别为3甩5B二羟基一15(14—8)移.(8s).14.酮.强心甾一20(22)一烯内酯和滇杠柳甙元A-3.OBn葡萄吡喃糖基(1—4)一Bn磁麻吡喃糖甙。

参考文献

[1] 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中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887。
[2] 云南植物研究 1989;11(4):465。
[3] 化学学报 1990;48(7):714。

药理

本品所提取的滇杠柳甙对在体蛙心及兔心、兔心电图及离体豚鼠心脏实验,表明有强心作用,其强心作用的特点类似G-毒毛旋花子甙。对鸽的平均致死量为5.9±1mg/kg。

参考文献

药学学报 1964;11(2):75。

药性

性味:①《昆明民间常用草药》:“苦,凉。有小毒。”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苦、辛,温。有毒。”

功效:通经络,祛风湿,活血,消炎。

主治: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月经不调,口腔炎,乳腺炎。 ①《广西药用植物名录》:“治跌打损伤,伤寒,痨伤,疟疾,肚痛。” ②《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治风湿跌打疼痛,热性疮毒,乳腺炎,咽喉炎,口腔炎。” ③《云南中草药选》:“治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胃痛,消化不良,闭经,月经不调。” ④《贵州药用植物名录》:“治劳咳。” ⑤《全国中草药汇编》:“主治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乳腺炎,闭经,月经不调;外用治骨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或浸酒。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云南中草药》:“肝炎,消化道溃疡患者忌服。一日量不宜超过10g,服过量出现抽搐,甚至死亡。”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贵州草药》:“治风湿关节痛:黑骨藤15g,大青藤根9g。泡酒服,并取温酒擦患处。”

单方应用:①《贵州草药》:“治跌打伤后筋骨疼痛:黑骨藤9g。煎酒温服。” ②《贵州草药》:“治劳咳:黑骨藤9~15g。泡酒服。”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