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节草

概况

异名:臭草、苦黄草、烫伤草(《中国药用植物志》),岩椒草、石胡椒、臭沙子(《四川中药志》),山羊草(《云南中草药选》)。

基源:为芸香料臭节草属植物臭节草的全草。

原植物:臭节草 Boenninghausenia albiflora Reichb.[Ruta albiflora Hook.;B.albiflora(Hook.)Meissn.;B.japonica Nakai],又名松风草(《植物学大辞典》)。

历史:臭节草一名见于《植物名实图考》,谓:“臭节草,生建昌,独茎、细绿,叶长圆如瓜子形,顶微凹,面深绿,背灰白,三叶攒生,中大旁小,一茎之上,大小叶相间,颇繁碎,土医采根捣浆,洗肿毒有效。”经《中国药用植物志》考证,所载即现今的臭节草。

形态:具强烈气味的多年生宿根草本,基部常木质化,高50~80cm;茎紫红色,光滑无毛,嫩枝灰绿色,髓部较大,常中空。叶互生,二回(有时为三回)羽状复叶;小叶片薄纸质,倒卵形、菱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长1~2cm,宽0.5~1.8cm,膜质,先端圆钝,有时微凹,基部楔形,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全缘,不被毛,有透明腺点。聚伞花序,顶生或顶生于侧枝上;花轴细嫩,花枝基部有小叶片;花白色,有花梗;萼片4裂,中部以下合生,不被毛,有小腺点;花瓣4,覆瓦状排列,长圆形或倒卵圆形,长5~6mm,宽2~3mm,薄膜质,有小腺点;雄蕊8,长短相间,生于花盘基部四周,花药长圆形,纵裂,2室;心皮4,花柱4,上部粘合,基部分裂,柱头略膨大。果实成熟时,由顶部沿腹缝线开裂;子房柄长4~8mm;种子肾形,褐黑色,长约1mm,表面有瘤状凸起。花期4~10月,花后结实。(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549页.图2828)

生境与分布:生长于山坡林下,沟边较阴湿地带。分布于中国华东、中南、陕西南部及四川、贵州、云南。亚洲东南部及东部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夏季采取,除去泥沙,晒干。

化学性质

全草主含香豆素类化合物,根中主要含生物碱。香豆素类化合物有:当归白芷内酯(Angenomalin)、Micropubescin、3-(1,1-Dimethylallyl)-Xanthvletin、Bhubaneswin、6-(3-羟基-1-丁烯基)-7-OH-香豆素、花椒内酯(Xanthyletin)、香柑素(Bergapten)、异虎耳草素(Isopimpinellin)、(-)-紫花前胡内酯乙酸酯、[(-)-Nodakenetin acetate]、花椒毒素(Xanthotoxin)、8-瑞香素8-甲醚(Daphnetin 8-methyl ether)、6-(trans-1-Buten-3-onvl)-7-methoxycoumarin、Daphnoretin Methyl p-coumarate、(E)-7-羟基6-(3-羟基-3-甲基-1-丁烯基)-2H-1-苯并吡喃-2-酮、(Z)-7-羟基-6-(3-羟基-3-甲基-1-丁烯基)-2H-1-苯并吡喃-2-酮、Jayantinin、Muralongin、Dehydrogeierin)、繖形花内酯(Unbelliferone)、6-(1-羟基-2-乙酰基-3-甲基2-丁烯基)-7-羟基香豆素[1~9]。生物碱有:芸香日酮(Rutacridone)、降山油柑碱(Noracronycine)、1-Hydroxyacridone、1,7-Dihydroxy-N-methylacridone[10]。还有β-桂叶烯(β-Myrcene)、水芹烯(α-Phellandrene)、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杜松萜烯(Cadinene)、卡达烯(Cadalene)、丁香烯氧化物(Caryophylene oxide)、匙叶桉烯醇(Spathulenol)、7-甲氧基-2,2二甲基色原烯(7-Methoxy-2,2-dimethylchromene)、6、7-二甲氧基-2、-2二甲基色原烯(6、7-Dimethoxy-2、2-dimethylchromene)、以及爵床脂素B(Justicidin B)[11,12]

参考文献

[1] Phytochemistry 1973;12(12):3010。
[2] Phytochemistry 1973;12(8):2073。
[3] Heterocycles 1984;22(2):337。
[4] Japan kokai 78 25,570,1976,[5] Phytochemistry 1973;12(9):2312。
[6] Phytochemistry 1975;14(3):836。
[7] Phytochemistry 1977;16(2):291。
[8] Phytochemistry 1989;28:1281。
[9] Phytochemistry 1991;30(6):2094。
[10] Phytochemistry 1978;17(1):169。
[11] Phytochemistry 1975;14(1):308。
[12] Rastit Resur 1983;19(3):374。

药理

本品所含香豆素类对豚鼠回肠有解痉作用。

参考文献

CA 1980;92:177441v。

药性

性味:《云南中草药选》:“辛、淡,寒。”

功效:清热凉血,舒筋活血。

主治:感冒咳嗽,咽喉肿痛,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①《中国药用植物志》:“煎服治肚痛。叶捣烂外敷治烫伤。” ②《云南中草药选》:“清热凉血,舒筋活血,消炎。治感冒,咽喉炎,肝炎,咯血,衄血,腰痛,跌打损伤,皮下瘀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研末或泡酒。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安徽中草药》:“治胃肠炎:鲜臭节草30g,厚朴9g,细辛3g,仙鹤草9g,檵木叶15g。煎服。”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疟疾:臭节草、柴胡、青蒿、艾叶各9g。水煎,于发作前4小时服。”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风寒感冒:臭节草、理肺散、木姜子皮各9g。水煎服。”

单方应用:①《福建药物志》:“治疟疾:鲜臭节草捣烂于发病前2小时,敷于大椎穴。” ②《安徽中草药》:“治水火烫伤:鲜臭节草捣烂绞汁涂患处。”

食疗:《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跌打肿痛:臭节草15g。泡酒适量,每次服15ml。”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