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鹤草

概况

异名:龙牙草、瓜香草(《救荒本草》),黄龙尾(《滇南本草》),金顶龙牙(《百草镜》),龙头草(《分类草药性》)、石打穿、地蜈蚣(《纲目拾遗》),子母草(《植物名实图考》),蛇倒退(《滇南本草整理》)。

基源:为蔷薇科龙牙草属植物部分种类的全草。龙牙草属全世界有10余种,中国约4种。供药用的主要是龙牙草及其变种黄龙尾,但中国产同属其它种也均可作仙鹤草用。

原植物:正品仙鹤草一般为2种:龙牙草Agrimoma pilosa Lédeb.(A grimonia pilosa Lédeb.var.Japonica(Miq.)Nakai)。黄龙尾.Agrimonia pilosa L’edeb.var.nepalensis(D.Don)Nakai,又名金鸡嘴壳、龙牙肾、地洞风、九龙牙、金仙公(浙江),黄牛尾(山东),地罗盘、瘦狗还阳、地草(四川),白芽蒿、产后草(江苏),山昆菜、咀草(福建)。另有2种也作仙鹤草药用:托叶龙牙草Agrimonia coreana Nakai,又名大托叶龙牙草、朝鲜龙牙草。大花龙牙草Agrimonia eupatoria L.subsp.asiatica(Juzep.)Skalrcky,又名亚洲龙牙草、新疆龙牙草。

历史:仙鹤草一名见于《伪药条辨》,本品原名龙牙草。宋代《图经本草》始有“施州(今湖北西部)龙牙草”的记载,谓:“治赤白痢”,但观察《大观本草》的附图却不像龙牙草。《纲目》将龙牙草列入马鞭草项下,按其文字记述也不像龙牙草。《救荒本草》的描述和附图都与现今的龙牙草相似。《植物名实图考》有更准确的记述,谓:“苗高尺余,茎多涩毛,叶如地棠叶而宽大,叶头齐团,每五叶或七叶作-茎排生,叶茎脚上又有小牙,叶两两对生,梢间出穗开五瓣小圆黄花,结青毛蓇葖果,有子大如黍粒,味甜。”并附有图,所述所绘确系本种无疑。

形态:多年生草本。根多呈块茎状,周围长出若干侧根,根茎短,基部常有1至数个地下芽。茎高30~120cm,被疏柔毛及短柔毛,稀下部被稀疏长硬毛。叶为间断单数羽状复叶,通常小叶3~4对,稀2对,向上减少至3小叶,叶柄被稀疏柔毛或短柔毛;小叶片无柄或有短柄,倒卵形、倒卵状椭圆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1.5~5cm,宽1~2.5cm,顶端急尖至圆钝,稀渐尖,基部楔形至宽楔形,边缘有急尖到圆钝锯齿,上面被疏柔毛,稀脱落几无毛,下面通常脉上伏生疏柔毛,稀脱落几无毛,有显著腺点;托叶草质、绿色,镰形稀卵形,顶端急尖或渐尖,边缘有尖锐锯齿或裂片,稀全缘,茎下部托叶有时卵状披针形,常全缘。花序顶生,穗状或总状,分枝或不分枝;花序轴被柔毛;花梗长1~5mm,被柔毛;苞片通常深3裂,裂片带形,小苞片对生,卵形,全缘或边缘分裂;花直径6~9mm;萼片5,三角卵形;花瓣5,黄色,长圆形;雄蕊5~8~15枚;花柱2,丝状,柱头头状。果实倒圆锥形,外面有10条肋,被疏柔毛,顶端有数层钩刺,幼时直立,成熟时靠合,连钩刺长7~8mm,最宽处直径3~4mm。花果期5~12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255页.图2329)

生境与分布:常生于溪边、路旁、草地、灌丛、林缘及疏林下,海拔100~3800m。野生或栽培。中国各地均产。

黄龙尾与龙牙草的区别在于茎下部密被粗硬毛,叶上面脉上被长硬毛或微硬毛,脉间密被柔毛或绒毛状柔毛。分布于中国中南、西南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

托叶龙牙草、大花龙牙草与龙牙草不同处为:

托叶龙牙草托叶扇形或宽卵形,边缘有圆钝锯齿,叶片下面脉上被开展疏柔毛,脉间被浅灰色短柔毛;花极为疏离,间距为1.5~4cm;雄蕊数目较多,17~24枚;果实钩刺向外开展,连钩刺长8~10mm。从黑龙江向南到浙江只有几处孤立的地方采到,分布甚为稀少。

大花龙牙草花较大,直径12~13mm;果实较大,连钩刺长8~10mm,最宽处达5mm,钩刺外层反折,内层开展;小叶片下面被浅灰色柔毛。分布于新疆,很稀少。

生药

栽培:宜温和湿润的环境,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壤均可种植。用种子繁殖,春播3月下旬,秋播9月上旬。条播,按行距27~33cm开沟,深3~4cm,播后覆薄土,稍加镇压。每亩用种量1~1.5kg。亦可用分株繁殖,挖起老蔸,按其生长情况分成数株进行穴栽。苗高5~7cm时间苗、补苗,结合中耕除草按株距13~17cm定苗。每年冬季用人畜粪开沟条施1次,并培土壅根;返青后再追肥1次。注意中耕除草,雨后排除积水。

采集:夏、秋季枝叶茂盛未开花时,割取地上部分,除去杂质及泥土,晒干。药材主产于浙江、江苏、湖北。

鉴别

性状:茎长40~60cm,直径4~7mm,全体被白色柔毛;基部木质化,下部圆柱形,红棕色,上部方柱形,四面略凹陷,绿褐色或淡红棕色,有纵沟及棱线,茎节明显,节上有托叶残存;质坚硬,断面黄白色或黄棕色,中空。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片大小不等,相间生于叶轴上,顶端小叶较大,暗绿色,皱缩卷曲;卵形或长椭圆形,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锯齿;托叶2片,抱茎,斜卵形。总状花序细长,花萼裂片5,萼筒外面有槽,并有毛,顶端具一轮直立钩刺;花瓣黄色。果实倒圆锥形。气微,味微苦。以质嫩、叶多者为佳。

显微 叶片横切面:中脉向下凸出,维管束外韧型,呈新月状。上表皮有非腺毛;下表皮有非腺毛、腺毛和气孔。叶肉栅栏细胞2列,不通过中脉。栅栏组织及叶脉薄壁组织中散有草酸钙簇晶,直径15~25~40μm。(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图284) 叶的粉末:暗绿色。上表皮细胞多角形;下表皮细胞壁波状弯曲,气孔不定式或不等式。非腺毛单细胞,长短不一,壁厚,木化,具疣状突起,少数有螺旋纹理。小腺毛头部1~4细胞,卵圆形,柄1~2细胞;另有少数腺鳞,头部单细胞,直径约至68μm,含挥发油滴,柄单细胞。草酸钙簇晶甚多,直径9~50μm。

加工炮制:①切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根,洗净,润透,切段,干燥。 ②制炭 取原药材,放入烧红的铁锅内,用武火加热,不断翻炒至外表焦褐色时,洒入少许冷水(熄灭火星),立即取出,摊开,晾至冷透。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

含酚酸类包括高原儿茶酸、原儿茶酸、咖啡酸、2,5-羟基苯甲酸(Gentisic acid)、对羟基苯甲酸、香豆酸(p-Coumaric acid)、香草酸、阿魏酸、水杨酸[1]、仙鹤草酚(Agnmol)A(1)、B(2)、C(3)、D(4)、E(5)[2]、以及F(6)和G(7)[3]、鹤草酚(Agrimophol)(8)[4]。酚类化合物(包括黄酮、黄酮甙、香豆素等)有芦丁、槲皮素、香豆素、喔斯脑(Osthol)、儿茶素、金丝桃甙(Hyperoside)[5]、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甙(Luteolin-7-Oβ-Dglucoside)、芹菜素-7-O-β-D-葡萄糖甙(Apigenin-7-O-β-D-glucoside)、槲皮素-3半乳糖甙(Quercetin-3-galactoside)、槲皮素-3-鼠李糖[6]。三萜类有lβ,2α,3β,19α-四羟基熊果-12-烯28酸(1β,2α,3β,19α-Tetra hydroxyurs--12-en-28-oic acid)、1β,2β,3β,19α-四羟基熊果-12烯-28-酸(1β,2β,3β,19α-Tetro hydroxyurs-12-en-28-oic acid)、2α,19α-二羟基熊果酸-(28-1)-β-D-葡萄糖甙(2α,19α-Dihydnoxy urolic acid-(28-1)-β-D-glucopyranoside)[7]、鞣质有仙鹤草鞣质(Agrimoniin),仙鹤草鞣酸A、B(Agrimonic acid A、B)等[8]

参考文献

[1] Farm Pol(8)1984;40:475。
[2] 化学学报 1978;36(1):35。
[3] Planta Med 1989;55(2):169。
[4] 药学学报 1982;17(9):6136。
[5] Izv Akod Nauk kaz SSR,Ser Biol 1989;88(2):90。
[6] Diss Pharm Pharmacol 1972;74(1):79。
[7] Phytochemistry 1988;27(1):297。
[8] Chem Pharm Bull 1984;32(6):2165。

药理

①止血作用 粗制浸膏有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蛙腿灌流时并有收缩周围血管作用。小鼠iv仙鹤草素后,出血时间缩短45%。家兔iv可缩短血凝时间,并使血小板数增加。但也有报道,仙鹤草浸剂不能使血管收缩,也无促进血液凝固作用。用仙鹤草注射剂15mg/kg亦未见促血凝作用。 ②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仙鹤草乙醇浸膏给麻醉兔、犬iv,可使血压上升。并能兴奋呼吸。而其水提取部分的醇提物却可使家兔的血压降低。兔耳及蛙后肢血管灌流时,低浓度使血管收缩,高浓度则扩张。亦有实验报道,仙鹤草浸剂及提取物灌流兔耳血管,低浓度时无影响,高浓度亦呈扩张反应,并能对抗肾上腺素的收缩血管作用。浸剂和仙鹤草素对离体蛙心,均有强心作用,能增加蛙和蟾蜍的心率及收缩强度。而水提取部分的乙醇提取物对离体蛙心则有抑制作用。 ③对平滑肌的作用 水提取部分的乙醇提取物对兔和豚鼠离体肠管,低浓度兴奋,高浓度则抑制。仙鹤草内酯能降低离体兔肠的收缩幅度及张力,而后使肠运动停止于松弛状态。对大鼠在位小肠的蠕动亦呈抑制作用。浸剂对离体兔、豚鼠子宫具有类似肾上腺素作用。 ④抗炎作用 本品水提物及酸水提取物对芥子油或因感染葡萄球菌所致的兔结膜炎均有消炎作用。所含的鞣质有相当强收敛作用,可能消炎作用与此有关。 ⑤抗阴道滴虫作用 仙鹤草嫩茎叶煎剂对阴道滴虫病也有较好疗效。 ⑥抗菌作用 体外试验表明,仙鹤草煎剂及其甲醇浸膏中所提取的棕色粉末对革氏阳性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⑦其他作用 仙鹤草水浸膏在体外对人癌细胞JTC-26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但对人的正常成纤维细胞全无抑制作用,水提取物及酸水提物对电刺激齿髓的家免痛觉有抑制作用。仙鹤草素能降低小鼠和兔红血球的脆性,略有降低大鼠的基础代谢及对已疲劳的横纹肌的兴奋作用。此外,还有降血糖作用。

参考文献

中药药理与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323。

药性

性味:苦、涩,平。 ①《履峻岩本草》:“辛、涩,温。” ②《滇南本草》:“苦、涩,微温。” ③《生草药性备要》:“甜,平。”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苦、涩,平。” ⑤《中药大辞典》:“苦、辛,平。”

归经:心、肝经。 ①《陕西中药志》:“入肺、脾、胃、大肠四经。” ②《中草药学》:“入心、脾、胃、大肠经。” ③《中药大辞典》:“入肺、肝、脾经。”

功效:收敛止血,止痢,截疟杀虫,解毒,益气。

主治: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跌打、创伤出血,赤白痢疾,崩漏带下,湿热阴痒,疟疾,痔肿,疮疖痈肿,脱力劳伤,小儿疳积,烧、烫伤。 ①《履巉岩本草》:“叶:治疮癣。” ②《滇南本草》:“治妇人月经或前或后,赤白带下,面寒腹痛,日久赤白血痢。” ③《生草药性备要》:“理跌打伤,止血,散疮毒。” ④《百草镜》:“下气活血,理百病,散痞满;跌扑吐血,血崩,痢,肠风下血。” ⑤《纲目拾遗》:“引葛祖方:消宿食,散中满,下气,疗吐血各病,反胃噎膈,疟疾,喉痹,闪挫,肠风下血,崩痢,食积,黄疸,疔肿痈疽,肺痈,乳痈,痔肿,肿瘤。” ⑥《植物名实图考》:“治风痰腰痛。” ⑦《伪药条辨》:“治瘰疬。” ⑧《现代实用中药》;“为收敛止血剂,兼有强心作用。适用于肺咯血,肠出血,胃溃疡出血,子宫出血,齿科出血,痔血,肝脓疡等症。” ⑨《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外用治烧伤、烫伤。” ⑩《杭州植物园药用植物名录》:“治各种出血,痢疾,单纯性腹泻,漏经,白带,腰肌劳损,美尼尔氏综合征。嫩茎叶治滴虫性阴道炎。” ⑾《安徽中草药》:“收敛止血,解毒消肿,强壮。治咳,吐血,便血,崩漏,脱力劳伤,痢疾,肠炎,小儿疳积,疔疮痈肿初起,疟疾,嗜盐菌感染性食物中毒,绦虫病,脑积水。” ⑿《全国中草药汇编》:“收敛止血,消炎止痢。治胃肠炎,痢疾,肠道滴虫。” ⒀《四川中药志》:“近用于血小板减少症。” ⑾《广西民族药简编》:“根水煎服,治胃出血,牙痛;磨水涂患处,治黄蜂螯伤;叶研粉敷患处,治刀伤出血;全草水煎服,治感冒,黄疸型肝炎,小儿盗汗,贫血,阿米巴痢,痧病,跌打内伤等,水煎洗患处治脓疱疮。” ⒂《云南抗癌中草药》:“治胃癌,肠癌,肺癌,肝癌,子宫癌。” ⒃《中药新用》:“治咳嗽,肿瘤,痢疾,绦虫病,美尼尔氏病,白细胞减少症,盗汗,阴道滴虫,食物中毒。此外,对流感伤寒型钩端螺旋体病有一定预防作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鲜品15~60g);捣汁或入散剂。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浓汁及熬膏涂局部。

使用注意:①《江苏药材志》:“凡外感寒热者忌用。” ②《本草钩沉》:“急性炎症性出血(血热)不适用本品。”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龟板、枸杞根,治过敏性紫癜。 ②配白及、地榆炭,治上消化道出血。 ③配锦鸡儿、荔枝肉,治经闭。 ④配侧柏叶、藕节,治吐血。 ⑤配川芎、红花,治月经不调。 ⑥配槐花、地榆,治便血属热证者。

方选和验方: ①止血汤(中草药通讯 1977;(2))治上消化道出血:仙鹤草30g,白及30g,地榆炭30g,生槐花15g。水煎,分早晚服,共服5剂。 ②仙鹤草牡蛎汤(内蒙古中草药 1990;(2))治上避孕环引起的子宫出血:仙鹤草、茜草、炒白芍、生地炭各15g,牡蛎、山药、海螵蛸各30g,远志、香附、甘草各10g,升麻3g。每日1剂,水煎服。 ③鹤柏汤(《中药大全》)治吐血:仙鹤草30g,侧柏叶12g,白及15g,藕节30g,大小蓟各12g。水煎服。 ④仙滑麻油膏(四川中医 1990;(10))治婴儿阴部皮肤擦伤、破损,尿道口、肛门周围炎症和湿疹:仙鹤草60g(研细末过100号筛),滑石40g(水飞粉末),麻油150g。将仙鹤草末和滑石粉浸泡在麻油内24小时,后置文火上加热搅匀,沸后5分钟,装瓶备用。 ⑤苏医《中草药手册》:“治过敏性紫癜:仙鹤草90g,生龟板30g,枸杞根、地榆炭各60g。水煎服。” ⑥《滇南本草》:“治妇人月经或前后,有时腰痛、发热、气胀之症:仙鹤草6g,杭芍9g,川芎4.5g,香附3g,红花0.6g。水煎,点酒服。” ⑦《滇南本草》:“治赤白带或兼白浊:黄龙尾9g,马鞭梢根3.7g,黑锁梅根6g。点水酒服。” ⑧《安徽中草药》:“治绦虫病:仙鹤草30g,槟榔15g。水煎二汁混合,睡前顿服,连服2~3天。” ⑨《单方草药选编》:“治经闭:仙鹤草15g,锦鸡儿(根)9g,荔枝肉15g。水煎分2次服。” ⑩《安徽中草药》:“治咳血,吐血,便血,崩漏:仙鹤草30g,侧柏叶、炒栀子各9g。水煎两汁合并,加鲜藕汁200ml和匀,分2次服,每次送服百草霜4.5g。” ⑾《安徽中草药》:“治疮疖痈肿初起:仙鹤草、蒲公英各30g,野菊花9g。煎服。另取鲜仙鹤草适量捣烂,鸡蛋清调敷患处,干则更换。”

单方应用:①《岭南采药录》:“治赤白痢及咯血、吐血:龙芽草9~18g,水煎服。” ②《贵州民间方药集》:“治疟疾,每日发作,胸腹饱胀:仙鹤草9g。研成细末,于发疟前用烧酒吞服,连用3剂。” ③《闽东本草》:“治痈疽结毒:鲜龙芽草120g,地瓜酒250g,冲开水,炖,饭后服。初起者服3~4剂能化解,若已成脓,连服10余剂,能消炎止痛。” ④《百草镜》:“治乳痈:龙芽草30g,白酒200ml,煎至100ml,饭后服。” ⑤浙江中医杂志 1990;(9):“治痢疾,链霉素中毒性耳聋及阴虚火旺之眩晕:鲜仙鹤草(连根)100~300g。用冷水煎成浓汁,分早、中、晚分服或频服,每日1剂。”

食疗:①《江西民间草药验方》:“治小儿疳积:龙芽草15~21g,去根及茎上粗皮,合猪肝90~120g,加水同煮至肝熟,去渣,饮汤食肝。” ②《安徽中草药》:“治脱力劳伤:仙鹤草30g,猪瘦肉250g。水炖,食肉喝汤。”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