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角拗

概况

异名:羊角扭、羊角藕(《中国药用植物志》),断肠草(《广西药用植物名录》),羊角柳(《广东中药》),打破碗花、鲤鱼橄榄(《福建中草药》)。

基源:为夹竹桃科羊角拗属植物羊角拗的根或茎叶。羊角拗属全世界约60种;中国约2种,4栽培种。

原植物:羊角拗Strophanthus divaricatus(Lour.)Hook.et Arn.,又名山羊角、羊角墓(广东),阳角右藤、大羊角扭蔃(广西)。

形态:灌木,高达2m,全株无毛,上部枝条蔓延,小枝圆柱形,棕褐色或暗紫色,密被灰白色圆形的皮孔。叶薄纸质,椭圆状长圆形或椭圆形,长3~10cm,宽1.5~5cm,顶端短渐尖或急尖,基部楔形,边缘全缘或有时略带微波状,叶两面无毛;叶柄长约5mm。聚伞花序顶生,通常着花3朵,无毛;总花梗长0.5~1.5cm;花梗长0.5~1cm;苞片和小苞片线状披针形,长5~10mm;花黄色;花萼简长约5mm,萼片披针形,长8~9mm,顶端长渐尖,绿色或黄绿色,内面基部有腺体;花冠漏斗状,花冠筒淡黄色,长1.2~1.5cm,内面被疏短柔毛,花冠裂片黄色外弯,基部卵状披针形,顶端延长成一长尾带状,裂片内面具由10枚舌状鳞片组成的副花冠,高出花冠喉部,白黄色,鳞片每2枚基部合生;雄蕊内藏,着生在冠檐基部,花丝被短柔毛,花药箭头形,基部具耳;子房半下位,由2枚离生心皮组成,无毛,花柱圆柱状,柱头棍棒状,顶端浅裂,每心皮有胚珠多颗;无花盘。蓇葖广叉开,木质,椭圆状长圆形,顶端渐尖,基部膨大,长10~15cm,直径2~3.5cm,外果皮绿色,干时黑色,具纵条纹;种子纺锤形、扁平,长1.5~2cm,宽3~5mm,上部渐狭而延长成喙,喙长约2cm,轮生着白色绢质种毛;种毛具光泽,长2.5~3cm。花期3~7月,果期6月~翌年2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440页.图4838)

生境与分布:生于丘陵山地、路旁疏林中或山坡灌丛中。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生药

采集:全年可采。

化学性质

全株含节烯内酯甙类成分有12种[2],即:Decoside(1)、羊有拗甙(Divaricoside)(2)、异羊角拗甙(Divostroside)(3)、Sarnovide、沙木甙元葡萄糖基夹竹桃糖甙(Sarmutogenin glucosyloleandroside)(4)、沙木甙元葡萄糖基夹竹桃糖甙(Sarmutogenin glucosyloleandroside)(5)、Musaroside(6)、沙门甙元葡萄糖基夹竹桃糖甙(Sarmentogenin glucosyloleandroside)(7)、Sarmutogenin glucosyl-digiinoside(8)、沙门甙元葡萄糖基洋地黄毒糖甙(Samentogeninglucosyl-diginoside)(9)、Lokundioside(10)、Sarmentoloside(11)、SarhaTnnoloside(12)。其中:根含有(2)、(3)、(5)、(7)(8)、(9)、(11);茎含有(7)、(9)、以及沙门甙元(Sarmentogenin)、Dambonitol;叶除(5)、(8)外,其余均有。

参考文献

Phytochemistry 1987;26(8):2351。

药理

参见“羊角拗子”条。

药性

性味:苦,寒。有毒; ①《本草求原》:“苦,寒。有毒。” ②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苦,寒。有大毒。”

功效:祛风湿,通经络,解疮毒,杀虫。

主治:风湿肿痛,小儿麻痹后遗症,跌打损伤,痈疮,疥癣; ①《本草求原》:“止瘙痒,治疥癞热毒。” ②《陆川本草》:“解疮毒,去瘀血。治疮痈及跌打损伤。” ③《岭南草药志》:“外用杀虫,拔肿毒,通痹,续骨。” ④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强心消肿,止痒杀虫。” ⑤《福建中草药》:“祛风逐湿,通经活络。”

用法用量:外用:捣敷,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①《本草求原》:“有毒,能杀人,不可入口。” ②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有剧毒,不能内服。”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常用中草药手册》:“治风湿肿痛,小儿麻痹后遗症,疥癣:羊角拗叶适量,煎汤温洗。” ②《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多发性脓肿,腱鞘炎,毒蛇咬伤,跌打骨折:羊角拗叶粉末适量,用酒水调和温敷患处。” ③《福建中草药》:“治乳痈初起:羊角拗鲜叶、红糖同捣烂,烤热外敷。” ④《福建药物志》:“治骨折:羊角拗根、辣椒根、柳树根各等量,研末,韭菜头捣烂,酒水拌匀,温敷损伤或骨折处(先要复位,夹板固定)。 ⑤《广西本草选编》:“杀蛆和孑孓:用鲜枝500g,加水1500g,煎成500g,去渣,取药液喷洒粪坑或污水中,可杀蛆和孑孓,忌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