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豆

概况

异名:黄豆(《日用本草》)。

基源:为豆科大豆属植物大豆的黄色表皮的种子。

原植物:大豆Glycine max(L.)Merr.

历史:本品始见于宁原《食鉴本草》。对黄大豆性味有记载(见本条历代医药家论述①)。此外历届本草如:《日用本草》,《本草汇言》、《本草再新》、《本草撮要》、《本经逢原》、《纲目》以及《贵州民间方药集》、《广西中草药》等均有收载。

余项参见“大豆”条。

化学性质

种子发芽后晒干含天门冬酰胺、胆碱、黄嘌呤(Xanthine)、次黄嘌呤(Hypoxanthine)[1]、钙、钾、硅[2]、大豆黄酮甙、染料木甙(Genistin)、大豆皂醇(Soyasapogenol)A、B、C、D、E五个甙元结合的糖甙、叶酸、泛酸(Pantothenic acid)、唾液酸(Sialic acid)[3]并含大豆甙、大豆甙元(大豆素)、丁香酸[4]

参考文献

[1] 南京药学院等.江苏药材志.1965:321。
[2] 刘寿山等.中药研究文献摘要.1963:37。
[3]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42。
[4] 药学通报 1983;18(9):26。

药性

性味:甘,平。 ①《纲目》:“生温,炒热,微毒。” ②《日用本草》:“味甘,温。或云寒。”

归经:入脾、大肠经。 ①《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经。”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经。” ③《本草求真》:“入脾。”

功效:健脾宽中,活血利水,祛风解毒。

主治:疳积泻痢,腹胀羸瘦,妊娠中毒,疮痈,外伤出血。 ①《日用本草》:“治中毒。” ②《本经逢原》:“误食毒物,黄大豆生捣研水灌吐之;诸菌毒不得吐者,浓煎汁饮之。又试内痈及臭毒腹痛,并与生黄豆嚼,甜而不恶心者,为上部有痈脓,及臭毒发痢之真候。”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主治阴虚烦热,自汗盗汗,风湿痹症。” ④《新华本草纲要》:“用于水肿胀满,风毒脚气,黄疸乳肿,风痹筋挛,产后风痉,痈肿疮毒,口噤,解药毒,肾虚遗尿。” ⑤《贵州民间方药集》:“用于催乳;研末外敷,可止刀伤出血,及拔疔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90g,或研末。外用:捣敷或炒焦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纲目》:“多食壅气、生痰、动嗽,令人身重,发面黄疮疥。”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治单纯性消化不良:黄豆(即黄大豆)500g,血藤5000g。将血藤煮取汁,浓缩前打磨好的豆浆倒进血藤汁中煮沸20分钟,过滤去渣,浓液烘干研粉备用。小儿每次0.5~1g,日服4次。” ②《饮食治疗指南》:“治缺铁性贫血:煅皂矾、炒黄豆,以1∶2比例,研细末,枣汤泛丸,每服9g,日服2次。”

单方应用:①《纲目》:“治痘后生疮:黄豆烧研末,香油调敷。” ②《随息居饮食谱》:“治诸痈疮:黄豆,浸胖捣涂。” ③黄豆皮炭(《中国药膳大全》)治腹泻:黄豆皮炒炭研末,每服3~9g,1日2次,开水送服。 ④黄豆皮汤(《中国药膳大全》)治大便秘结或习惯性便秘:黄豆皮200g。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食疗:①日本《动植物民间药》:“治筋痛拘挛,膝痛湿痹:以黄豆煎服。” ②江苏《中医秘方验方汇编》:“治肺脓疡有热者:黄豆水浸腐汁,冷饮,每服1碗。” ③黄豆芫荽汤(《中国药膳大全》)防治感冒:黄豆30g,加干芫荽3g,或加葱白3根,白萝卜3片。水煎服。 ④浙江中医杂志 1963;(2):“治寻常疣:用黄豆发芽,清水煮熟,连汤淡食,每日3餐,吃饱为止,连食3天为1疗程。治疗期间不吃其它任何粮食及油类。第4天起改为普通饮食,并可继续以豆芽佐餐。” ⑤中华妇产科杂志 1957;(4):“治急性妊娠中毒症:对先兆子癎及子癎患者采用豆浆饮食,即每日给纯黄豆制的豆浆(黄豆与水之比为1∶8)2000ml,加糖120g,分6次进食,仍可自由饮水。一般持续2~4天,改用无盐普食。豆浆饮食的第2天开始,可酌给水果或藕粉,以缓解饥饿感。”

医药家论述

①黄宫绣《本草求真》:“黄大豆,按书既言味甘,服多壅气,生痰动嗽。又曰宽中下气,利大肠,消水胀肿毒,其理似属两歧。讵知书言甘壅而滞,是即炒熟而气不泄之意也;书言宽中下气利肠,是即生冷未炒之意也。凡物生则疏泄,熟则壅滞,大豆其味虽甘,其性虽温,然生则水气未泄,服之多有疏泄之害,故须分生熟,而治则有补泻之别耳。用补则须假以炒熟,然必少食则宜,若使多服不节,则必见有生痰壅气动嗽之弊矣。” ②李时珍《纲目》:“黄大豆秸烧灰,入点痣、去恶肉药。”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