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满草

概况

异名:接骨药、大血草、接骨丹、血管草(《云南中草药》),苛草、接骨木(《西藏常用中草药》)。

基源:为忍冬科接骨木属植物红山花的全草,嫩叶和根皮。

原植物:红山花Sambucus adnata Wall.,又名血莽草、大血草、珍珠麻(《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榆古兴那布(藏名)。

形态:多年生直立高大草本或半灌木,高1~2m。根和根茎红色,圆形细长,横生,具多数须根,折断后流出红色汁液。茎草质,有纵纹,节明显,被粗毛,折断后亦有红色汁液。叶对生,单数羽状复叶具叶片状或条形的托叶;有突起的成对腺体;小叶3~5对,长椭圆形、长卵形或披针形,长4~15cm,宽1.5~2.5cm,先端渐尖,基部钝圆或阔楔形,两边不等,边缘有锯齿,上面疏被短柔毛,脉上毛较密,顶端一对小叶基部常沿柄相连,有时亦与顶生小叶片相连,其他小叶在叶轴上互生;小叶的托叶退化成瓶状突起的腺体。聚伞花序顶生,亦有近于对生的;小叶的托叶退化成瓶状突起的腺体。聚伞花序顶生,长约15cm,具总花梗有3~5出成锐角的分枝,初时密被黄色短柔毛;花小,有恶臭;萼被有短柔毛;花冠白色;花丝基部膨大,花药黄色;子房3室,花柱极短或几乎无,柱头3裂。果实红色,浆果状核果,圆形。花期5~7月,果熟期9~10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72卷.7页.图版1)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600~3600m的林下、沟边、灌丛中、山谷斜坡湿地以及高山草地上。分布于中国西南各省。印度至东南亚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夏、秋季采收,切碎晒干或鲜用。

药性

性味:辛、甘,温。 ①《云南中草药》:“辛,温。” ②《西藏常用中草药》:“甘、淡,平。” ③《昆明民间常用草药》:“酸、涩,平。”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辛、涩,温。”

功效:祛风,利水,散瘀,通络。

主治:急、慢性肾炎,风湿疼痛,风疹瘙痒,小儿麻痹后遗症,扭伤,骨折。 ①《云南中草药》:“祛风活络,散瘀止痛痒。” ②《西藏常用中草药》:“活血祛瘀,强筋骨,祛风湿,利水消肿。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痛,扭伤,血肿,水肿。” ③《昆明民间常用草药》:“祛风湿,补血,活血,利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炖肉。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治急、慢性肾炎:血满草15g,酒瓶花根30g,山皮条石椒草各12g。水煎服。”

单方应用:①《云南中草药》:“治风湿疼痛,风疹:血满草适量,煎水洗患处。” ②《云南中草药》:“治小儿麻痹,跌打损伤:先用梅花针刺患处,再用鲜血满草茎叶舂细,酒炒外包。” ③《云南中草药》:“治骨折:鲜血满草全草适量,捣烂,加酒或开水调敷。”

食疗:①《云南中草药》:“治水肿:血满草嫩叶,根皮9~15g,同豆腐煮服。” ②《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治大肠下血,脱肛:血满草,黑锁梅根,芒种花根。煮猪肉食。”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