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南叶

概况

异名:风药(《纲目》),石楠叶(《本草从新》),栾茶(《纲目拾遗》),红树叶(《中药材手册》)。

基源:为蔷薇科石楠属植物石楠的叶。

原植物:石楠Photinia serrulata Lindl.,又名千年红、扇骨木(南京),笔树、石眼树(江苏),将军梨、石楠柴(浙江),石纲(福建),凿角(广东),山官木(广西)。

历史:本品首载于《本经》,列为下品。《图经本草》记载:生于石上,株极有高大者,叶如枇杷,上有小刺,凌冬不调,春生白花成簇,秋结细红实。”《纲目》中谓:“生于石间向阳之处,故名石南。”“充茗及浸酒饮,能愈头风,故名风药。”《本草衍义》谓:“但京、洛、河北、河东、山东颇少,人以此故少用,湖南、北,江东、西,二浙甚多,故多用。”所述皆系本品。

形态: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4~6m。枝褐灰色,无毛。单叶互生,叶片革质,长椭圆形、长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9~22cm,宽3~6cm,先端尾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疏生具腺细锯齿,近基部全缘,上面光亮,幼时中脉有绒毛,成熟后两面皆无毛,中脉显著:叶柄粗壮,长2~4cm,幼时有绒毛。复伞房花序顶生,花密生,总花梗和花梗无毛;花直径6~8mm;萼筒杯状,长约1mm,无毛,萼片5,阔三角形,长约1mm,无毛;花瓣5,白色,近圆形,两面无毛;雄蕊20,花药带紫色;子房半下位,花柱2,有时3,基部合生,子房顶端有柔毛。果实球形,直径5~6mm,红色,后成褐紫色,有1粒种子;种子卵形,长约2mm。棕色,平滑。花期4~5月,果期10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36卷.223页.图版28:1-6)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000~2500m的杂木林中。分布于中国华东、中南及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日本、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全年可采,晒干后,扎成小把。药材主产于江苏、浙江。

鉴别:叶长椭圆形或长倒卵形,长8~16cm,宽3~6cm,先端尖,基部近圆形或楔形,边缘有细密的锯齿,上面淡绿棕色或紫棕色,较光滑,下面色较淡,主脉突起,侧脉似羽状排列,通常带有叶柄,长1.5~2.5cm。革质而脆。气微,味苦、涩。以棕黄色、无杂质者为佳。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拣去杂质,洗净,稍晾,及时切丝,干燥。

贮藏: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

叶和枝含氰甙类,有野樱甙(Prunasin)等,经水解后生成氢氰酸。此外,并含乌索酸、异绿原酸、山梨醇、皂甙、挥发油等。

参考文献

福建药物志.第2册.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21。

药理

本品10%浸剂在试管内可杀死日本血吸虫尾蚴,也能杀灭钉螺。70%乙醇浸出液能抑制离体蛙心,收缩离体兔耳血管,抑制离体肠管,降低麻醉犬血压。对大鼠毒性较小,60和100mg/kg服1mo,对生长无影响,肝及脂质代谢亦无改变。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606。

药性

性味:辛、苦,平。 ①《本经》:“辛,平。” ②《别录》:“平,有毒。” ③《本草品汇精要》:“辛、苦,平。” ④《中草药学》:“辛、苦,平,有小毒。”

归经:肝、肾经。 ①《本草经疏》:“入足厥阴、少阴经。” ②《本草再新》:“入肺、肾二经。”

功效:祛风,通络,益肾。

主治:风痹,腰背酸痛,肾虚脚弱,偏头痛,风疹。 ①《本经》:“主养肾气,内伤阴衰,利筋骨皮毛。” ②《别录》:“疗脚弱,五脏邪气,除热。” ③《药性论》:“主除热,能添肾气,治软脚烦闷疼,杀虫,能逐诸风。” ④《纲目》:“浸酒饮治头风。” ⑤《医林纂要》:“润肾补肝,壮命门火。” ⑥《现代实用中药》:“治阳痿,滑精,女子腰冷不孕,月经不调等症。” ⑦《全国中草药汇编》:“头风头痛,腰膝无力,风湿筋骨疼痛。” ⑧《中草药学》:“风湿筋骨痛,阳痿,遗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吹鼻。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五加为之使。” ②《药性论》:“恶小蓟。”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川芎、白芷,治偏头痛。 ②配牛膝、黄芪,治风寒所致痹弱不能行动。

方选和验方: ①石南散(《普济方》)治小儿误跌,或打着头脑受惊,肝系受风,致瞳人不正,观东则见西,观西则见东:石南叶30g,藜芦1g,瓜蒂5~7个。研末,每次少许入鼻,1日3次,内服牛黄平肝方。 ②石南丸(《圣济总录》)治脚膝挛痹,祛风湿,活血脉,益元气:石南叶、白术、牛膝(3味,酒同浸1宿,焙干)、防风、天麻、枸杞、黄芪各60g,肉桂、鹿茸各45g。9味共研为末,用木瓜1枚,去皮瓤炊令烂熟,捣作膏和药末,用面糊少许,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50丸,空心温酒下,盐汤亦得。 ③《现代实用中药》:“治女子神经性偏头痛:石南叶9g,川芎3g,白术4.5g,天麻4.5g,女贞子6g。煎服,1日3次分服。”

单方应用:①《圣惠方》:“治乳石发动,烦热:石南叶末3g,新汲水服。” ②《圣济总录》:“治风瘾疹经旬不解:石南叶研为末,每服1.5~3g,用酒煎1沸,空心温服。” ③《补缺肘后方》:“治鼠瘘:石南叶、生地黄、茯苓、黄连、雌黄各60g。研为末,敷疮上。”

医药家论述

①李时珍《纲目》:“石南,古方为治风痹肾弱要药,今人绝不知用,识者亦少,盖由甄氏《药性论》有令阴痿之说也。殊不知服此药者,能令肾强,嗜欲之人,借此放恣,以致痿弱,归咎于药,良可慨也。” ②缪希雍《本草经疏》:“石南得大金之气,故其味辛苦,气平有毒,然观其用,当时金胜大微,其性应云有小毒,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入足厥阴,足少阴经,少阴属水,得金气之厚者能生水,故主养肾气。” ③黄宫绣《本草求真》:“石南叶味辛而苦,按辛则有发散之能,苦则具有坚肾之力,若使辛苦而热,则云妇人久服思男,其理或有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