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支莲

概况

异名:午时花(《国中草药汇编》)。

基源:为马齿苋科马齿苋属植物大花马齿苋的全草。马齿苋属全世界约50种,中国约5种。

原植物:大花马齿苋Portulaca grandiflora Hook.,又名草杜鹃、死不了(河北)。

形态:一年生肉质草本,高10~25cm。茎直立或上升,分枝,稍带紫色,光滑。叶圆柱形,散生,长1~2.5cm,直径1~2mm,叶腋丛生白色长柔毛。花单生或数朵顶生。直径3~4cm,基部有8~9枚轮生的叶状苞片,并有白色长柔毛;萼片2,宽卵形,长约6mm;花瓣5或重瓣,有白、黄、红、紫、粉红等色,倒心形,无毛,子房半下位,1室,柱头5~7裂。蒴果盖裂,种子多数,深灰黑色,肾状圆锥形,直径不及1mm,有小疣状突起。花期6~7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617页.图1234)

生境与分布:原产巴西。中国各地广泛栽培。

生药

栽培:宜温暖干燥的气候,不耐寒,忌酷热。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好。用种子繁殖,春季4月播种,撒播或条播,播后宜盖薄土,稍加镇压。出苗后结合除草松土,逐次间苗,最后按行株距各25~30cm定植。生长期间管理较粗放。也可于7~8月间取嫩梢扦插,生根后移栽。

采集:6~9月采取,除去杂质,一般鲜用。

化学性质

 全草含马齿苋醛(Portulal)。茎和花含甜菜花青素(Betacyanin)、甜菜甙(Betanin)、甜菜素(Betanidin)、异甜菜甙和异甜菜素。茎含游离草酸、草酸钙、松叶菊色素(Mesembryanthemin)Ⅱ Ⅲ[1],高山黄芩素(Scutellarein)和高山黄芩素甙(Scutellarin)[3]。还含Betalamic acid、新甜菜碱(Neobetanin)和VulgaxanthinⅡ[2]。花瓣含梨果仙人掌黄质(Indicaxanthin)[2]

组织培养愈伤组织含肾上腺素[2]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40。
[2] Dictionary of Alkaloids.Chapman and Hall Ltd.,1989∶567。
[3] 中草药1981;12(2):67,1982;13(8)∶345。

药理

①免疫促进 半枝莲多糖体外可促进刀豆蛋白A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最适浓度为400μg/ml;iv 1wk可明显提高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中酯酶阳性细胞的百分率,促进2,4-二硝基氯苯诱发的迟发型变态反应,说明其对机体细胞免疫有促进作用。但大剂量(200mg/kg)注射反使小鼠胸腺指数下降,对脾指数无影响[1]。 ②抗癌 半枝莲对动物实验性肿瘤如小白鼠肉瘤180、子宫颈癌14、肝癌实体型、艾氏腹水癌腹水型转皮下型、脑癌22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 ③其它 有效成分高山黄芩素甙可增加脑血流量,提高血脑屏障通透性,并对抗二磷酸腺苷引起的血小板聚集等,用于治疗脑血管病后瘫痪[4~6]。另一成分高山黄芩素可抑制ATP生成[7]

毒性:癌症病人处方中半枝莲用到120g,共10d,对肝、肾功能,血常规,免疫球蛋白、血浆蛋白、碱性磷酸酶均不产生明显影响[3]

参考文献

[1] 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9;(2):32。
[2] 武汉医学院学报 1979;(1):45。
[3] 中医药学报 1987;(4):36。
[4] 中草药 1983;14(1):33。
[5]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1979;12(1):44。
[6] 中华医学杂志 1974;54:713。
[7] CA 1976;85:138600g。

药性

性味:苦、微辛,寒。 ①《南宁市药物志》:“苦,寒。”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淡、微辛,平。” ③《贵州中草药名录》:“酸,寒。”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咽喉肿痛,烫伤,吐血,血崩,跌打损伤,湿疮,疮疖肿毒。 ①《南宁市药物志》:“清热解毒。治跌打刀伤出血,汤火伤,咽喉肿痛。” ②《中药大辞典》:“治咽喉肿痛,烫伤,跌打损伤,湿疮。”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散瘀止痛,解毒消肿。治跌打损伤;外用:治疮疖肿毒。” ④《贵州中草药名录》:“清热凉血,消肿止痛。治跌打损伤,吐血,血崩,无名毒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或捣汁含漱。

使用注意:《全国中草药汇编》:“孕妇忌服。”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辽宁中医杂志 1987;(5):“治疗上颌窦癌:半枝莲30g,双花、连翘、野菊花刘寄奴各15g,赤芍10g,生地15g,百合30g,石斛、麦冬、花粉各15g,生牡蛎30g。每日1剂,水煎服。”

单方应用:①《江西民间草药》:“治婴儿湿疹:鲜半支莲捣烂绞汁,涂患处。” ②《江西民间草药》:“治湿热烂皮疮:鲜半支莲杵烂敷患处。”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