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寄奴

概况

异名:金寄奴(《日华子本草》),六月雪、九里光(《药材资料汇编》),九牛草(《湖南药物志》),苦连婆(《闽东本草》),南刘寄奴(《中药志》)。

基源:为菊科蒿属植物奇蒿的全草。

原植物:奇蒿Artemisia anomala S.Moore

历史:刘寄奴为较常用中药。始载于《唐本草》:“刘寄奴,生江南,茎似艾蒿,长三、四尺,叶似兰草,尖长,子似稗而细,一茎上有数穗,叶互生。”据此分布和形态描述,并对照《证类本草》附图,原植物应是菊科蒿属植物奇蒿。而查《蜀本草》、《图经本草》、《纲目》及《植物名实图考》的描述和附图,都与奇蒿不符。这一情况与刘寄奴商品药材原植物来源,从古至今较为混乱是一致的。其原植物来源大致有三:一、菊科蒿属:1.奇蒿仅在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西等地使用,为便于区别,《中药志》等,称其为“南刘寄奴”。2.白苞蒿Artemisia lactiflora Wall.ex DC.广东、广西民间使用,称“两广刘寄奴。”3.晏蒿Artemisia selegensis Turcz.ex Bess.四川药用。二、玄参科阴行草属植物阴行草Siphonostegia chinensis Benth.黑龙江、吉林、河北、山东、河南、等地用,《中药志》称“北刘寄奴”。三、藤黄科金丝桃属植物:1.元宝草Hypericum sampsonii Hance湖南、湖北使用;2.贯叶连翘Hypericum perforatum L.陕西使用;3.地耳草Hypericum japonicum Thunb.四川使用;4.小连翘Hypericum erectum Thunb.湖南使用;5.贵州金丝桃Hypericum kouytchouensis Levl.贵州使用。总之刘寄奴的名实,尚待进一步考证。

形态: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80~150cm,中部以上常分枝。下部叶花期枯落,中部叶长圆状或卵状披针形,长7~11cm,宽3~4cm,基部渐狭成短柄,顶端渐尖,边缘有密锯齿,近革质,表面被微糙毛,背面被蛛丝状微毛或无毛;上部叶渐小,披针形。头状花序组成复总状花序;总苞钟状,总苞片3~4层,长圆形,边缘宽膜质;花序全为管状花,外层雌性,内层两性。瘦果小,长圆形。花果期7~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533页.图6480)

生境与分布:生于低海拔地区的林缘、路边、沟边、河岸、荒坡等处。分布于河南南部,长江以南、四川东部,贵州以东等地。越南也有分布。

中国北方地区习以玄参科阴行草属植物阴行草Siphonostegia chinensis Benth,作刘寄奴使用,本草书上并无记载:阴行草之名见于《植物名实图考》,据载:阴行草产南安(今江西南康西南)。丛生,茎硬有节,褐黑色,有微刺,细叶,花苞似小上有歧,瓣如金樱子形而深绿。开小黄花,略似豆花,气味苦寒……湖南岳麓亦有之,土呼黄花茵陈,其茎叶颇似蒿,故名……阴行、茵陈、南言无别,宋《图经本草》谓茵陈有数种,此又其一也,滇南谓之金钟茵陈,既肖其尖形,亦闻名易晓。主利小便,疗胃中湿,痰热发黄,或周身黄肿,与茵陈主疗同……”。

生药

采集:于8月开花时,连根拔起,晒干,除去根及泥土,打成捆。南刘寄奴主产于江苏、浙江、江西。北刘寄奴主产于东北及河北、河南、山东。

鉴别

性状:南刘寄奴(奇蒿)全草高60~90cm。茎圆柱形,直径2~4mm,通常已弯折,表面棕黄色或棕绿色,被白色毛茸,具细纵棱;质坚,折断面纤维性,黄白色,中央具白色而疏松的髓。叶互生,通常干枯皱缩或脱落,展开后叶片为长卵圆形,长6~10cm,宽3~4cm,叶缘有缺刻,上面棕绿色,下面灰绿色,密被白毛。枝梢带花穗,头状花集成穗状圆锥花序,枯黄色。气芳香,味淡。以叶绿、花穗多而黄者为佳。

北刘寄奴(阴行草)全草高30~80cm,全植株被短毛。茎圆柱形,直立而硬,有棱,有的上部分枝,下面有时带短而弯曲的根,表面灰棕色或棕黑色;质脆易折断,断面淡黄白色,纤维性。叶对生,上部的叶常互生,多已破碎脱落,完整者展平后呈羽状深裂,黑绿色。顶生总状花序,花有短梗,带筒状花萼,长约1.5cm,直径约3mm,黄棕色或黑棕色,表面有明显的纵棱10条,先端5裂,有时可见棕黄色唇形花冠残留。蒴果狭卵状椭圆形,棕黑色长5~10mm,具多数纵棱,质脆易破裂。种子多数,长形,表面皱缩。气微,无味。

显微 南刘寄奴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垂周壁微波状,偶见气孔;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为3~6个。腺毛头部为2细胞柄,多细胞。非腺毛一种4~10细胞,末端二个细胞小型;另一种2细胞形小,以叶脉处较多。叶片横切面;维管束上下表皮均可见腺毛及非腺毛,以下表皮为多;维管束外韧型,韧皮部较窄,木质部发达,呈新月形,上下侧有3~10列厚角细胞,下侧厚角组织下方有极少单个纤维;叶肉栅栏组织1~2列,海绵组织及叶脉薄壁组织有草酸钙簇晶,直径4~19μm。茎(直径1.9mm)的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可见腺毛和非腺毛。皮层细胞7~9列。中柱鞘纤维束断续排列成环。维管束外韧型,韧皮部狭窄;木质部发达,由导管、木薄壁细胞、木纤维组成;髓部宽广,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图49)

北刘寄奴叶表面观:上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均波状弯曲;下表皮,密布气孔,不等式;上下表面均有毛茸。非腺毛1~6细胞,长57~277μm;在叶缘另有2~5细胞弯曲而粗的非腺毛,顶端细胞锥形;在主脉处有腺毛,长46~86μm,头部2细胞,长23~38μm柄2细胞。茎(直径1.4mm)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有众多非腺毛。皮层窄,2~4列细胞。中柱鞘纤维成环状。韧皮部窄。木质部较宽,由导管、木纤维组成,射线细胞宽1列细胞。髓薄壁细胞排列紧密,有的具细密的壁孔。(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图47)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根,洗净,稍润,切段,干燥。

贮藏:置干燥处,防霉蛀。

化学性质

南刘寄奴中含有多种香豆素类化合物[1,2],有香豆素、7-甲氧基香豆素(Herniarin)、莨菪亭(Scopoletin)和伞形酮(Umbelliferone)。黄酮类化合物有[1,2],奇蒿黄酮(Arteanoflavone)、异泽兰黄素(Eupatilin)和苜蓿素(Tricin)。以及一系列倍半萜的衍生物[1,3],有奇蒿内酯(Arteanomalactone)(1),愈创内酯的二聚体类化合物等。苯丙氨酸的衍生物[1,3],乙酰橙酰胺(Aurantiamide acetate)等。其他有西米杜鹃醇(Simiarenol)、软脂酸、反式邻羟基桂皮酸、反式邻羟基对甲氧基桂皮酸、环己六醇单甲醚等[1,3]

(1)

北刘寄奴含有挥发油、黄酮、烷烃及羧酸类化合物。挥发油类[4]有,2-柠檬烯(2-Limonene)、1,8-桉油精、3-甲基双环[2,2,2]辛酮、1,顺-2,反-4-三甲基环戊烷、1-己醇、3-辛醇、正癸醛、1-辛烯-3-醇、薄荷酮、异薄荷酮、苯甲醛、芳樟醇、戊基-环丙烷(Pentyl-cyclopropane)、(反式)+6-甲基-3,5-庚二烯-2-酮、反石竹烯(Trans-caryophyllene)、l-薄荷醇、胡薄荷酮(Pulegone)、2-松油醇(2-Terpineol),己酸、牻牛儿醇(Geraniol)、苯甲醇、苯乙醇、1-苯氧基-2,3-丙醇、茴香醛、γ-壬内酯(γ-Nonalactone)、雪松醇(Cedrol)、6,10-二甲基-2-十一酮、丁香油酚(Eugenol)、愈创醇(Guaiol)、桉叶油醇、(Eudemol),1-(1.1-甲基乙基)-1,2-苯二酚、努特卡酮(Nootkatone)、2,3-二氢苯并呋喃、驱蛔脑(Ascaridole)等。还含有芹菜素、木犀草素[4]。以及三十四烷、三十五烷、3-羟基-6-甲基-十七烷酸、β-谷甾醇[5]

参考文献

[1] 药学学报 1984;19(12):909。
[2] 植物学报 1986;28(3):307。
[3] Phytochemistry-1987;26(10):2777。
[4]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1986,7(10):905。
[5] 中草药 1988;19(12):566。

药性

性味:苦,温。 《唐本草》:“苦,温。”

归经:入心、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肺二经。” ②《本草新编》:“入心、脾、膀胱经。” ③《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

功效:破血通经,敛疮消肿。

主治:经闭癥瘕,胸腹胀痛,产后血瘀,跌打损伤,金疮出血,痈毒焮肿。 ①《唐本草》:“主破血,下胀。” ②《日华子本草》:“治心腹痛,下气水胀,血气,通妇人经脉癥结,止霍乱水泻。” ③《开宝本草》:“疗金疮,止血为要药;产后余疾,下血,止痛。” ④《本草蒙筌》:“消焮肿痈毒,灭汤火热疼。” ⑤《纲目》:“小儿尿血,新者研末服。” ⑥《本草求原》:“治心气痛,疳疮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5~9g;或入散剂。外用:捣敷或研末撒。

使用注意:气血虚弱,脾虚作泄者忌服。 ①《卫生易简方》:“不可过多,令人吐利。” ②《本草经疏》:“病人气血虚,脾胃弱,易作泄者勿服。”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凌霄花、红花、归尾、牛膝、赤芍等,治血瘀经闭、经痛。 ②配黄芪、党参、白术、茜草等,治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而兼有瘀血腹痛之证。

方选和验方: ①刘寄奴汤(《圣济总录》)治产后恶露不尽,脐腹绞痛,壮热憎寒,咽干烦渴:刘寄奴、知母(焙)各30g,当归(切,焙)、鬼箭羽各60g,桃仁(去皮、尖、双仁,炒)45g。上5味粗捣筛。水煎至1半,去渣,温服适量,空心食前。 ②刘寄奴汤(《中药临床应用》)治跌打损伤,腹中瘀血作痛:刘寄奴9g,骨碎补6g,延胡索6g。水煎服或以酒冲服。 ③刘寄奴散(《本事方》)敛金疮口、止疼痛:刘寄奴1味为末,掺金疮口,裹。

单方应用:①《如宜方》:“治赤白下痢:刘寄奴、乌梅、白姜等份。水煎服,赤加梅,白加姜。” ②《圣惠方》:“治风入疮口肿痛:刘寄奴为末,掺之。” ③《本事方》:“治汤火疮:刘寄奴为末,先以糯米浆,用鸡翎扫伤著处,后掺药末在上,并不痛,亦无痕。大凡伤著,急用盐末掺之,护肉不坏,然后药敷之。” ④《圣济总录》:“治霍乱成痢:刘奴草煎汁饮。” ⑤《濒湖集简方》:“治大小便血:刘寄奴为末,茶调,空心服6g。” ⑥《卫生易简方》:“治血气胀满:刘寄奴穗实为末。每服9g,煎酒服。”

医药家论述

①缪希雍《本草经疏》:“刘寄奴草,其味苦,其气温,揉之有香气,故应兼辛。苦能降下,辛温通行,血得热则行,故能主破血下胀。然善走之性,又在血分,故多服令人痢矣。昔人谓为金疮要药,又治产后余疾,下血止痛者,正以其行血迅速故也。” ②倪朱谟《本草汇言》“刘寄奴,入手少阴、足太阴经。通经佐破血之方,散瘀辅辛香之剂。按刘寄奴破血之仙剂也,其性善走,专入血分,味苦归心,而温暖之性,又与脾部相宜,故两入。盖心主血,脾裹血,所以专疗血证也。” ③黄宫绣《本草求真》“刘寄奴味苦微温,多能破瘀通经,除癥下胀,及止金疮血出,大小便血,汤火伤毒。缘血之在人身,本贵通活,滞而不行,则血益滞而不出,而癥瘕胀满愈甚;行而不止,则血亦滞而不收,而血出益甚,寄奴总为破血之品,故能使滞者破而即通,而通者破而即收也。”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