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斤拔

概况

异名:土黄鸡、金鸡落地(《植物名实图考》),透地龙、牛大力(《岭南采药录》),土黄耆(《江西中医药》),大力黄(《广西野生资源植物》),牛尾荡(《南宁市药物志》)。

基源:为豆科千斤拔属植物蔓性千斤拔的根。

原植物:曼性千斤拔Flemingia philippinens1s Merr.et Rolfe[Moghania philippinensis(Merr.et Rolfe)Li],又名一条根(江西、福建、广东、广西),钻地风(云南)。

历史:《植物名实图考》中记载:“千斤拔,产湖南嶽麓,江西南安亦有之。丛生,高二尺许,圆茎淡绿,节间微红。附茎参差生小枝,一枝三叶,长几二寸,宽四、五分,面背淡绿,皱纹极细。夏间就茎发苞,攒密如球,开紫花。独根,外黄内白,直韧无须,长至尺余。俚医以补气血、助阳道,亦呼土黄鸡;南安呼金鸡落地,皆以其三叶下垂如鸡距云。”所述即本种。

形态:直立或蔓生半灌木,高1~2cm;嫩枝被短柔毛。小叶3,质厚,顶生小叶长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6~10cm,宽2~3cm,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圆形或楔形,上面疏被短柔毛,下面密被锈色贴伏柔毛。侧生小叶基部偏斜,基出脉3条;叶柄被柔毛。总状花序腋生,长2~2.5cm,花密集;萼齿5,披针形,下面1萼齿较长,外面被白色长硬毛,具密集的腺点;花冠紫色,稍长于萼,旗瓣椭圆形,基部变狭,翼瓣具耳及爪,龙骨瓣无耳,有细爪;二体雄蕊(9+1);子房椭圆形,有毛。荚果长圆形,长0.7~0.8cm,被黄色短柔毛。种子2,圆球形,黑色。花期8~9月,果期10~12月。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坡草地或灌丛中。分布于福建、江西、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

生药

采集:秋后采挖,洗净,切段,晒干。药材产广东、广西、四川等地。

鉴别:根圆锥形,长15~30cm。根头部较膨大;表面棕红色,有明显皮孔;皮部易剥落。商品多切成长约3~7cm的斜片。质坚硬,断面白色,粉性,呈菊花心。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

化学性质

含蔓性千斤拔素C、D(Flemiphilippinin C,D)、5,7,3′,4′-四羟基-6,8-双异戊烯基异黄酮、千斤拔素D(Flemichin D)、β-谷甾醇,羽扇豆醇及长链脂肪酸

参考文献

药学学报 1991;26(1):42。

药性

性味:甘、辛,温。 ①《岭南采药录》:“辛,温。” ②《南宁市药物志》:“甘,平。” ③《福建中草药》:“甘、微苦,平。”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甘、微涩,平。”

功效:祛风湿,强腰膝,消痈肿。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腰肌劳损,慢性肾炎,跌打损伤,痈肿,喉蛾。 ①《植物名实图考》:“补气血。” ②《岭南采药录》:“祛风去湿。治手足痹痛,腰部风湿作痛,跌打损伤,能舒筋活络。” ③《南宁市药物志》:“壮筋骨,去瘀积。治跌打损伤,风湿骨痛,四肢酸软无力,黄疸。”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祛风湿,强腰膝。主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腰肌劳损,白带,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新疗法与中草药选编》:“治慢性肾炎:千斤拔30~60g,水煎服。” ②《新疗法与中草药选编》:“治咳嗽:蔓性千斤拔鲜根30~60g,水煎服。” ③江西中医药 1957;(10):“治跌打损伤:千斤拔21~30g,酒、水各半煎服。” ④《湖南药物志》:“治黄肿:千斤拔30g,酒磨服。” ⑤《湖南药物志》:“治喉蛾:千斤拔研细末,吹入喉内。” ⑥《湖南药物志》:“治肿毒:千斤拔,酒磨搽患处。” ⑦《福建中草药》:“治牙痛:千斤拔30~60g,蜂房9~15g。水煎服。” ⑧《湖南药物志》:“治蛇咬:千斤拔,水磨搽患处。” ⑨《广西本草选编》:“治风湿骨痛,腰肌劳损,偏瘫:用千斤拔根30g,水煎服。” ⑩《广西本草选编》:“治阳痿:千斤拔根30~60g,水煎冲酒服。” ⑾《广西本草选编》:“治乳腺炎:用鲜千斤拔根,调红糖捣烂,用冷开水调匀,以纱布浸药液湿敷,日敷数次。”

食疗:①江西中医药 1957;(10):“治风湿筋骨痛及产后关节痛:千斤拔每次21~30g,同猪蹄1只,以酒水各半炖烂,去渣,食肉及汤。” ②江西中医药1975;(10):“治妇人白带:千斤拔21~30g,同猪精肉60~90g,加水同煮,去渣。食肉及汤。” ③《湖南中草药》:“治偏瘫痿痹,气虚脚肿:千斤拔120~240g,煎水服或炖猪肉食。” ④《湖南中草药》:“治风湿骨痛,跌打损伤,腰肌劳损:千斤拔60~120g,炖猪肉食,连服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