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沸草

概况

异名:白芷胡(《分类草药性》),旋覆梗、黄花草(《苏州本产药材》),毛柴胡、黄柴胡(《重庆草药》)。

基源:为菊科旋覆花属植物旋覆花、欧亚旋覆花或线叶旋覆花的茎叶或地上部分。

原植物:作金沸草入药的有3种:旋覆花Inula japonica Thunb.(Inula britanica L.var.chinensis Rupr.;I.chinensis Rupr.mss.ex Maxim.),又名六月菊(河北)。欧亚旋覆花I.britanica L.,又名大花旋覆花(《中国植物志》)和线叶旋覆花I linariaefolia Turcz.(Inula britanica L.var.lineariifolia(Turcz.)Regel.),又名狭叶旋覆花(《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

余项参见“旋覆花”条。

生药

采集:夏秋两季采割地上部分晒干。药材主产于河南、江苏、河北、浙江、安徽等地。

鉴别

性状:①旋覆花茎呈圆柱形,长30~60cm,直径2~5mm,表面绿褐色或暗棕色,有多数细纵纹,质脆,断面黄白色,纤维状,髓中空。叶互生,叶片披针形或长圆形,绿黑色或绿灰色,基部渐狭,无柄,全缘或有疏齿,叶脉在背面隆起,中脉1条,侧脉8~13对。有时可见茎端有扁球形的头状花序,直径1~1.5cm。气微,味苦。 ②线叶旋覆花茎绿褐色或深褐色,长20~50cm,直径2~4mm。叶披针形或线形,多破碎,叶端尖或稍钝,基部宽大,半抱茎,全缘或稍呈波状弯曲,边缘反卷,上表面无毛,下表面密被白色柔毛。头状花序较小,直径8~10mm。 ③欧亚旋覆花茎与旋覆花相似,叶区别点为基部宽大,无柄,心形或有耳,半抱茎。3种均以色绿褐、叶多、带花者为佳。

显微 ①旋覆花 茎横切面:类圆形或扁圆形。表皮细胞1列,切向长15~26μm,外被角质层。皮层细胞5~10层,切向长30~78μm,胞间隙大;内皮层细胞1列,经向壁有时可见凯氏点。维管束外韧型,13~19个排列成环;韧皮部窄。韧皮纤维束新月形,位于韧皮部外侧;木质部由导管、木薄壁细胞和木纤维组成,细胞均木化,木射线细胞宽2~10列,常木化。髓周常有数列细胞木化,中空。叶表面观 上下表皮细胞多角形,垂周壁深波状弯曲。气孔不定式,少数不等式。非腺毛长590~1250μm,多分布于下表面,由4~7个细胞组成,顶部细胞较长,常断折,腺毛棒槌形,长80~100μm,只存在于下表面,5~18个细胞,单列或双列,外面有膨大的角质囊。 ②线叶旋覆花 表皮细胞切向长15~20μm,皮层细胞直径13~36μm,内皮层细胞未见凯氏点;维管束18~20个排列成环;射线细胞宽1~4列,木射线细胞及部分韧皮射线细胞木化。叶上表皮细胞垂周壁近平直,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深波状弯曲。 ③欧亚旋覆花 叶上表皮细胞垂周壁稍平直,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482页.图471.472)

理化:取样品粉末5g,加乙醇50ml,在水浴上回流提取半小时,滤过,滤液置水浴上回收乙醇,加20%乙醇20ml溶解,滤过,滤液转移至分液漏斗中,以氯仿10ml分3次萃取,氯仿提取液点于硅胶H板上,以氯仿-丙酮(9∶1)为展开剂。展距10cm,喷以三氯化铁-磷酸-硫酸-水(0.05g 62.5ml∶37.5ml∶4.5ml)溶液后,于110℃烘10分钟,常光下斑点显紫色;置紫外灯下(254nm)检视,斑点显桔红、灰绿、绿等颜色。(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483页.图473)

化学性质

旋覆花地上部分含旋覆花素(Inulicin)[1,2]。 欧亚旋覆花地上部分含大花旋覆花素(Britanin)[3]、新百里香酚(Nowthymol)[4]、天人菊内酯(Gaillardin)[5]、普切宁(Pulchellin C)[6]、3β、16β-二羟基羽扇豆醇-3-棕榈酸酯(3β,16β-Dihydroxylupeol-3-palmitate)(1)、3β,16β-二羟基羽扇豆醇-3-肉豆蔻酸酯(3β,16β-Dihydroxylupeol-3-myristate)、6-羟基山柰酚-3-硫酸酯(6-Hydroxykaempferol-3-sulfate)、表无羁萜醇(epi-Friedelinol)、棕榈酸β-香树脂醇酯(β-Amyrin palmitate),齐墩果烯-13(18)-3-乙酸酯(Olean-13(18)-en-3-acetate)、谷甾基-3-葡萄糖甙(Sitosteryl3-glueoside)、槲皮素-3-硫酸酯(Guercetin3-sulfate)[7]

参考文献

[1] CA 1969;70:65177c。
[2] CA 1971;75:110445e。
[3] CA 1971;75:110438e。
[4] Phytochemistry 1977;16:1243。
[5] Rocz Chem 1977;51:1277。
[6] CA 1989;110:189417v。
[7] Phytochemistry 1987;26:3082。

药理

金沸草煎剂5mg/ml对原代人胚肌皮单层细胞培养法实验,表明对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有抑制作用[1]。 旋覆花乙醇(70%)提取物ip给于家兔,连用5d,有轻度利尿作用。旋覆花全草煎剂用平板纸片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2]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1989;9(11):529。
[2] 中草药学.下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186。

药性

性味:咸,温。 ①《苏州本产药材》:“咸、苦、辛,温。” ②《四川中药志》:“咸,温。有小毒。”

归经:《四川中药志》:“入肺、大肠二经”。

功效:散风寒,化痰饮,消肿痛。

主治:风寒咳嗽,伏饮痰喘,胁下胀痛,疔疮,肿毒。 ①《日华子本草》:“止金疮血。” ②《纲目》:“治疗疮肿毒。” ③《分类草药性》:“治小儿盐咳,盐吼,并冲米汁服。” ④《天宝本草》:“清肺除热,散寒去火。治呕喘咳嗽,吐衄,开窍通淋。” ⑤《南京民间药草》:“苗:祛湿,拔毒,消肿,发散。” ⑥《四川中药志》:“止咳化痰,定喘除饮。治心脾伏饮,胁下胀痛,肺中痰结,唾如胶漆,及风气湿痹。” ⑦《陕西中草药》:“有舒筋活血作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或鲜品捣汁。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四川中药志》:“阴虚劳咳及温热燥嗽者忌用。”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半夏,治咳嗽痰多。 ②配代赭石,治咳喘,噫气,呕吐等症。 ③配麻黄、荆芥、生姜,治感冒。 ④配麻黄、前胡、桔梗、荆芥,治外感咳嗽,上呼吸道炎。

方选和验方: ①金沸草散(《南阳活人书》)治外感风寒,咳嗽痰多气急:金沸草9g,前胡6g,荆芥6~9g,细辛3g,制半夏6~9g,茯苓9g,甘草3g,生姜3片,大枣5枚。日服1剂,水煎分2次服。 ②金沸草散(《奇效良方》)治肺经受风,头目昏痛,咳嗽声重,涕唾稠粘,及治时疫寒热:金沸草、前胡、甘草(炙)各3g,麻黄(去节)、芍药各4.5g,荆芥穗、半夏各6g。作1服,生姜3片,红枣2枚,水煎,不拘时服。 ③五花丸(《医部全录·目门》)治漏睛脓出,目停风热,在胞中结聚脓汁和目相杂,常流涎水,久而不治,至乌珠坠落:金沸草120g,巴戟90g,川椒皮、枸杞子、白菊花各60g,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20丸,空心盐汤下。 ④金沸草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外感咳嗽,上呼吸道炎:金沸草9g,麻黄1.5g,前胡6g,桔梗、赤芍各3g,法半夏4.5g,荆芥9g,薄荷(后下)4.5g,甘草3g。水煎服。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