樝子

概况

异名:和圆子(《雷公炮炙论》),木桃(《诗经》)。

基源:为蔷薇科木瓜属毛叶木瓜的果实。木瓜属全世界约有5种,中国原产4种,3种供药用。

原植物:毛叶木瓜Chaenomeles cathayensis(Hemsl.)Schneid.[Chaenomeles lagenaria(Loisel.)Koidz.var.cathayensis(Hemsl.)Rehd.],又名木瓜海棠(《群芳谱》)。

历史:《雷公炮炙论》云:“和圆子,色微黄,蒂核粗,子小圆。”孟诜曰:“植子,与木瓜功稍等,余无有益人处,江外常为果食。”《本草拾遗》:“樝子,小于榅桲而相似,北土无之,中都有。”《纲目》云:“木瓜酸香而性脆。木桃酢涩而多渣,故谓之樝。《雷公炮炙论》和圆子即此也。”植子乃木瓜之酢涩者,小于木瓜,色微黄,蒂、核皆粗,核中之子小而圆也。按王祯〈农书〉云:楂似小梨,四川、唐邓间多种之。味劣于梨与木瓜,而入蜜煮汤,则香美过之。〈庄子〉云:“樝、梨、橘、柚皆可于口。”〈淮南子〉云:“树樝、梨、橘,食之则美,嗅之则香,皆指此也。”

形态:落叶灌木至小乔木,高2~6m;枝条直立,具短枝刺;小枝圆柱形,微屈曲,无毛,紫褐色,有疏生浅褐色皮孔。单叶互生,叶片椭圆形、披针形至倒卵披针形,长5~11cm,宽2~4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至宽楔形,边缘有芒状细尖锯齿,下面被褐色绒毛。花先叶开放,2~3朵簇生于二年生枝条上,花梗粗短或近于无;花直径2~4cm;萼筒钟状,外面无毛或稍有短柔毛;萼片5,直立,卵圆形至椭圆形,长3~5mm,宽3~4mm,先端圆钝至截形,全缘或有浅齿及黄褐色睫毛;花瓣5,倒卵形或近圆形,长10~15mm,宽8~15mm,淡红色或白色;雄蕊45~50,长约花瓣之半;子房下位,5室,花柱5,基部合生,下半部被柔毛或绵毛,柱头头状。果实卵球形或近圆柱形,先端有突起,长8~12cm,宽6~7mm,黄色有红晕,味芳香。花期3~5月,果期9~10月。(图见《中药志》.第3册.218页.图143)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900~2500m的山坡林边、道旁或栽培。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

生药

采集:果熟时采摘,纵剖为两半或数片,晒干或烘干。

鉴别:干燥果实略呈椭圆形,长约5~9μm,直径约3~5cm。顶端有凹窝,下端较窄,有凹入的果柄痕。多纵剖为卵状半球形,表面棕红色至暗红色,微有光泽,有不规则深皱纹。纵剖面中心有凹隙,赤褐色,平滑光泽,边缘成沟槽,赤黄色,颗粒性,有时可见子房隔壁和略呈三角形的种子。质坚实。气微香,味酸涩。

以个大、色棕红者为佳。

化学性质

果含苹果酸酒石酸枸橼酸、抗坏血酸、黄酮类和皂甙。

附 叶含异绿原酸和儿茶素

参考文献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95。

药性

性味:酸、涩,平。 ①《雷公炮炙论》:“味涩、微酸。” ②孟诜:“平。”

主治:吐泻转筋,恶心泛酸,痢疾。 ①《本草经集注》:“断痢。” ②孟诜:“主霍乱转筋,煮汁食之。” ③《本草拾遗》:“去恶心酸咽,止酒痰黄水。”

使用注意:①《雷公炮炙论》:“伤人气。” ②孟诜:“损齿及筋,不可食。”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食疗本草》:“治霍乱转筋:樝子煮汁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