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藤

概况

异名:苻(《尔雅》),蜀羊泉(《本经》),毛风藤、排风藤(《本草拾遗》),天灯笼(《钢目拾遗》,望冬红(《植物名实图考》),曼茄(《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基源:为茄科茄属植物白英的全草。

原植物:白英Solanum lyratum Thunb[Solanum dulcamara L var.lyratum(Thunb)Sied.et zucc]

历史:白毛藤始载于《本经》。(《尔雅》郭璞注):“今江东有鬼目草,茎如葛,叶圆而毛,子如耳珰也,赤色丛生。”《别录》:“白项,生益州山谷春采叶,夏采茎,秋采花,冬采根。”《唐本草》:“白英,鬼目草也,蔓生,叶似王瓜,小长而五桠,实圆若龙葵子,生青熟紫黑,东人谓之白草。”《纲目》收于草部蔓草类,“白英,俗名排风子是也。正月生苗,白色,可食,秋开小白花,子如龙葵子,熟时紫赤色。”据《纲目》及《植物名实图考》附图,均与现代商品相符。《中国药典1977年版》收载。

形态:多年生蔓性半灌木,长达5m。茎基部木质化,具纵棱线及圆形皮孔,幼枝密生长柔毛 叶互生,具长柄;叶片多为琴形或戟形,长3~8cm,基部有1或2对裂片,枝端叶不分裂,中裂片较大,卵形,两表面密生白色长柔毛,叶基心形,全缘。聚伞花序与叶对生或腋外生,疏花数朵,花梗长约10mm,花萼杯状,5齿裂;花冠白色或蓝紫色,径约10mm,5深裂,向下反折,雄蕊5枚,着生于冠筒口;子房卵形。浆果球形,熟时暗红色,径约8mm,有宿萼,种子扁圆,白色,花期7~9月,果期10~11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720页.图5394)

生境与分布:生于路边、山野草丛中、竹林或灌丛下。分布于陕西、甘肃、山东、河南及长江以南各省区。朝鲜、日本、中南半岛也产。

生药

栽培:宜温暖湿润环境,一般土壤均可栽种。种子繁殖,于4~5月播种,点播、条播均可,定植密度以行株距45×18cm为准。也可分根繁殖,于春季或晚秋进行生长期间注意中耕除草,适量追肥1次,田间需设枝架,以利茎蔓生长

采集:一般于5~6月或9~11月间割取全草,洗净,晒干。药材主产于浙江、江苏、安徽

鉴别:茎类圆柱形,多分枝,长短不一,直径2~7mm;表面黄绿色至从、黄色,被灰白色毛茸,较祖的茎上毛茸较少或无,具纵皱纹及点状突起的皮孔,且有光泽,质硬而脆,断面淡绿色,纤维性,髓部中空。叶互生,叶片皱缩卷曲,密被毛茸,长卵形,长3~8cm,宽1~3.5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全缘或戟状3~5裂,上面棕绿色,下面绿灰色,叶柄长2~4cm聚伞花序与叶对生,花序梗折曲状,花冠5裂,长约5mm,棕黄色浆果球形,直径约1.2cm,绿标色。种子近圆形,扁平。气微,味淡

以粗状、叶绿者为佳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

含有25种化合物,分为生物碱类、甙类及皂甙类化合物,生物碱类有:番茄烯胺(Tomatidenol)、澳洲茄胺(Solasodine)、蜀羊泉次碱(Soladulcidine)、α-,β-和γ-苦茄碱(α-,β-,γ-Solamarine)、澳洲茄边碱(Solamargine)[1]、α.,β-和γ-蜀羊泉胺(α-,β-,γ-,Soladulcine)[25]、青牛胞苦素(Tinosporin)[6]、地奥明(Diosmin)[7]、槐果碱(Sophocarpine)、15α羟基蜀羊泉碱(15αHydroxysoladulcidine)、15α羟基澳洲茄胺(15α-Hydroxysoeasodine)、15α羟基番茄胺(15α-Hydroxytomatidine)、15α羟基番茄烯胺(15α-Hydroxytomandenol)[9]。其中β苦茄碱有抗小白鼠S-180作用[10]。甙类化合物包括:蜂蛛抱蛋甙(Aspidistrin)、β-石蒜三糖甙(β-Lycotnosicle)、β-石蒜四糖甙(β-Lycotetraoside)、2-0-乙酰基-3-0-异丁酰基4-0-异辛酰基吡喃葡萄糖(2-0-Acetyl-3-0-sohutyryl-4-0-isocaprylglu copyranose)[11~13]。皂甙类化合物主要为甾体皂甙:替告皂甙元(Tigogenin)及亚莫皂甙元(Yamogenin),两者均有抗真菌的作用[15]叶中含维生素C[14]

参考文献

[1] Experientta 1970;26(9):1045。
[2] Planta Med 1958;6:94。
[3] Khlm Prir Soedin 1971;7(2):207。
[4] Acta Chenl Scand 1962;16:1819。
[5] Sb Nauchn Tr Vitebsk Gos Med Inst 1969;13:53。
[6] 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062。
[7] 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359。
[8] 药学通报 1981;16(2):52。
[9] Ana Chem 1966;694:169。
[10] Science 1965;150(3705):1827。
[11]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7;9(2):51。
[12] Chem Pharm Bull 1985;33(1):67。
[13] Phyrochemistry 1988;22(12):3765。
[14] 化学杂志(日) 1963;83(5):577。
[15] Planta Med 1965;13(2):189。

药理

①抗肿瘤作用 β-苦茄碱在30mg/kg剂量时,可使小鼠S180的瘤重从对照组的1285mg减至274mg,抑制率为78.6%[1]。澳洲茄妥制剂也有抗S180的活性[2]。澳洲茄妥碱在体外试验中能阻止癌细胞增殖,但也能抑制正常细胞,即未见有选择性[3]。 ②抗真菌作用 蜀羊泉次碱[4]、青牛胆营养[5]、亚莫皂甙元[6]均有抗真菌作用。β-蕃茄碱也有抗菌作用[4]。 ③其它作用 澳洲茄碱能升高血糖,大鼠50~100mg/kg ip,可抑制外周葡萄糖的利用而使血糖升高[7],它对心脏有兴奋作用,能降低血液凝固性,有溶血作用,毒性较大;小量能增强大鼠、免中枢神经的兴奋过程,大量则增强抑制过程[8]。青牛胆苦素对大鼠的红细胞有溶血作用[9]

毒性:大剂量引起喉头烧灼及恶心、呕吐、眩晕、瞳孔散大,出现惊厥性肌肉运动的同时表现全面性衰弱[10]

参考文献

[1] Science 1965;150:1827。
[2] CA 1981;94:162738q。
[3]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4;(2):51。
[4] CA 1965,62:9498a。
[5] Planta Med 1965;13(2):189。
[6] CA 1965;63:6020a。
[7] 医学中央杂志(日) 1968;240:784。
[8] армакоAогия и ТоксикоAогия 1967;30:433。
[9] Biochem Pharmacol 1971;20(9):2163。
[10] The United States D ispensatory.24 th ed J.B.Lippineott Company, 1947;1437。

药性

性味:甘、苦,微寒。 ①《本经》:“苦,微寒。” ②《福建民间草药》:“微苦、涩,平。” ③《陕甘宁青中草药选》:“甘,寒,有小毒。” ④《广西本草选编》:“甘、苦,微寒,有小毒。” ⑤《浙南本草新编》:“苦,平,有小毒。” ⑥《全国中草药汇编》:“微辛,平。” ⑦《中药大辞典》:“甘、苦,寒。” ⑧《本草钩沉》:“苦、微辛,平,有小毒。”

归经:肝、胆、胃经 ①《中草药学》:“入肝、胃经。” ②成都中医学院《中药学》:“归肝、胆经。” ③《云南抗癌中草药》:“归肝、胆、胃经。”

功效:清热,利湿,祛风,解毒,抗癌。

主治:感冒发热,疟疾,黄疸,水肿,淋病,风湿关节痛,丹毒,疔疮痈肿,疥癣,风疹,癌症。 ①《本经》:“主头秃恶疮热气,疥瘙痂癣虫。” ②《本草拾遗》:“主烦热风疹,丹毒,疟瘴,寒热,小儿结热。” ③《百草镜》:“除骨节风湿痛。” ④《纲目拾遗》:“止血淋,疟,疝气。汁滴耳中,止脓不干,治疬,用煮牛肉精者食之。清湿热,治黄疸水肿,小儿蛔结腹痛。” ⑤《植物名实图考》:“治腰痛。” ⑥《分类草药性》:“治惊风,咳嗽。” ⑦《药材学》:“治恶疮,漆疮。” ⑧《广西本草选编》:“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治咽喉肿痛,瘰疬,风湿痛,白带,黄疸,风火赤眼,牙痛,急性胃肠炎,食道癌,甲状腺肿大,痈疮,疖肿,乳腺炎,阴道炎,化脓性骨髓炎,疥癣,皮肤瘙痒,漆疮。” ⑨《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抗癌。治感冒发热,黄疸型肝炎,胆囊炎,胆石病,癌症,子宫颈糜烂,白带,肾炎水肿。” ⑩《中医大辞典 中药分册》:“中耳炎,捣汁滴耳·” ⑾《中国民族药志》:“祛风利湿,凉血解毒,抗癌。用于痢疾,黄疸型肝炎,白带,结膜炎,颈淋巴结结核,风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水洗、捣敷或捣汁涂、滴耳。

使用注意:体虚者及孕妇慎用。 ①《闽东本草》:“体虚无湿热者忌用。” ②《本草钩沉》:“贫血、虚弱及孕妇忌用。”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黄柏、栀子,治湿热黄疸。 ②配玉米须、金银花,治慢性肾炎。 ③配六月雪根、薏苡仁,治白带过多。 ④配夏枯草,治瘰疬 ⑤配蛇莓、龙葵,治肺癌,胃肠道癌肿,子宫颈癌。 ⑥配鸭跖草、车前草,治急性肾盂肾炎。 ⑦配大蓟根、薏苡根,治乳糜尿。 ⑧配金钱草、茵陈,治小儿病毒性肝炎。

方选和验方: ①龙蛇羊泉汤(《成都中药学》)治各种癌症,长于治子宫颈癌:蜀羊泉30g,龙葵30g,蛇莓15g。水煎服。 ②白茵奇金汤(浙江中医杂志 1990;(7))治小儿病毒性肝炎:白毛藤、金钱草,奇良各7g,茵陈12g,陈皮5g。水煎服。 ③白香汤(四川中医1990;(9))治肝脓疡;白英250g(干药减半),鲜香茶菜根60g。水煎服。 ④浙;《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治子宫颈糜烂:白英全草、一枝黄花全草、白花蛇舌草全草各30g,贯众15g。水煎服。” ⑤江苏《验方草药选编》:“治急性肾盂肾炎:白毛藤、鸭跖草、车前草、金银花各30g,生甘草9g。上药煎汤500ml,1日2次分服,每日1剂,连服3天。” ⑥《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声带癌:白英、龙葵各30g,蛇莓、石见穿、野荞麦根各15g,麦冬、石韦各12g。水煎2次分服。” ⑦《浙江中草药学》:“治多发性脓疡:白毛藤18g,蛇莓、猪殃殃各15g,蒲公英、桑枝、金钱草各30g。水煎服。” ⑧《贵阳民间药草》:“治风湿关节痛:排风藤30g,忍冬30g,五加皮30g。好酒500g泡服。” ⑨江西《草药手册》:“治妇女赤白带:1)白英、白马骨根各30g,鱼腥草15g,水煮服。(白带气味臭秽者宜此方)。 2)白英、白马骨根各30g,薏苡仁21g。水煮服。”

单方应用:①《福建中草药》:“治肝硬化初期:鲜白英30~90g,水煎服。” ②《福建中草药》:“治小儿肝热:鲜白英15g,水煎服。” ③《福建中草药》:“治风火赤眼:白英鲜叶捣烂,调入乳外敷眼睑。” ④《闽东本草》:“治疔疮肿毒:鲜白毛藤全草120g,炖服。另以鲜叶捣烂敷患处。” ⑤江西《草药手册》:“治烂腿,蛇咬伤溃烂:白英研细末,蜂蜜调敷患处;或白英煎水外洗。” ⑥江西《草药手册》:“治耳中出脓:鲜白英叶捣烂,绞取自然汁滴取中。滴药前先用甘草泡水,洗净患耳” ⑦江西《草药手册》:“治血吸虫病:白英煎剂,每0.5ml相当于原草药3g。1日3次,每次20ml,饭后服。” ⑧江西《草药手册》:“治胆囊炎:白英30g,阴行草30g,煎水内服。” ⑨《浙江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治腮腺炎:白英全草9~15g,水煎服。”

食疗:①《浙江民间草药》:“治妇女白带:白毛藤煎汁,烧小公鸡或桂圆,连汁食。” ②《福建民间草药》:“治疥疮:白毛藤全草30~45g(干的24~36g),肥猪肉180g。酌加水煎,分两次吃下。” ③江西《草药手册》:“治淋巴结结核:白英30g,萝藦30g,猪瘦肉60g。水煎肥。” ④江西《草药手册》:“治风疹块及皮肤瘙痒:白英30g,油炸豆腐30~60g。水煮服。” ⑤《江苏验方草药选编》:“治化脓性骨髓炎:白毛藤60g,小雄鸡(未啼者)1只。上药同煨,不放盐,食汤及鸡,可多次服。”

医药家论述

张寿颐:“白毛藤,以效力而言,似亦温和性质,然采而尝之,略如青草气,不含辛辣及恶劣等味,盖蔓延走窜之性即具全体大用,不在乎气味之寒热温凉者。惟以赵(学敏)氏所治诸症,绎其大旨,类皆湿热为病居其多数,而气味颇清,盖清热理湿,而通水道,利关节,兼能消痰去瘀,理气解结者也。”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