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薹子

概况

异名:油菜(《纲目》)。

基源:为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芸薹的干燥成熟种子。

原植物:芸薹Brassica campestris L.[B.campestris L.var.oleifera DC.;B.rape L.var.campestris(L.)Clapham]

余项参见“云薹”条。

生药

采集:4~6日间。种子成熟时将地上部分割下,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晒干。药材全中国各地均产,以长江下游产量最多。

鉴别:种子类圆球形,直径约1~2mm,种皮黑色或暗红棕色,少数呈黄色。在扩大镜下检视,表面有微细网状的纹理,种脐点状,浸在水中膨胀。除去种皮,见有2片黄白色肥厚的子叶,沿主脉相重对折,胚根位在二对折的子叶之间。气无,味淡,微有油样感。以饱满、表面光滑、无杂质者为佳。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晒干。此外,有些地方用清炒芸薹子。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化学性质

含脂肪油,种子油的组成为脂肪酸类成分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二十碳-11-烯酸(n-Eicos-11-enoic acid),甾醇类化合物有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胆固醇、芸薹甾醇(Campesterol)、芜菁甾醇(Brassicasterol)[1]、芜菁甾醇的C-24差向异构体、24-甲基胆甾-5,22E-二烯-3β-醇(24-Methylcholesta-5,22E dien-3β-ol)、△22E-芸薹甾醇(trans-Dehydrocampesterol)[2],以及芥子酸(Erucic acid)、维生素E[1]等。种子另含丙氨酸、缬氨酸、天门冬氨酸[1],以及白芥子甙(Sinapine)[3]、芥子油甙(Glucosinolate)、芦丁[1]等。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47。
[2] J Am Oil Chem Soc 1982;59(12):521。
[3] CA 1990;113:170626c。

药性

性味:辛,温。《纲目》:“辛,温。”

功效:行血,破气,消肿,散结。

主治:产后血滞腹痛,血痢,肿毒,痔漏。 ①《千金·食治》:“主梦中泄精。” ②《纲目》:“行滞血,破冷气,消肿散结。治产难,产后心腹诸疾,赤丹热肿,金疮血痔。” ③《安徽药材》:“治血痢,腰脚痿痹,瘰疽,乳痈,痔疮,汤火灼伤等。” ④《四川中药志》:“能消虚胀,清肺,明目。治腹胀,大便结;外用敷无名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或榨油涂。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芸薹散(《产乳集验方》)治产后恶露不下,血结冲心刺痛,并治产后心腹诸疾:芸薹子(炒)、当归、桂心、赤芍药等份(为末)。每服6g。 ②《乾坤生意秘韫》:“治伤损接骨:芸薹子30g,小黄米(炒)6g,龙骨少许。为末,醋调成膏,摊纸上贴之。”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治产后瘀血腹痛:炒芸薹子6g,当归9g,桂皮4.5g。水煎服。”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血瘀痛经:芸薹子、红花、延胡索各9g,丹参15g,赤芍、香附各12g。水煎服。”

单方应用:①《温氏海上仙方》:“治产后血晕:芸薹子、生地黄等份。为末。每服9g,姜7片,酒、水各150ml,童便150ml,煎7分,温服。” ②《圣惠方》:“治大肠风毒,下血不止:芸薹子15g(生用),甘草15g(炙微赤,锉)。上药捣细罗散。每服6g,水煎,食前温服。” ③《纲目》:“治头风作痛:芸薹子一份,大黄三份。为末鼻。”

医药家论述

李时珍:“芸薹菜,子、叶同功,其味辛气温,能温能散,其用长于行血滞,破结气,故古方消肿散结,治产后一切心腹气血痛,诸游风丹毒,热肿,疮痔,诸药咸用之。经水行后,加入四物汤服之,云能断产。又治小儿惊风,贴其顶囟,则引气上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