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明子

概况

异名:草决明(《吴普本草》),千里光(《山西中药志》),假绿豆(《中国药用植物志》),野青豆(《江西草药》)。

基源:决明子为豆科决明属植物决明的成熟种子。

原植物:决明Cassia tora L.,又名假花生、羊角豆、羊尾豆(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假咖啡豆、马蹄子(江苏)和钝叶决明Cassia obtusifolia L.

历史:本品始载于《本经》,列为上品。《别录》云:“生龙门,陶隐居云:龙门乃在长安北,今处处有,叶如茳茫,子形似马蹄,呼为马蹄决明;《纲目》载:决明有二种,一种马蹄决明,茎高三、四尺,叶大于苜蓿,而本小末奓,昼开夜合,两两相贴。秋开淡黄花五出,结角如初生细豇豆,长五、六寸,角中子数十粒,参差相连,状如马蹄,青绿色,入眼目药最良。”描述与本品相符。

形态:一年生亚灌木状草木,高1~1.3m,直立而粗壮。叶轴每对小叶间有棒状腺体;小叶3对,膜质,倒卵形至倒卵状长椭圆形;长2~6cm,宽1.5~2.5cm,先端钝圆,具小刺尖,基部渐狭,偏斜,上面被疏柔毛,下面被柔毛;小叶柄长0.15~0.2cm;托叶线形,被柔毛,后脱落。花通常1~2,聚生于叶腋,总花梗0.6~1cm,被柔毛;花萼片5,卵圆形,膜质,外面被毛;花瓣黄色,下面2瓣较长,约长1.3cm,宽约0.6cm;能育雄蕊7,花药四方形,顶孔开裂,长约4mm,花丝短于花药;子房无柄,被白柔毛。荚果纤细,近四方棱形,两端渐尖,长达15cm,宽0.3~0.4cm,膜质。种子多数,方棱形,长4.2~7.2mm,宽2~3.3mm,表面黄绿色、黄褐色或绿棕色,平滑,有光泽,解剖镜下可见脉纹及粘状突起。花期8~11月,果期9~11月。(图见《中药鉴别手册》.第2册.186页.17.1-3)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坡、荒野及河滩沙地。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原产美洲热带,现全球热带均有分布。

钝叶决明与决明近似,唯本种植株较高大,高50~150cm;双数羽状复叶,叶轴上在第1对和第2对小叶间各有1暗红色针刺状腺体;雄蕊10,不等长,上面3枚退化,下面7枚全发育,3个较大的花药顶端急窄成瓶颈状;荚果较长,长(8)-15~24cm,宽2~4cm,果梗较长,长2~4cm等可资区别。花期6~8月,果期8~10月。(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彩图21)

生境与分布:多生于山坡路边或村边。分布于江苏、安徽、四川等地。中国各地多有栽培。

生药

栽培:适宜于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一般土壤均可种植,不宜连作。用种子繁殖,于4月上、中旬进行条播,行距40cm左右,沟深3~4cm,每亩用种量1.5~2kg。或按行株距各40cm穴栽。苗高10~12cm时,结合中耕除草进行间苗,条播的每隔20~25cm留苗1株。生长期间注意除草,6月上旬须追肥1次,除施适量氮肥外,适当加磷钾肥。春、夏季蚜虫为害严重,可用40%乐果2000倍液防治。

采集:秋季果实成熟后采收,将全株割下或摘下果荚,晒干,打出种子,扬净荚壳及杂质,再晒干。

决明主产于广西、云南。钝叶决明主产江苏、安徽、四川。

鉴别

性状:决明(小决明子)呈短圆柱形,长3~5mm,宽2~2.5mm,棱线两侧各有1条宽广的浅黄棕色带。钝叶决明(大决明子)四棱状短圆柱形,一端钝圆,另一端倾斜并有尖头,长4~6mm,宽2~3mm;表面棕绿色或暗棕色,平滑,有光泽,背腹面各有1条凸起的棱线,棱线两侧各有1条从脐点向合点斜向的浅棕色凹纹。质坚硬,横切面种皮薄,胚乳灰白色,半透明,胚黄色,两片子叶重迭并呈S状折曲。完整种子气无破碎后微弱豆腥气,味微苦,稍带粘性。

均以籽粒饱满、色绿棕者为佳。

显微 ①决明子横切面:草酸钙簇晶,直径10~19μm;部分支柱细胞外侧壁特别增厚;营养层细胞5~6列。 粉末:黄棕色或绿棕色,气微香,味苦 1)种皮栅状细胞 横断面观细胞1列,呈长方形,长37~56μm,宽7~11μm,壁较厚,于细胞下部1/3处壁稍弯曲或折曲,光辉带两条分别位于上下部1/3处;表面观呈类多角形,壁微皱缩。 2)种皮支持细胞侧面观略呈哑铃状或葫芦状,长14~24μm,通常上端较膨大,外壁和内壁稍厚,侧壁中部厚4~10μm;表面观呈类圆形,直径27~60μm,可见环状增厚壁。 3)角质层碎片厚11~19μm,表面观可见多角形网格样纹理 4)草酸钙簇晶直径9~26μm。(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256) ②钝叶决明种子横切面:最外为厚的角质层,表皮为1列栅状细胞,壁不均匀加厚,在细胞的1/2和下1/3处各有一光辉带;以下为1列支柱细胞,略呈哑铃状,壁厚,相邻两细胞间有大的细胞间隙;内方为6~8列营养层薄壁细胞,内含草酸钙簇晶,直径3~10μm;最内1列种皮细胞排列整齐,长方形,含草酸钙方晶。胚乳细胞壁不均匀加厚,含粘液质、糊粉粒、色素、簇晶和油滴。子叶细胞内含簇晶。 粉末:黄棕色。 1)角质层碎片透明,表面可见波状弯曲的网状纹理。 2)栅状细胞壁不均匀加厚,表面观细胞多角形,壁厚。 3)支柱细胞侧面观呈哑铃状,表面观呈类圆形或多角形,可见上下两层同心圆圈。 4)种皮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和方晶。 5)胚乳细胞含糊粉粒和簇晶。 6)子叶细胞含簇晶。直径3~10μm。(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图222~223)

理化:取决明子或钝叶决明子样品粉末适量,加10%硫酸试液及氯仿液,在水浴上回流加热20分钟,放冷后分取氯仿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在水浴上回收氯仿,将残渣溶于1.0ml氯仿中,取氯仿液点于硅胶H-CMC板上,以石油醚(30~60℃)-正己烷-甲酸乙酯-甲酸(1∶3.1.5∶0.01)为展开剂,以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为对照。展距10cm,用氨蒸气熏或置紫外光灯(365mm)下检视,均可见8个斑点呈橙红色或红色;在紫外光灯下斑点呈橙红色,但在第6个斑点外,橙红色斑点外围尚见一亮绿色斑点。(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278)

加工炮制:常用的炮制品有决明子和炒决明子。 ①决明子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②炒决明子 取净决明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有香气,取出,放凉。用时捣碎。

贮藏: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

新鲜种子含大黄酚(Chrysophanol)、大黄素(Emodin)、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大黄酸(Rhein)、大黄素葡萄糖甙、大黄素蒽酮、大黄素甲醚、决明素(Obtusin)、橙黄决明素(Aurantio-obtusin),以及新月孢子菌玫瑰素(Rubrofusarin),决明松(Torachryson)、决明内酯(Toralactone)。

钝叶决明的种子含大黄素、钝叶决明素、决明素,亦含有大黄酚、大黄酚蒽酮、芦荟大黄素、大黄酸[1]。近发现含有蒽醌糖甙类化合物GlucoobtusifolinGluco-furanoobtusin和Gluco-chrysoobtusin[2]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14。
[2] J Nat Prod 1990;53(3):630。

药理

①降血压作用 决明子的水浸液、醇-水浸液、醇浸液对麻醉犬、猫、兔均有降压作用[1]。但水浸液对麻醉兔的降压作用不明显ig 2g(生药)/(kg·d)的慢性实验,未见降压效果。对离体蛙心有抑制作用;下肢灌注对血管有收缩作用[2~4]。 ②降血脂作用 对实验性高血脂症大鼠,决明子散降低血浆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比对照组分别降低29%和73%;还能降低肝中甘油三酯和抑制血小板聚集能力,比对照组分别降低49%和59%[5]。 ③泻下作用 决明子流浸膏给小鼠ig后3~5h泻下作用达到高峰,其泻下成分可能为相当于番泻甙A的大黄酚二蒽酮[4,6]。 ④抗菌作用 决明子1∶4水浸剂在试管内对石膏样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7]。醇提取物对葡萄球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菌等抑制作用[4,8]。种子和根的提取物对金葡葡球菌和大肠杆菌具有抗菌活性[9,10]。 ⑤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决明子水煎醇沉剂15g/(kg·d),连续7d,使小鼠胸腺萎缩,结构改变显著,可使外周血淋巴细胞ANAE染色阳性率明显降低;DNCB所致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受抑,表明对细胞免疫反应有抑制作用。对血清溶血素形成无明显影响,表明对体液免疫作用不明显。还可使小鼠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明显增高,溶菌酶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决明子对巨噬细胞功能有增强作用[1]

参考文献

[1] 中药研究文献摘要.1820-1961.科学出版社,1963:199。
[2] 大连铁道医学院医药论文选编,1960:41。
[3] 北京市生理科学会196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1963:78.。
[4] 国外药学植物药分册 1982;(4):32。
[5] 中国药理通讯 1985;(2):26。
[6]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2;(6):48。
[7】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57;(4):286。
[8] Ind J Pharmacy 1957;19(3):70。
[9] 国外医学药学分册 1987;14(1):56。
[10]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7;9(15):59。
[11] 辽宁中医 1989;(5):43。

药性

性味:苦、甘,凉。 ①《本经》:“咸,平。” ③《别录》:“苦、甘,微寒。” ③《本草正》:“微苦、微甘、平,微凉。”

归经:入肝、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经。” ②《本草经疏》:“足厥阴肝,亦入胆、肾。”

功效:清肝,明目,利水,通便。

主治:风热赤眼,青盲,雀目,高血压,肝炎,肝硬化腹水,习惯性便秘。 ①《本经》:“治青盲,目淫肤赤白膜,眼赤痛,泪出,久服益精光。” ②《别录》:“疗唇口青。” ③《药性论》:“利五脏,除肝家热。” ④《日华子本草》:“助肝气,益精水;调末涂,消肿毒,太阳穴治头痛,又贴脑心止鼻衄;作枕胜黑豆,治头风,明目。” ⑤《本草衍义补遗》:“解蛇毒。” ⑥《生草药性备要》:“治小儿五疳,擦癣癞。” ⑦《医林纂要》:“泻邪火。” ⑧《湖南药物志》:“明目,利尿,治昏眩,脚气,浮肿,肺痈,胸痹。” ⑨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肝明目,利水通便。治肝炎,肝硬化腹水,高血压,小儿疳积,夜盲,风热眼痛,习惯性便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5~9g;或研末。外用: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本草经集注》:“蓍实为之使。恶大麻子。”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沙苑子,治头晕眼花、目昏不明。 ②配石决明,治肝火上炎的目赤肿痛,羞明多泪,头胀头痛或肝阴亏虚、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目眩,视物昏糊,目睛干涩等症。 ③配夏枯草,治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羞明、流泪、头痛目眩或肝阳上亢所致的目珠疼痛,入夜尢甚者及多种高血压。 ④配夏枯草、千里光,治肝热目赤涩痛,属重证者。 ⑤配杞子、甘菊花,治肾虚所致的头痛目暗。 ⑥配火麻仁、郁李仁,治肠燥便秘。 ⑦配菊花、石决明,治肺火或风热所致的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等症。 ⑧配川芎、蔓荆子,治风热偏头痛。 ⑨配火麻仁、瓜蒌仁,治便闭。 ⑩配木贼、刺蒺藜、菊花,治火眼红肿。 ⑾配龙胆草、钩藤、夏枯草,治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 ⑿配生地、枸杞、女贞子,治肝肾不足所致的青盲内障。 ⒀配柴胡、黄连、防风,治风热所致的目赤涩痛、羞明多泪症状剧烈者。 ⒁配黄芩、菊花、钩藤,治肝阳上亢所致的高血压头昏痛。

方选和验方: ①《河北中草药手册》:“治急性结膜炎:决明子、菊花各9g,蔓荆子、木贼各6g。水煎服。” ②《中药临床应用》:“治便秘(兼有目赤、口臭、小便短赤等热象者较适宜):决明子、淡竹叶、瓜蒌仁各9g。水煎服。” ③决明子汤(《中药临床应用》)治风热所致的目赤涩痛、羞明、多泪(急性结膜炎、流行性角结膜炎):决明子(炒黄)、柴胡、淡竹叶、菊花各9g,黄连、防风各6g,升麻3g,细辛1.5g,甘草3g。水煎服。 ④决明子丸(《医部全录 目门》)治眼见黑花不散:决明子、甘菊花各30g,防风(去芦)、车前子、芎䓖、细辛、栀子仁、蔓荆子、元参、薯蓣、白茯苓各15g,生地黄23g。上为细末,炼蜜和捣二、三百杵,丸如梧子大,每服20丸,食后服,桑枝汤送下,日3次。 ⑤决明子丸(《医部全录 目门》)治风热上冲眼目,或因受风邪疼痛,视物不明:决明子(炒)、细辛(去苗)、青葙子、蒺藜(炒、去角)、茺蔚子、芎䓖、独活、羚羊角(镑)、川升麻、防风各15g,元参、枸杞子、黄连各90g,菊花30g。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30丸,淡竹叶煎汤送下。 ⑥决明子散(《银海精微》)治赤翳,或瞳仁上如凝脂色,无泪或有泪,时有涩痛:决明子、石决明、黄芩、菊花、甘草、赤芍药、石膏、川芎、羌活、木贼、蔓荆子各等份。上为末,每服9g,加生姜3片,水煎,食后服。 ⑦决明子丸(《奇效良方》)治肝脏中风,攻及手足,缓弱无力,口眼㖞斜,精神不定,行走艰难,并宜服之:决明子、天雄(炮、去皮)、独活(去芦)、天南星(姜制)、川芎、白术、升麻、白附子(炮、去皮)、防风(去芦)、蔓荆子、当归(去芦)、细辛(去苗、洗)、酸枣仁、萆薢(酒浸)、犀角屑、白花蛇肉(酒浸)、白僵蚕(炒)各15g,牛黄(另研)、麝香(另研)、朱砂各7.5g。上为末,入牛黄等3味,再研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50丸,豆淋酒送下不拘时服。 ⑧《圣惠方》:“治雀目:决明子60g,地肤子30g。捣细为散。食后以清粥调饮,每服3g。” ⑨决明子散(《圣惠方》)治眼补肝,除暗明目:决明子500g,蔓荆子500g(用好酒500ml煮,酒尽后曝干)。上药捣细为散,食后及临卧服,以温水调,每服6g。

单方应用:①《摘元方》:“治头风热痛,目赤肿痛:决明子(炒、研),茶调,敷两太阳穴,干则易之。” ②《江西草药》:“治高血压:决明子(炒黄15g),水煎代茶饮。” ③《江西草药》:“治小儿疳积:决明子9g,为末,鸡肝1只,捣烂,白酒少许,调和成饼,蒸熟服。” ④《苏沈良方》:“治癣:决明子适量研末,水银粉少许,同为散。先以物擦破癣,上以散敷之。”

医药家论述

①缪希雍《本草经疏》:“决明子,其味咸平,《别录》益以苦甘微寒而无毒。咸得水气,甘得土气,苦可泄热。平合胃气,寒能益阴泄热。足厥阴肝家正药也。亦入胆肾。肝开窍于目。瞳子神光属肾,故主青盲目淫,肤赤白膜,眼赤痛泪出。《别录》兼疗唇口青。《本经》久服益精光者,益阴泄热,大补肝肾之气所致也。” ②黄宫绣《本草求真》:“决明子,除风散热。凡人目泪不收,眼痛不止,多属风热内淫以致血不上行,治当即为驱逐,按此苦能泄热,咸能软坚,甘能补血,力薄气浮,又能升散风邪,故可治目,收泪止痛要药。并可作枕以治头风。但此服之太过,搜风至甚,反招风害,故必合以蒺藜、甘菊、枸杞、生地、女贞实、槐实、谷精草为补助,则功更胜。谓之决明,即是此意。” ③张山雷《本草正义》:“决明子明目,乃滋益肝肾,以镇潜补阴为义,是培本之正治,非如温肾散风,寒凉降热之止为标病立法者可比,最为有利无弊。” ④卢复《本草考汇》:“决明,味寒走血,气寒治热,故治青盲肤膜泪出之因热伤血分者。倘系气分及风寒而致目中诸证,非其宜矣。” ⑤刘若金《本草述》:“决明子,青葙子,虽曰其治目同功,然青葙子味,《本经》上谓苦微寒,而决明子曰咸平。……余治一十余岁童子,素有目疾已愈,又因衄血久而肝肾虚火俱动,致目赤左眼眦微痛,加减六味丸中入决明,不用青葙子,而效甚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