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僵蚕

概况

异名:僵蚕(《千金方》),天虫(《药材资料汇编》),僵虫(《河北药材》)。

基源:为蚕蛾科昆虫家蚕蛾的幼虫感染白僵菌而僵死的干燥全虫。

原动物:家蚕蛾Bombyx mori L.

历史:本品首载《本经》:“主小儿惊菓夜啼,去三虫,灭黑,男子阴疡病。”《千金方》称僵蚕。《纲目》:“散风痰结核,瘰疬,头风,风虫齿痛,皮肤风疮,丹毒作痒,痰疟症结,妇人乳汁不通,崩中下血,小儿疳蚀鳞体,一切金疮,疔肿风痔。”现广泛用作祛风解痉药,其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已有较深入的研究。

形态:家蚕蛾雌、雄触角相同,栉齿状。体翅黄白至灰白色。前翅外缘顶角后方向内凹切,各横线色稍暗,不甚明显,端线与翅脉灰褐色,后翅较前翅色淡,边缘鳞毛稍长。幼虫体色灰白至白色,胸部2,3节稍见膨大,有皱纹。腹部第8节背面有一尾角。蛹棕黄色至棕褐色,鲜蛹外被轻淡蜡质粉。近纺锤形,雄蛹略小于雌蛹,色略深。

生境与分布:均为人工饲养,1年可达3代,每蚕产卵约300枚,主要以桑叶为食。中国各地均有。

生药

采集:用白僵菌孢子接种在家蚕皮肤上,在适宜的温湿度下,使孢子发芽侵入蚕体,因而发病僵毙,形成僵蚕。收集感染白僵菌病死的僵蚕,倒入石灰中拌匀,吸去水分,晒干或烘干。主产于浙江吴兴、海宁、嘉善,四川三台、南充。

鉴别

性状:本品呈类圆柱形,多弯曲皱缩,长约2~5cm,直径约4~7cm;表面黄白色或浅灰褐色,多被有白色粉霜,头部较圆,黄棕色;体节明显,尾部略呈二歧状,足8对,呈突起状,体外常杂有缠绕的气生菌丝及分生孢子。质坚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色棕、黑不一,有光泽,外层显粉性,白色,内有4个褐色亮圈。微有腐臭气,味微咸。以条直肥壮,质坚,色白,断面光者为佳。

理化:取样品粉末0,1g,加水10ml冷浸滤过,滤液点于新华层析滤纸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4∶15)为展开剂,在层析缸中饱和2小时后展开,展距19.9cm,快速干燥后用0.5%茚三酮丙酮溶液喷雾显色,显5个紫色斑点(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537)。

化学性质

蚕体中含有氨基酸[1~3]、蛋白质、脂肪、蜕皮甾酮(Ecdystenne)和白僵菌素(Beauvercin)[4~6]。蛹中含有多种环酯肽类、白僵菌素和草酸铵(平均得率3.8%)、维生素A、B2、D[7~9]

参考文献

[1] CA 1981;95:147466b。
[2] CA 1982;96104737k。
[3] CA 1981;95:69579r。
[4] CA 1984;100:64687v。
[5] CA 1985;103:183423 c。
[6] 中草药 1985;16(7):5。
[7] CA 1981;95:217859s。
[8] CA 1984;100:28270y。
[9] CA 1985;102:44310e。

药理

①催眠与抗惊厥作用 僵蚕醇水浸出液,小鼠sc,ip或ig及兔iv均有催眠作用。小鼠ig2.5g/kg,sc0.25g/kg,其催眠作用与sc苯巴比妥50mg/kg的效力相似[1],小鼠ig僵蚕煎剂(1:1)30g/kg,僵蛹水煎剂20g/kg,均能降低士的宁所致小鼠惊厥的死亡数[2~4]。僵蛹作用较僵蚕强[2]。但对电休克,戊四氮和咖啡因引起的惊厥无明显对抗作用[3]。疆蚕或僵蛹煎剂除去草酸铵后,均失去抗士的宁所致惊厥的活性。僵蛹的作用比僵蚕强的原因是前者的草酸铵含量较高,故认为其抗士的宁惊厥的成分是草酸铵[3]。 ②其他作用 体外试验表明,僵蚕与僵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有微弱的抑菌作用。抗肿瘤实验表明,小鼠接种肉瘤180,24h后,每日每只小鼠ig20%和50%的水煎僵蛹液0.2ml,对肿瘤有抑制作用,但小鼠体重有下降现象[2]

毒性:僵蚕乙醇提取物,小鼠、大鼠ip 0.5~5g/kg,均未见毒性反应[5]。僵蛹水煎剂小鼠ig的LD50为44.5±1.4g/kg。剂量在35g/kg时。开始出现毒性症状,表现为活动逐渐减少,伏地不动,部分动物出现紫绀[6]。小鼠ig僵蛹每日2g/kg(相当成人每日药量10倍),连续给药22d后,解剖肝、肾、脾均无异常变化[2]

参考文献

[1] 大连医学院学报 1961;2(2):26。
[2] 中草药通讯 1972;(6):5。
[3] 中草药通讯 1978;(12):24。
[4] 浙江医学院学报 1959;3(2):93。
[5] Indian J Pharm 1962;24(8):183。
[6] 僵蚕僵蛹的药理作用及僵蛹有效成分的初步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1974。

药性

性味:咸、辛,平。 ①《本经》:“咸,平。” ②《别录》:“辛,平。” ③《药性论》:“微温,有小毒。” ④《本草分经》:“咸、辛,平。” ⑤《全国中草药汇编》:“辛、咸,平。”

归经:肝、肺、胃经。 ①《纲目》:“厥阴、阳明。”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脾、肺四经。” ③《本草分经》:“入肺、肝、胃。” ④《青岛中草药手册》:“入心、肝、肺经。” ⑤《眼科临床药物》:“入肝、肺、肾三经。” ⑥成都中医学院《中药学》:“归肝、肺经。” ⑦《山东药用动物》:“入肝、肺、脾、三焦经。”

功效:祛风定惊,化痰散结,解毒消肿。

主治:中风失语,惊风抽搐,头风,发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瘰疬结核,风疮瘾疹,丹毒,乳痈。 ①《本经》:“主小儿惊痫夜啼,去三虫,灭黑,男子阴疡病。” ②《别录》:“女子崩中赤白,产后余痛,灭诸疮瘢痕。” ③《药性论》:“治口噤,发汗,主妇人崩中下血不止。” ④《日华子本草》:“治中风失音,并一切风疾,小儿客杵,男子阴痒痛,女子带下。” ⑤《图经本草》:“治中风,急喉痹。” ⑥《医学启源》:“去皮肤间诸风。” ⑦《纲目》:“散风痰结核,瘰疬,头风,风虫齿痛,皮肤风疮,丹毒作痒,痰疟瘕结,妇人乳汁不通,崩中下血,小儿疳蚀鳞体,一切金疮,疔肿风痔。” ⑧《本草正》:“治小儿疳蚀蚀,牙龈溃烂,重舌,木舌。” ⑨《玉楸药解》:“活络通经,驱风开痹。治头痛胸痹,口噤牙疼,瘾疹风瘙;烧研酒服,能溃痈破顶,又治血淋崩中。” ⑩《青岛中草药手册》:“祛风镇痉,化痰散结。治惊风痉挛,风热头痛,目痛喉痛,面神经麻痹,荨麻疹,淋巴结结核等症。” ⑾《全国中草药汇编》:“祛风热,镇惊,化痰。治急、慢惊风,痉挛抽搐,头痛,急性喉炎,扁桃体炎,失音,皮肤瘙痒,丹毒。” ⑿《山东药用动物》:“可治食管癌,肺癌,胃癌。” ⒀《中草药学》:“治癫痫,淋巴结炎,正偏头痛。” ⒁《中医大辞典·中药分册》:“治糖尿病,乳腺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使用注意:①《药性论》:“恶桑螵蛸、桔梗、茯苓、茯神、萆薢。” ②《本草经疏》:“凡中风口噤,小儿惊痫夜啼,由于心虚神魂不宁,血虚经络劲急所致,而无外邪为病者忌之。女子崩中,产后余痛,非风寒客入者,亦不宜用。” ③《中药志》:“凡血虚而无痰热者不宜。” ④《眼科临床药物》:“风寒及痰湿者忌。”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全蝎,治小儿惊风。 ②配南星,治急喉风痹。 ③配全蝎、白附子,治口眼㖞斜,半身不遂。 ④配高良姜,治偏正头风,头痛。

方选和验方: ①八风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风热上攻,头痛面赤,目眩,鼻塞,咽干,颈项不利,痰唾稠粘,百节疼痛:白僵蚕(炒)、白附子(炮)各15g,制半夏60g,天麻(酒浸)、滑石各30g,冰片、麝香各0.3g,寒水石(烧)250g。同研为细末。蜂蜜和丸如樱桃大,每服1丸,日3服,食后温水下。 ②白僵蚕散(《魏氏家藏方》)治缠喉风并急喉闭,喉肿痛:白僵蚕(新瓦上炭火炒至微黄色)、天南星(炮)各30g。研为细末,每服2g,用生姜自然汁调,热水送服。 ③《千金方》:“治妇人崩中下血不止:僵蚕、衣中白鱼等份为末,以井花水服之,日3次服。” ④《本草衍义》:“治小儿惊风:白僵蚕、蝎梢等份,天雄尖、附子尖(微炮过)各2g,为细末。每服2g,以生姜温水调灌之。” ⑤《百一选方》:“治头风:白僵蚕(去丝、嘴)、良姜等份,研为细末。每服1.5g,白梅茶清调下,临发时服。” ⑥《卫生杂兴》:“治肠风下血:僵蚕(炒、去嘴、足)、乌梅肉(焙)各30g,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服100丸,日3服。” ⑦《积德堂经验方》:“治重舌、木舌:僵蚕3g,黄连(蜜炒)6g,为末掺之,涎出为妙。” ⑧惊气丸(《世医得效方》)治惊忧积气,心受风邪,发则牙关紧急,涎潮昏塞,醒则神情若痴:白僵蚕(炒)、附子(炮)、南木香、白花蛇(酒浸、炙去骨)、陈皮、麻黄、天南星(姜汁浸一宿)各15g,紫苏子(炒)30g,全蝎、朱砂各0.3g。为末,加冰片、麝香少许,炼蜜为丸,龙眼大,朱砂为衣,每服1丸。 ⑨章正散《杨氏家藏方》)治中风口眼㖞斜,半身不遂:白僵蚕、全蝎、白附子各等份,研末。每服1.5g,生姜水调服。 ⑩僵蚕定惊汤(《中药大全》)治破伤风,小儿急、慢惊风:白僵蚕、酸枣仁各9g,钩藤、白芍、丹参、鸡血藤各15g,羌活7g,珍珠粉(冲)1g。水煎服。 ⑾愈痫散(山西中医 1986;(6))治癫痫:僵蚕、郁金、石菖蒲,胆南星各30g,朱砂5g,蜈蚣5条。为末,每服3g,1日3次。 ⑿升降散(中医杂志 1958;(5))治荨麻疹:白僵蚕120g,蝉蜕,大黄各60g,姜黄18g。为末,每服6g,以黄酒、蜜水调服,服后取微汗。

单方应用:①《中藏经》:“治喉闭牙关不开:白僵蚕为细末,生姜汁送服。” ②《外台秘要》:“治颈上瘰疬:白僵蚕为细末,每服1.5g,日3服。” ③《圣惠方》:“治瘾疹、风疹疼痛:白僵蚕炒后,研为细末,每服3g,以酒调服。” ④《胜金方》:“治一切风痰:白僵蚕7个,研为细末,姜汁调服。” ⑤《普济方》:“治牙齿疼痛:白僵蚕,皂角,研为细末擦之。” ⑥《瑞竹堂方》:“治风痰咳嗽,夜不能寐:白僵蚕炒研,每服15g,茶汤调服,或用茶末共研服之。” ⑦《产乳集验方》:“治野火丹从背上两胁起:白僵蚕14枚,和慎火草捣涂之。” ⑧《痰和痰症》:“治疗糖尿病、顽固性多发性疖肿、腺病毒性肺炎:白僵蚕研末,每次服3~4g,1日3次。” ⑨《吉林中草药》:“治肺结核有空洞者:白僵蚕、白及等份为末,每次服6g,1日服2次。”

医药家论述

①刘完素《宣明论方》:“僵蚕性微温,味微辛,气味俱薄,轻浮而升,阳中之阳,故能去皮肤诸风如虫行。” ②李时珍《纲目》:“僵蚕,蚕之病风者也,治风化痰,散结行经,所谓其气相感而以意使之者也。又人指甲软薄者,用此烧烟熏之则厚,亦是此义;盖厥阴阳明之药,故又治诸血病,疟病,疳病也。” ③缪希雍《本草经疏》:“白僵蚕,《本经》味咸,《别录》辛平无毒。然详其用,应是辛胜咸劣,气微温之药也。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入足厥阴、手太阴、少阳经。厥阴为风木之位,主藏血,小儿惊痫夜啼,女子崩中赤白,风热乘肝脏也,产后余痛,风寒入血分也,辛能祛散风寒,温能通行血脉,故主如上诸症也。肺主皮毛,而风邪客之,则面色不光润,辛温入肺,去皮肤诸风,故能灭黑及诸疮瘢痕也。男子阴疡,风湿浸淫也,辛平能散风热,兼能燥湿,是以主之。《药性论》、《日华子》、苏颂、元素皆取其属阳,风热为阳邪,故入皮肤经络,发散诸邪热气也。” ④张山雷《本草正义》:“凡小儿惊痫夜啼,多属胎火上壅,郁热不通,宜降宜清,庶乎有豸。《本经》以僵蚕为是症主治,其为清肃降火之义,盖亦可想而知。《别录》以治崩中赤白,则为下焦郁热而设,清降之意,尤为昭然若揭。可知六朝以上是药主治之大旨,并不以为祛风解表之品。”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