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皮糠

概况

异名:舂杵头细糠(《别录》),谷白皮(《千金翼方》),细糠(《圣惠方》),杵头糠(《圣济总录》),米秕(《食物本草》),米糠(《验方新编》)。

基源:为禾本科稻属植物稻的颖果皮。

原植物:稻Oryza sativa L.

历史:李时珍《纲目》曰:“秕。亦纰薄之义也。”又曰:“糠。诸粟谷之壳也。其近米之细者为米秕。味极甜。”又曰:“气味甘平无毒。主治通肠开胃。下气。”

余项参见“再生稻”条。

化学性质

含萜类化合物有:三萜烯醇阿魏酸酯(Triterpenealcohol ferulate),通称谷维醇(Oryzanol),其中包括环木菠萝烯醇(Cycloartenol)、24-甲基环木菠萝烷醇(24-Methylcycloartanol),环木菠萝烷醇(Cycloartanol)、24-亚甲基环木菠萝烷醇(24-Methylene-cyclartanol)等阿魏酸酯[1~3]。米皮糠中的植物甾醇类化合物有:胆甾醇、三甲基甾醇、二氢-r-谷甾醇、二氢-β-谷甾醇、β谷甾醇、菜油甾醇、豆甾醇等阿魏酸酯。多糖有:Oryzabran A,B,C和D[4]及一种多糖(主要含五碳糖和六碳糖)[10]。其它成分尚有:甘油三酯、甘油二酯、甘油一酯等多种甘油酯,游离脂肪酸(其中棕榈酸约达50%),角鲨烯(Squalene)、阿魏酸、甾醇、高级脂肪酸、烃、磷脂、脂蛋白维生素B15、B1和E族。糠甙(Nukain),系糠甙元Nukagenin的葡萄糖[1,5~9]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974。
[2] 医学中央杂志(日) 1963;186:215。
[3] 医学中央杂志(日) 1963;183:685。
[4]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9;11(4):56。
[5] 医学中央杂志(日) 1968;236:537。
[6] 医学中央杂志(日) 1965;208:234。
[7] 医学中央杂志(日) 1963;185:453。
[8] CA 1959;51:14043c。
[9] CA 1966;65:12559a。
[10] CA 1959a;51:15818b。

药理

①所含谷维醇能作用于下视丘、大脑边缘系统,po 10~30mg,每日3次,或sc、im 10mg。可改善植物神经的功能障碍[1]。 ②抗肿瘤作用 米糠热水提取物多糖部分(简称RBS),在皮下移植Sarcoma-180固体型肿瘤的小白鼠腹腔内,连续10d ip RBS的生理盐水溶液,30d后处死,摘出肿瘤部分称重,证实RBS有显著抑制作用。ig量在30mg/kg左右与最适投与量,在此剂量下,具有与5-氟脲嘧啶对照组相当的抗肿瘤活恬[2]

毒性:大白鼠ig最大物理量15g/kg的RBS,无1例死亡,故其LD50>15g/kg,观察7d,一般状态也良好,体重增加合理。解剖后肉眼未见任异常[2]

参考文献

[1] Antibiotics(Tokyo)Sea B 1966;19(2):143。
[2] 药学杂志(日) 1985;105(2):188。

药性

性味:《本草品汇精要》:“甘、辛,平。”

归经:《得配本草》:“入手、足阳明经。”

功效:通肠,开胃,下气。

主治:噎膈,脚气。 ①《别录》:“主卒噎。” ②汪颖《食物本草》:“通肠,开胃,下气,磨积块。”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入丸、散。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圣济总录》:“治咽喉妨碍如有物,吞吐不下:杵头糠、人参、炒石莲肉各3g,水煎服,日3次。”

单方应用:《圣惠方》:“治膈气,咽喉噎塞,饮食不下:碓嘴上细糠,蜜丸如弹子大,不计时候,含1丸,细细咽津。”

食疗:《千金翼方》:“治脚气常作:谷白皮150g(切勿取斑者,有毒),以水1.2L,煮取70%,去滓,煮米粥常食之,即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