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掌草

概况

异名:草王梅(《植物名实图考》、《云南省药品标准》),宿(藏药名)。

基源:为毛莨科银莲花属植物草玉梅及小花草玉梅干燥根及全草。

原植物:草玉梅Anemone rivularis Buch.-Ham.ex DC.(A.leveillei Ulbt.;A.saniculifolia Lévl.),又名白花舌头草,见风清(云南),四大天王(四川)。小花草玉梅Anemone rivularis var.flore-minore Maxim.(A.barbiilata Turcz.;Ranunculus mollendorffii Hance),又名白头翁(甘肃),破牛膝(宁夏)。

历史:《植物名实图考》中载草玉梅项下:“生云南,铺地生叶,抽葶,开尖瓣白花,如积粉。”参考其附图,即为本品。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5~65cm。根茎木质,粗0.8~1.4cm。基生叶3~5,有长柄;叶片肾状五角形,长2.5~7.5cm,宽4.5~14cm,3全裂,中裂片宽菱形或菱状卵形,宽2.2~7cm,3深裂,深裂片上部有少数小裂片和齿牙,侧全裂片不等2深裂,两面被糙伏毛。聚伞花序长10~30cm,二~三回分枝,花直径2~3cm;苞片有柄,似基生叶,膜质,长0.7~1.5cm,宽4~6mm,萼片7~8,白色,倒卵形,长0.9~1.4cm,宽5~10mm,外面有疏柔毛,顶端密被短柔毛;雄蕊长约为萼片之半;子房狭长圆形,有拳卷的花柱。瘦果狭卵球形,稍扁,长7~8mm,宿存花柱钩状弯曲。花期5~8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28卷.23页.图版5∶1-5)

生境与分布:生于850~4900m的山地草坡、小溪或湖边。分布于青海、甘肃、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及西藏。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斯里兰卡也有分布。

小花草玉梅与草玉梅的区别在于:植株粗壮,高42~125cm。苞片的深裂片通常不再分裂,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花较小,直径1~1.8cm;萼片5~6,狭椭圆形,长6~9mm,宽2.5~4mm。(图见《秦岭植物志》.第1卷.第2册.图242)生于海拔900~3000m的山地林边或草坡上。分布于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及四川西北部。

生药

采集:夏季采收全草,秋采挖根,除去杂质,洗净,晒干,药材主产于云南。

鉴别

性状:根呈长圆柱形或类圆锥形,稍弯曲,有的扭曲或分枝,长5~12cm,直径2~3cm。表面褐黑色或棕褐色,粗糙,具不规则的裂纹及皱纹,根头部略膨大,有残留的叶基、茎痕及灰白色绒毛。质硬脆,折断面不整齐,皮部橙黄色,木部灰绿色。气微,味微苦。

显微 根横切面:最外层为数列棕色细胞组成的后生皮层。皮层较窄,细胞含黄棕色物。韧皮部宽广,筛管群径向排列。形成层成环。木射线宽广,细胞含黄棕色物,导管类圆形,直径16~86μm。本品薄壁细胞含多数淀粉粒。(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421页.图318)

理化:①检查中性皂甙 取本品粗粉加水热浸30分钟,滤液置试管中,振摇1分钟,产生持久性泡沫,再加碱式醋酸铅试液2~3滴,发生白色沉淀。 ②检查内脂、香豆素 取本品粗粉2g,加75%乙醇5ml,温浸提取,取滤液2ml,加7%盐酸羟胺甲醇溶液4~5滴,再加10%氢氧化钾甲醇溶液2~3滴使成碱性,置水浴上加热数分钟,冷却后加稀盐酸调节pH2~3,再加1%三氯化铁乙醇溶液2~4滴及氯仿1ml,振摇,下层液显橙红色至紫红色。

贮藏: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

根含虎掌草皂甙(Huzhangosides)A、B、C、D,及齐墩果酸-3-O-α-阿拉伯糖-(1→2)-α-鼠李糖-(1→4)-β-葡萄糖-(1→4)-β-葡萄糖醛酸甙(Oleanolic acid 3-O-α-arabinopyranosyl-(1→2)-α-rharnnopyranosyl-(1→4)-β-glucopyranosyl-(1→4)-β-glucuronopyranoside)、齐墩果酸3-O-β-核糖-(1-3)-α-鼠李糖-(1→2)-α-阿拉伯糖甙,常春藤甙元-3-O-β-核糖-(1→3)-α-鼠李糖-(1→2)-α-阿拉伯糖,另还含Rivularinin等[1,2]

参考文献

[1] Planta Med 1984;50(4):327。
[2] J Chromatogr 1987;407:205。

药理

本品本可用于抗肝炎,胃炎和支气管炎。

参考文献

Planta Med 1984;50(4):327。

药性

性味:辛、苦,凉。有毒。 ①《滇南本草》:“寒,微苦、辣。有小毒。” ②《贵阳民间药草》:“苦,平。有小毒。” ③《贵州草药》:“平,微苦、辛。有小毒。” ④《中药大辞典》:“苦、辛,平。有毒。” ⑤《全国中草药汇编》:“辛、苦,寒。”

功效:清热利湿,消肿止痛。

主治:咽喉肿痛,扁桃体炎,牙痛,胃痛,慢性肝炎,风湿疼痛,跌打损伤。 ①《滇南本草》:“行经络,攻热毒,除胃痰。胃有痰毒,人多呃逆。消红肿痈疖疮疽,血风疥癞,痰疬结核,流痰横痃,外乳蛾,痄腮,内乳蛾,咽喉疼痛,牙根热毒。” ②《贵州民间方药集》:“治跌打损伤,可舒筋活血,强壮补虚。又治痢疾,外用治疔疮。” ③《贵州民间药草》:“平虚热,解热毒。治疟疾,咳嗽,风湿痛;外治疮肿。” ④《贵州草药》:“清热解毒,化瘀镇痛。” ⑤《青藏高原药物图鉴》:“补血,暖体,消积,去湿,愈创,排脓。治病后体温不足,淋病,关节积黄水,黄水疮(外敷可治黄水疮或提出关节中黄水),慢性气管炎,末梢神经麻痹,催吐胃酸。” ⑥《云南中草药选》:“消炎止痛,疏肝利胆,舒筋活络。” ⑦《中药大辞典》:“清热解毒,活血舒筋。治喉蛾,痄腮,瘰疬结核,痈疽肿毒,疟疾,风湿疼痛,胃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鲜品15~30g),或浸酒。外用;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滇南本草》:“治痰结瘰疬绕项而生:虎掌草60g,小九牯牛30g,紫夏枯30g,灵仙15g,白头翁30g。烧酒浸,重汤煎。每晚炖服15ml,服21日。虚弱者忌服。”

单方应用:①《贵州草药》:“治扁桃体炎,蛾子:虎掌草根及叶少许,捣绒,放患者口内含咽。不可久含,以免起泡,蛾子破即吐出。”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扁桃体炎,喉炎:虎掌草根10g,捣烂含于口内,同时含一口酒,15分钟后吐出。日含2次,小儿酌减。” ③《云南中草药选》:“治喉炎:虎掌草全草10~15g,煎水含漱。” ④《贵州草药》:“治无名肿毒:虎掌草根烘干研末,调醋搽患处。” ⑤《贵州民间草药》:“治风湿病:见风青(即虎掌草)15g。加酒煎服。” ⑥《贵阳民间草药》:“治疟疾:见风青根30g。捣烂(忌刀切),冲2次淘米水调匀澄清后,倾上层药液,于发病前2小时服。捣烂后包寸口亦可。” ⑦《云南中草药选》:“治肝硬化,慢性肝炎:虎掌草10g,红糖适量煎服。” ⑧《云南中草药选》:“治胃病:虎掌草根60g。泡酒500g,浸泡1周。每次服5ml,每日3次,或用根10g,煎汤服。” ⑨《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牙痛:虎掌草根1小块,含于牙病处,或用根10g,水煎服。”

食疗:《贵州民间草药》:“治体虚盗汗,咳嗽:见风青15g,蘘荷根15g,炖猪肉120g,内服。连用3剂。”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