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蚂蝗

概况

异名:山蚂蝗(《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

基源:为豆科山蚂蝗属植物山蚂蝗的全草。山蚂蝗属全世界约350种,中国约27种。

原植物:山蚂蝗Desmodium racemosum(Thunb.)DC.(Hedysarum racemosum Thunb.)

历史:本品载《植物名实图考》,谓其:“产长江山阜。独眼、有短须、褐茎多叉,每枝3叶,叶徽似竹,面青背白,疏纹无齿。叶间发小茎,开紫白小花如粟。俚医以治哮。此草与小槐花枝叶相类,唯附茎团团结角,似蛾眉豆而扁小。又双角连生者,亦粘人衣。叶老则渐圆,与豆叶无异,纹亦涩乱。”以上记述,似为本种。

形态:半灌木,高0.5~2m,无毛。小叶3,顶生小叶椭圆状菱形,长5~11cm,宽1.5~3cm,先端钝,基部楔形,无毛或疏被毛;侧生小叶小;叶柄长达9cm。顶生花序圆锥状,腋生花序总状,长达30cm;花萼宽钟形,萼齿极短,有缘毛;花冠淡紫色,长约4mm。荚果长约2cm,宽约0.5cm;荚节2,半倒卵状三角形,密生短柔毛。花期7~9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452页.图2634)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坡草地或林边。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日本也有分布。

化学性质

叶含山柰甙(Kaempferitrin)。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31。

药性

性味:苦,平。

功效:祛风湿,散瘀,消肿。

主治:哮喘,风湿痛,崩中带下,乳痈,跌打损伤。 ①《植物名实图考》:“治哮。” ②《湖南药物志》:“治风湿关节痛,乳痈溃烂,食物中毒。” ③江西《草药手册》:“去瘀止血,消肿止痛。治崩中带下,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祛风活络,解毒消肿。治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腰痛,乳腺炎,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湖南药物志》:“治疳疾:山蚂蝗12g,狼把草6g,羊角豆全草15g。水煎服。” ②《湖南药物志》:“治麻疹:山蚂蝗5g,野高粱6g,黄荆条6g,野油麻5g,地胡椒6g。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