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鲜皮

概况

异名:白鲜(《本经》),白藓(《本草经集注》),白膻、白羊鲜(陶弘景),金雀儿椒(《日华子本草》),地羊膻(《图经本草》)。

基源:为芸香科白鲜属植物白鲜的根皮。白鲜属全世界约6种,中国仅1种。

原植物:白鲜Dictamnus dasycarpus Turcz(Dictamnus albus L.;Dictamnus angustifolium G.Don ex Sweet),又名羊癣草、山牡丹(东北),千万拔、胡椒(山东),野花椒皮、臭根皮(江苏)。

历史:最早见于《本经》,列为中品。陶弘景谓:“俗呼为白羊鲜,气息正似羊膻,故又名白膻,处处有之,以蜀中者为良。”苏颂的《图经本草》谓:“今河中江宁府滁州、润州皆有之,苗高尺许,茎青,叶梢白如槐,亦似茱萸,四月开花,淡紫色,似小蜀葵花,根似小曼青皮,黄白而心实。李时珍《纲目》载:“鲜者羊之气也,此草根白色,作羊膻气,其子膻纍如椒。”吴其濬则特别指出“今湖南所产一种白鲜皮与此异,别入草药。”综合上述和附图,经考证,与本萹所论的种系同一植物。

形态:多年生宿根草本,有强烈刺激气味,高50~100cm,基部木质化;根茎斜出,幼嫩部分密被白色长毛并有水泡状凸起的腺点,肉质部分白色而带淡黄。叶有柄,互生,单数羽状复叶;小叶片9~13,对生,几无柄,仅叶轴顶端小叶具长柄,纸质或薄纸质,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5~8cm,宽2~4cm,先端短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细锯齿,上面密布腺点,中脉被毛,下面嫩时密被长柔毛,后渐疏少,腺点较稀,叶轴两侧具狭翼。顶生总状花序;花两性,白色或淡紫色,亦有白间红者;萼片5,卵状披针形,外面及边缘密生细毛和凸起的小腺点;花瓣5,长椭圆形,先端圆钝,中部以下狭长,基部呈爪状,瓣脉清晰可见,外面沿中脉两侧及边缘疏被细柔毛和凸起的小腺点;雄蕊10,生于花盘四周,细长,伸出于花瓣外,花药近球形,二室纵裂;子房上位,具短柄,被粗硬毛,5深裂,5室。蒴果由顶端沿腹缝线开裂。种子圆球形,直径约3mm,黑色具光泽。花期4~5月,果期5~6月。(图见《中国药用植物志》.第4册.图171)

生境与分布:生于荒山、路边、林缘草丛中,亦有栽培作为观赏者。分布于中国西北部至东北部,南到江西北部。

生药

采集:北方于春、秋季采收,南方于夏季采收。挖出后,洗净泥土,除去根须及粗皮,乘鲜时纵向剖开,抽去木心,晒干。药材主产于辽宁、河北、江苏、安徽。

鉴别

性状:根皮呈卷筒状,长5~15cm,直径1~2cm,厚2~5mm;外表面灰白色或淡灰黄色,具细纵皱纹及细根痕,常有突起的颗粒状小点,内表面类白色,有细纵纹。质脆,折断时有白粉飞扬,断面不平坦,略带层片状,剥去外层,迎光可见闪烁的小亮点。气膻,味微苦。以条大、肉厚、色灰白者为佳。

显微 根皮横切面:木栓层为10余列细胞。皮层狭窄,纤维多单个散在,黄色,直径25~100μm,壁厚,层纹明显。韧皮部宽广,射线宽1~3列细胞;纤维单个散在。薄壁组织中有多数草酸钙簇晶,直径5~30μm。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留木心,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

根含白鲜碱(Dictamnine)、r-崖椒碱(r-Fagarin)、高茵芋碱(Perskimmianine)[1]、茵芋碱、白鲜明碱(Dasycarpamin)[2]胡芦巴碱(Trigonelline)、胆碱[3]等生物碱。狭叶白鲜(D.angustifolius)根皮中含5种柠檬苦素类化合物(Limonoids)及其降解产物:梣皮酮(Fraxinellone)、黄柏内酯(Obacunone)、柠檬苦素(Limonin)、柠檬苦素地噢酚(Limonindiosphenol)和白鲜二醇(Dictamdiol)[4]

附 地上部分含补骨脂素(Psoralen)和花椒毒素(Xanthotoxin)[5,6]

参考文献

[1] 庆祝上海医科大学药学院成立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汇编, 1987:46。
[2] 医学中央杂志(日)1971;271:689。
[3] 东北药用植物志.科学出版社,1959:119。
[4] 植物学报 1989;31(6):453。
[5] CA 1969;70:65173y。
[6] CA 1968;68:1121852z。

药理

①抗病原微生物及抗寄生虫的作用 本品在体外有一定抗生作用,1:4水浸液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等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1]。本品煎剂对多种细菌也有抑制作用。但有报告本品的乙醚、乙醇和水等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和草分枝杆菌均未见有抗菌效果[2]。在本品所含成分中白鲜碱、茵芋碱[3]、花椒碱[4]等多种成分均有抗菌作用,花椒碱还有显著抗真菌作用[4]。曾有报告本品1∶20煎剂对阴道滴虫无杀灭作用[5]。此外,所含白鲜内酯曾报告有驱虫作用,其对蚯蚓的毒性强于山道年,但对蛔虫的作用则劣于山道年[6]。 ②对心血管系统及血液的影响 本品所含白鲜碱于小量对能兴奋离体蛙心,使心肌张力增强,心脏每搏输出量及每分钟输出量均增加[7]。所含花椒碱则有抗心律失常作用,曾用作抗心律失常药[8]。所含另一成分茵芋碱有麻黄碱样作用,能使麻醉猫血压上升,增强猫瞬膜收缩,扩张冠脉、增强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9]。白鲜碱对离体兔耳血管有显著的收缩作用[7]。另有报告,D.albus var.caucasicus浸膏给犬iv能使血凝时间缩短[10]。 ③对子宫及肠平滑肌的影响 白藓碱对家兔和豚鼠子宫平滑肌有强力的收缩作用[7]、茵芋碱也能加强猫或兔的在位子宫收缩,加强肾上腺素对子宫的影响。白鲜碱、花椒碱对大鼠子宫的致自发性收缩无影响。但对于催产素所引起的大鼠子宫收缩,则可减弱之,而茵芋碱则增强之[11]。对于肠平滑肌,早年报告白鲜内酯能抑制肠运动[12]。茵芋碱也能抑制小肠收缩,而花椒碱抑制氯化钡所致离体兔回肠痉挛的作用则较茵芋碱为强[13]。花椒碱及茵芋碱还能松弛大鼠奥狄氏括约肌[14]。有报告指出,白鲜碱、花椒碱、茵芋碱及香草木宁碱(Kokusaginine)的混合物对大鼠、豚鼠的解痉作用较单个生物碱的作用为强[11]。 ④抗癌作用 伊红染色法结果表明本品非极性溶剂提取物及挥发油有体外抗癌活性,从本品乙醚提取物中分离得到皮酮、白鲜碱及得自挥发油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化合物1)为其体外抗癌有效成分,它们于0.5%浓度能杀死艾氏腹水癌,S180及U14细胞,而黄柏酮、柠檬苦素及β-谷甾醇无效[2]。 ⑤其它作用 白鲜碱、茵芋碱及花椒碱的混合物能降低肾上腺素对豚鼠精囊的作用[11]。茵芋碱能使肌肉麻痹,并可因累及心肌而引起哺乳动物血压进行性下降[15]。早年报告白鲜内酯能降低家兔血[16]。其与(R)-1-甲基-4-(1-甲基乙烯基)环已烯的混合物12.5~25mg/kg ig对阿斯匹林所致大鼠胃溃疡出血有治疗效果[17]。茵芋碱并能提高横纹肌张力,加强脊髓反射的兴奋性。胡芦巴碱药理活性弱,但早年有报告其在神经肌肉标本能降低神经的时值,对肌肉的时值则先降低后增加[18],此外,胡芦巴碱还能抑制动植物细胞生长[19]。并有一定抗癌作用,12.5mg/kg能使P388白血病小鼠生命延长31%[20]。D.albus L.的根皮煎剂ig,能使湿刺法所致发热家兔的体湿下降而呈解热作用[21]

毒性:对小鼠的LD50白鲜碱、花椒碱、茵芋碱相近,ip为150~250mg//kg[11],胡芦巴碱对大鼠sc的LD50为5.0g/kg[22]

参考文献

[1]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57;5(4):286。
[2] 沈阳药学院学报 1983;(18):11。
[3] Planta Med 1981;43(2):166。
[4] CA 1982;96:48963a。
[5] 河南医学院学报 1960;(7):23。
[6] 药学杂志(日) 1931;51(6):506。
[7] CA 1947;41:6989b。
[8] The Mecrk Index.9ed Merck & Co.,1976:3871。
[9] CA 1964;60:4652d。
[10] фармакологпЯ п токслкологпЯ 1963;26:707。
[11] CA 1969;70:18805w。
[12] 医学中央杂志(日) 1961;119:690。
[13] CA 1967;67:102711h。
[14] CA 1965;63:10542a。
[15] The Unitded States Dispensatory.24ed.J.B.Lippincott Compomy, 1947:1586。
[16] 药学杂志(日) 1933;53(10):1057。
[17] CA 1975;82:68206v,132914d。
[18] CA 1940;34:48056 [19] Science 1979;203(4385)∶1122。
[20] Indian J Chem 1975;13∶758。
[21] 中药的药理与应用.北京健康书店,1958∶26。
[22] The Merck Index.9ed.Merck & Co.,1976∶9360。

药性

性味:苦,寒。 ①《本经》:“苦,寒。” ②《别录》:“咸。” ③《本草述》:“苦、微咸、微辛。” ④《青岛中草药手册》:“苦、咸,寒。”

归经:脾、胃、膀胱经。 ①《纲目》:“入足太阴、阳明经,兼入手太阴、阳明。” ②《本草原始》:“入肺、小肠经。” ③《本草从新》:“入脾、胃,兼入膀胱、小肠。” ④《陕西中药志》:“入肝、肾二经。” ⑤《青岛中草药手册》:“入脾、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燥湿,杀虫止痒。

主治:风热疮毒,疥癣,皮肤瘙痒,阴部瘙痒,荨麻疹,湿疹,黄水疮,风湿痹痛,黄疸。 ①《本经》:“主头风,黄疸,咳逆,淋沥,女子阴中肿痛,湿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 ②《别录》:“疗四肢不安,时行腹中大热,饮水、欲走、大呼,小儿惊痫,妇人产后余痛。” ③《药性论》:“治一切热毒风,恶风,风疮、疥癣赤烂,眉发脱脆,皮肌急,壮热恶寒;主解热黄、酒黄、急黄、谷黄、劳黄等。” ④《兵部手集方》:“疗肺嗽。” ⑤《日华子本草》:“通关节,利九窍及血脉,并一切风痹筋骨弱乏,通小肠水气,天行时疾,头痛眼疼。” ⑥《本草原始》:“治一切疥癞、恶风、疥癣、杨梅、诸疮热毒。” ⑦《内蒙古中草药》:“祛风燥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止血。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肝炎,荨麻疹,皮肤搔痒,湿疹,疥癣,疮毒,外伤出血。” ⑧《全国中草药汇编》:“外用治淋巴结炎,外伤出血。” ⑨《眼科临床药物》:“解湿热,行水道,除痹癣,止风痒。治诸黄,风痹,阴中肿痛,风疮疥癣,眦痛风痒,粟疮椒疮。” ⑩《中国药典》1985年版:“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用于湿热疮毒,黄水淋漓,湿疹,疥癣疮癞,风湿热痹,黄疸尿赤。” ⑾《中医大辞典·中药分册》:“治急、慢性黄疸型肝炎,湿痹死肉,产褥热。” ⑿《实用临证中药指南》:“可用于疥癣,痫黄,产后中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5~9g。外用:适量,煎水洗。

使用注意:虚寒证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恶螵蛸、桔梗、茯苓、萆薢。” ②《本草经疏》:“下部虚寒之人,虽有湿证勿用。” ③《实用临证中药指南》:“脾胃虚寒者,宜慎用。”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防风,治皮肤瘙痒。 ②配威灵仙,治风湿痹痛。 ③配茵陈,治黄疸。

方选和验方: ①白鲜皮散《圣济总录》治皮肤瘙痒,胸膈不利,时发烦躁:白鲜皮、防风、人参、知母(焙)、沙参各30g,黄芩1g。同研细末,每服6g,水煎温服,食后临卧服。 ②白鲜皮汤(《沈氏尊生书》)治黄疸:白鲜皮、茵陈各等份,水煎服,日2服。 ③双白祛风汤(《中药大全》)治慢性湿疹、荨麻疹及风湿痹痛:白鲜皮、乌梢蛇、防风、当归各9g,白蒺藜、生地各12g,甘草6g。水煎服。

单方应用:①《补缺肘后方》:“治鼠瘘有脓血出者:白鲜皮,水煮服。”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外伤出血:白鲜皮研细末,敷患处。”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淋巴结炎:白鲜皮研细末,加高粱米饭同捣成糊状,敷患处。”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慢性湿疹:白鲜皮60g,煎水洗。” ⑤《简明中医辞典》:“治急慢性肝炎,风湿痹痛,产褥热:白鲜皮3~9g,水煎服,日2服。”

医药家论述

①缪希雍《本草经疏》:“白鲜皮,苦能泄热,寒能除热,故主头风有火证。性寒而燥,能除湿热,故主五疸。咳逆者,实火上冲也。得寒而散,则咳逆止矣。淋沥及女子阴中肿痛,亦皆下部湿热,乘虚客肾与膀胱所致也。湿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步行者,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也,脾主四肢,恶湿而喜燥,今为湿邪所干,故四肢不安也。时行腹中大热,因而饮水、大呼、欲走者,邪热盛也。小儿惊痫,亦热则生风之候也。散湿除热,蔑不济矣。妇人产后余痛,应是血虚而热,非所宜也。……下部虚寒之人,虽有湿证勿用。” ②李时珍《纲目》:“白鲜皮气寒善行,味苦性燥,足太阴、阳明经去湿热药也。兼入手太阴、阳明,为诸黄风痹要药,世医止施之疮科,浅矣。” ③刘若金《本草述》:“白鲜根皮,始尝之,味微咸,后味辛,后即纯苦,苦中复有微辛,《本草》言其气寒。夫咸入血,苦寒之性,有辛而合之以入血,宜能清散血中之滞热矣。肝为风木,不独血虚能生风,即血滞者亦然,血之滞也,不独寒能涩之,即热而气伤者亦能涩之,此味于是有专功,谓其通关节,利九窍及血脉者不谬也。……但脾以肝为用,而此以借金气为达者,肝更借肺为用以致于脾,脾因肝之血和,肺之气达,而湿热乃散,故治湿痹及黄疸症。” ④黄宫绣《本草求真》:“白鲜皮,阳明胃土,喜燥恶湿,一有邪入,则阳被郁不伸,而热生矣。有热自必有湿,湿淫则热益盛,而风更乘热至,相依为害,以致关节不通,九窍不利,见为风疮疥癣,毛脱疸黄,湿痹便结,溺闭阴肿,咳逆狂叫,饮水种种等症,治宜用此苦泄寒咸之味,以为开关通窍,俾水行热除,风息而症自克平。奈世不察,猥以此为疮疡之外用,其亦未达主治之意耳。然此止可施于脾胃坚实之人,若使素属虚寒,切勿妄用。” ⑤张山雷《本草正义》:“白鲜乃苦寒胜湿之药,又能通行经隧脉络。《本经》主头风者,风湿热之在上者也;黄疸咳逆,湿热之在中者也;湿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步行,湿热之痹于关节,着于肌肉者也。白鲜气味甚烈,故能彻上彻下,通利关节,胜湿除热,无微不至也。”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