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甲

概况

异名:鲮鲤甲(《别录》),鳣鲤甲(《补缺肘后方》),鲮鲤角(《本草衍义》),川山甲(《三因方》),鳣鲤甲(《本草经疏》),山甲(《本草求真》),甲片(《疡科遗编》),麒麟片、鳞片、随碱片(《广西中药志》)。

基源:为鲮鲤科穿山甲属动物鲮鲤药用其鳞甲。

原动物:鲮鲤Manis pentadactyla L.,又名石鲮(《临海异物志》),龙鲤(郭璞《江赋》),鳞鲤(《本草图经》),石鲮鱼(《纲目》),陵鲤、钱鲤甲(《中国药用动物志》)。

形态:身体狭长,成兽长50~100cm。头呈圆锥形,耳小,眼小,吻尖,舌细长,无齿。四肢粗短,前肢略长于后肢。前足爪长于后足爪,各具5趾,趾(指)爪强健有力,尤其中间趾爪特别粗长。身体背面,四肢外侧和尾部披覆瓦状角质鳞片,鳞片间杂有数根刚毛,颜面从下颌始,过胸腹直至尾基以及四肢内侧无鳞而着生稀毛。两颊、眼、耳周亦被毛。鳞甲颜色呈黑褐色和棕褐色,而以黑褐色较为多见。腹部灰白色,毛棕色。

生境与分布:栖息于丘陵山地的树林灌木,草莽等各种环境中,但极少居于石山秃岭地带。掘洞穴居。昼入夜出,能爬树游水,常雌雄同居。以白蚁为食,亦食其它蚁类和昆虫及其蛹卵。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东自江苏、安徽南部,西北自四川南部及西南部的广大地区均有分布,其中以福建、广东、广西和云南等地数量较多。

生药

采集:全年均可捕捉,捕得后杀死,去净骨肉,晒干,即为“甲壳”(亦称“甲张”),将甲壳置沸水中,甲片自行脱落,晒干;或直接用沸水烫死,取下甲片,洗净,晒干。药材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

鉴别

性状:甲片随生长部位不同而形状大小不一,呈扇面形、菱形或盾形,一般长或宽1.5~5cm,中央较厚,边缘较薄,背面青黑色,有纵线纹多条,底部边缘有数条横线纹,腹面色淡较滑润,中央有一条弓形的横向棱线。角质,微透明,坚韧有弹性,很难折断。气微腥,味咸。以半透明、不带皮肉者为佳。

显微 粉末:淡黄色。呈无定形碎块,近无色、淡黄色或黄色,有大小不一的类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空洞,碎块连缘凹凸不平或有凹陷,偶见细纹理。(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763页.图378)

加工炮制:①穿山甲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肉,筛去灰屑,洗净,晒干。按大小个分开。 ②醋山甲 取砂子置锅内,用武火炒热后,加入净穿山甲,拌炒至鼓起,呈金黄色时,取出,筛去砂子,及时倒入醋中,搅拌,略浸,捞出,晒干。每100kg穿山甲,用米醋30kg。 ③炮山甲 取砂子置锅内,用武火炒热后,加入净穿山甲,拌炒至鼓起,呈金黄色时,取出,筛去砂子,放凉。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醋山甲,密闭,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

鳞片含大量角蛋白,多种氨基酸[1];经砂烫炮制品提取分离到硬脂酸、胆甾醇、二十三丁胺、碳原子数为26和29的二个脂肪族酰胺、D-丝-L-酪环二肽[Cyclo-(D-seryl-L-tyrosyl)]和L-丝-L-酪环二肽[Cyclo-(Lseryl-L-tyrosyl)]。穿山甲含18种元素(Zn、Na、Ti、Ca、Pb、Si、P、Fe、Mn、Cr、Mg、Ni、Cu、V、B、Al、Mo、Sn),其水溶液含16种游离氨基酸(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半胱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精氨酸、脯氨酸)[2]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用动物誌.第2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428。
[2] 药学学报 1988;23(8):588。

药理

麻醉犬ia穿山甲煎剂20mg(生药)/kg,能增加股动脉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即有直接扩血管作用。

参考文献

新医药学杂志 1976;(5):38。

药性

性味:咸,凉。 ①《别录》:“微寒。” ②《药性论》:“有大毒。” ③《滇南本草》:“寒、凉,咸。”

归经:入肝、肾经。 ①《纲目》:“入厥阴、阳明经。” ②《本草汇言》:“入足太阴、厥阴经。”

功效:消肿溃痈、搜风活络、通经下乳。

主治:治痈疽疮肿,风寒湿痹,月经停闭,乳汁不通。外用止血。 ①《别录》:“主五邪惊啼悲伤,烧之作灰,以酒或水和方寸匕,疗蚁瘘。” ②陶弘景:“疗疮癞。” ③《药性论》:“治山瘴疟,恶疮,烧敷之。” ④《日华子本草》:“治小儿惊邪,痔漏,恶疮疥癣。” ⑤《滇南本草》:“治疥癞痈毒,破气行血,胸膈膨胀逆气,治膀胱疝气疼痛。” ⑥《纲目》:“除疟疾寒热,风痹强直疼痛,通经脉,下乳汁,消痈肿,排脓血,通窍杀虫。” ⑦《本草再新》:“搜风去湿,解热散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5~9g;或入散剂。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使用注意:气血不足,痈疽已溃者慎服。 ①《本草经疏》:“痈疽已溃不宜服,痘疮元气不足不能起发者,不宜服。”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王不留行,治哺乳妇女乳汁壅滞,乳汁不通畅。 ②配当归、川芎,治血滞经闭、风湿痹痛。 ③配银花、皂角刺,治痈肿初起或脓成未溃。 ④配三棱、莪术、丹参、鳖甲等药,治癥瘕痞块。 ⑤配香附、贝母、夏枯草等,治瘰疬。 ⑥配地龙、全蝎、乌蛇肉等,治风湿痹痛,肢体拘挛或强直者。 ⑦配鳖甲、赤芍、大黄等,治妇女瘀血经闭、癥瘕痞块。 ⑧配羌活、防风、苏木等,治风湿痹痛,肢体拘挛,或强直疼痛,不得屈伸。 ⑨配地龙、蜈蚣、白花蛇等,治风湿顽痹,关节变形。 ⑩配金银花、天花粉、乳香等,治痈疽初起。 ⑾配黄芪、当归、皂角刺等,治痈疽脓成未溃。 ⑿配当归、赤芍、红花等,治瘀血经闭。 ⒀配王不留行、枸橘李、夏枯草、山慈菇等,治肝经郁结,经络痞塞,聚结成核的乳腺癌,症见肿块坚硬,胸闷不适等。 ⒁配昆布、海藻、象贝、生黄芪等,治痰气交阻,气滞血瘀的颈淋巴结肿大或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 ⒂配瓜蒌根、桃仁、红花等,治跌打损伤,瘀血积聚,硬肿疼痛。 ⒃配白芥子、威灵仙、透骨草等,治损伤后期局部硬痛,功能障碍。

方选和验方: ①《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治痈疽无头:穿山甲、猪牙皂角(去皮,弦)各30g。共炙焦黄为末。每用3g,热酒调下。其疮破,以冬瓜藤为末敷,疮干即水调敷之。诸疖疮皆可用。” ②穿山甲散(《普济方》)治痈疽,托毒排脓,五毒附骨在脏腑里,托出毒气,止痛内消:蜂房30g,穿山甲、蛇蜕、油发(并烧带生存性)各等份。上为末。每服6g,入乳香末1.5g,暖酒调下。 ③穿山甲散(《疡科遗编》)治喉癣:甲片1.5g(炙),白霜梅1个(炙),雄黄1.5g,枯矾3g。上共研末。吹喉内。 ④趁痛膏(《三因方》)治中风,手足偏废不举:川山甲、红海蛤(如棋子者)、川乌头(大者、生用)各60g。上为末。每用15g,捣烈葱白汁,和成厚饼,约径5cm,贴在所患一边脚中心,用旧帛裹紧缚定,于无风密室中椅子上坐。椅前用汤一盆,将贴药脚于汤内浸,候汗出,即急去了药。汗欲出,身麻木,得汗周遍为妙。切宜避风,自然手足可举,如病未尽除,候半月20日以后,再依此法用1次。仍服治风补理药。忌口远欲以自养。 ⑤《全国名老中医验方选集》:“治肺脓疡:穿山甲、瓜蒌仁、花粉各6g,桔梗5g,炙甘草3g,苡仁12g,鱼腥草30g,白及2g。日1剂煎服。” ⑥《全国名老中医验方选集》:“治乳腺癌,肝郁痰结者:炮山甲、皂刺、海藻、枸橘李、王不留行、夏枯草、制香附、仙灵脾、丝瓜络各9g,山海螺30g,小金丸4粒(2次分吞)。水煎服,每日1剂。” ⑦《全国名老中医验方选集》:“治枪刀伤,伤口肿痛较剧者:穿山甲(炒)7片,瓜蒌仁、川芎、莪术各6g,牛膝、木瓜、续断、泽兰、当归、白芍各9g,生地、甘草各15g。清水煎服。” ⑧《名医名方录》:“治疗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炒山甲15g,鳖甲24g,三七6g,丹参15g,茵陈30g,田基黄30g,太子参18g,茯苓18g,黄芪18g,白芍15g,女贞子15g,糯稻根须24g。水煎服。” ⑨丹青三甲散(《名医名方录》)治疗声门慢性顽疴,其中以声带长期水肿僵化,室带严重肿胀以致把声带全部覆盖,披裂严重肿大形如槌状,发音长期嘶哑,各种疗法均告无效,并排除恶性肿瘤者:三棱10g,莪术10g,穿山甲10g,地鳖虫10g,蝉衣6g,鳖甲10g(洗煎),昆布12g,海藻10g,桃仁10g,红花6g,落得打10g。水煎服。 ⑩《全国名老中医验方选集》:“治疗骨结核:炙马钱子、山甲(炒珠)、附子、全蝎、地鳖虫、黄芪各50g,鹿茸10g,白花蛇100g,蜈蚣100条。共研细末,每日3次,每次1.5g。” ⑾《全国名老中医验方选集》:“治疗不孕症:当归、赤芍、炮山甲、土鳖虫、川牛膝、红花、三棱、莪术各10g,川芎5g,肉桂3g。水煎服。” ⑿《全国名老中医验方选集》:“治疗乳汁不通:王不留行、穿山甲、血见愁、当归尾、黄芪头、白芷、全瓜蒌、漏芦,通草。水煎服。” ⒀《全国名老中医验方选集》:“治疗慢性扁桃体炎、慢性咽炎、慢性鼻窦炎等所致的梅核气及精神刺激因素引起的梅核气:鳖甲、穿山甲、虫、僵蚕,按4∶1∶1∶4的份量共为细末。每服1~2g,每日2次。” ⒁《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治疗脊椎骨质增生:鹿角粉(分吞)4.5g,炮山甲、地龙、桃仁、当归、没药、骨碎补、五加皮各9g,鸡血藤30g,白芥子、炒赤芍、威灵仙各6g,蜈蚣粉(分吞)2.4g。每日1剂,水煎服。” ⒂《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治疗产后乳少(气血两虚):炙黄芪12g,当归、王不留行各10g,炙甲片5g,木通6g,猪蹄1只。先用河水加黄酒将猪蹄煮烂,即以此汤代水煎药,每日1剂,一般服3剂就能见效。” ⒃《现代名医百病良方》:“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穿山甲、三七、赤芍、红花、川芎、桃仁、杏仁、青皮、白芷各12g。上药用白酒1kg浸泡作外搽用,1日数次。” ⒄《常见病症中草药自我疗法》:“治疗淋巴结核:核桃50个(去壳),穿山甲25g,僵蚕25g,蜈蚣30条,全蝎2.5g,火硝2.5g。上药共研为末,每次5g,每日2次,陈酒送服。孕妇、出血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禁服。” ⒅《常见病症中草药自我疗法》:“治疗阴囊湿疹、瘙痒:海螵蛸9g,炮山甲9g,冰片0.3g。上药研为细末,装瓶密封,用时将药粉涂撒患处。” ⒆炮甲合剂(湖北中医杂志 1983;(5))治疗脊椎压缩性骨折:内服炮甲合剂(炮甲、杜仲、续断、桃仁、红花、鸡血藤、赤芍、砂仁、土鳖、丝瓜络、木香、故纸、全蝎、牛膝)。初期加大黄、厚朴、枳实,甚加芒硝。中期加毛姜、自然铜、血竭或猴骨。后期重用强肾壮腰之品,配合天津医院骨科拱桥式练功法,取得显著疗效。 ⒇金甲散(浙江中医杂志 1989;(1))治疗十二指肠憩室:鸡内金、穿山甲各20g,白术、枳壳、瓦楞子各30g。上药共为细末,每日3次,每次6g。 (21)珠鳖散(山西中医 1990;(5))治疗慢性肝炎和早期肝硬化血清蛋白比例倒置:取炮甲珠2份,醋炙鳖甲3份。共为细面,过罗,贮瓶备用。每服6g,日服2次,白开水送服。疗程1~3月左右。 (22)山甲枇杷清肺饮(黑龙江中医药 1992;(2))治疗粉刺病:穿山甲25g,生地25g,黄芩15g,生石膏30g,丹皮15g,赤芍15g,枇杷叶15g,桑白皮15g,知母15g,甘草10g,大黄10g,当归15g。水煎服。 (23)山甲夏枯草汤(黑龙江中医药 1992;(2))治疗瘰疬:穿山甲30g,夏枯草30g,白芍30g,玄参15g,海藻15g,昆布15g,桔梗10g,陈皮15g,柴胡15g,当归15g,甘草10g,僵蚕15g。水煎服。 (24)山甲逍遥散(黑龙江中医药 1992;(2))治疗乳腺增生症:穿山甲30g,白芍30g,当归15g,柴胡15g,茯苓25g,白术25g,甘草10g,薄荷30g,陈皮25g,黄芩15g。 (25)山甲大黄牡丹皮汤(黑龙江中医药 1992;(2))治疗肠痈病早中期:穿山甲20g,大黄10g,牡丹皮15g,桃仁15g,冬瓜仁15g,芒硝15g,双花25g,连翘15g,皂刺15g,防风15g,白芷15g,甘草10g。水煎服。 (26)穿粉散(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7;(6))治疗旋耳疮:轻粉(研细,隔纸微炒)、穿山甲(炮)、铅粉、黄丹各15g。上述4药,共研极细末。用时以香油调和,搽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一般10天可愈。 (27)穿山甲散(江西中医药 1981;(3))治疗卵巢肿瘤:炒穿山甲60g,醋炒莪术15g,醋炒三棱15g,醋炒五灵脂15g,炒黑丑15g,醋元胡15g,川牛膝15g,当归30g,川芎30g,醋大黄15g,丹参30g,肉桂15g,麝香0.06g。上药如法炮制,除麝香外,共焙干研成极细粉末,再加麝香和匀,用瓷瓶密封待用,也可炼蜜为丸。麝香有困难者,不用也可。每日3次,每次6~9g,饭前白开水送下。服药期间可加强营养,勿忌口。 (28)《本草图经》:“治吹奶痛不可忍:穿山甲(炙黄)、木通各30g,自然铜15g(生用)。3味捣罗为散。每服6g,温酒调下,不计时候。” (29)《仁斋直指方》:“治便毒便痈:穿山甲15g,猪苓6g。并以醋炙研末。酒服6g。外用穿山甲末和麻油、轻粉涂之。” (30)《本草衍义》:“治气痔脓血:穿山甲30g(烧存性),肉豆蔻仁3个。同为末。米饮调6g服。甚者加猬皮30g,烧入。中病即已,不必尽剂。” (31)《杨氏家藏方》:“治但热不寒疟:穿山甲30g,干枣10枚。上同烧灰留性,研为细末。每服6g,当发日,日未出时井水调下。” (32)《普济方》:“治痢,里急后重:穿山甲、好蛤粉等份。上为细末。每服3g,好酒空心调服。” (33)《滇南本草》:“治疝气膀胱疼痛:穿山甲(炒)9g,茴香子6g。为细末。每服6g,滚水酒送下。” (34)《仁斋直指方》:“治痘疮变黑:穿山甲,蛤粉炒。为末。每服1.5g,入麝香少许,温酒服。即发红色。”

单方应用:①《仁斋直指方》:“治肿毒初起:穿山甲插入谷芒热灰中,炮焦为末60g,入麝香少许。每服7.5g,温酒下。” ②涌泉散(单骧)治乳汁不通:穿山甲炮,研末,酒服6g,日2服。 ③《鲍氏小儿方》:“治聤耳出脓:穿山甲烧存性,入麝香少许吹之。” ④《姚僧坦集验方》:“治瘰疬溃坏:鲮鲤甲21片。烧研敷之。” ⑤《补缺肘后方》:“治蚁瘘疮多而孔小:烧鳣鲤甲。猪膏和敷。” ⑥《摘元方》:“治妇人阴,硬如卵状:穿山甲15g。以沙炒焦黄为末。每服6g,酒下。” ⑦北京军区卫生部《医疗卫生技术革新资料汇编》:“用于止血:将穿山甲洗净晒干,用植物油炸成黄色(不宜过火)。经日晒或自然挥发除去油质,研成细末(越细越干燥,效果越好),分装于瓶内,高压灭菌,再入烤箱内干燥即成。用时将出血处沾干,迅速把止血粉均匀地撒在出血部位上(包括动脉出血),轻轻加压包扎。一般能在1~5分钟内完全止血。须缝合的伤口,把多余的止血粉用消毒盐水轻轻冲出后即可缝合。” ⑧《福州中草药单验方选编》:“治疗扁平疣:取炮山甲数片(约9g重)加醋煎服,每日1次,连服1周。” ⑨中医杂志 1987;(3):“治疗顽固乳糜尿:将穿山甲片或整穿山甲(去内脏)置瓦片上焙焦干,研末。每服10~12g,每日3次,用黄酒冲服。” ⑩中医药学报 1990;(1):“治疗药物中毒性耳聋:将穿山甲烘干,研成细末,装入胶囊吞服,少则1月,多则半年。” ⑾山东中医杂志 1989;(4):“治疗慢性下肢溃疡,久不收口:取穿山甲适量,用砂子同炒至胖大呈黄色后,研成极细粉末,加入蜜少许调成糊状。然后将其敷在创面上,以干净纱布覆盖,胶布固定。1日换药1次,如创面脓液分泌过多1日可换2次。一般来说,创面脓液分泌越多,创面越易愈合。如经过一段时间换药,创面分泌物仍然很少,此时可根据全身情况进行辨证施治,给予益气、养血、健脾中药内服。” ⑿《古今家庭食疗方法精选》:“治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穿山甲15g。加水煎汤,每日服2次,7天为1疗程。”

医药家论述

①李时珍《纲目》:“穿山甲,古方鲜用,近世风疟疮科通经下乳,用为要药。盖此物能窜经络达于病所故也。谚曰:穿山甲、王不留(行),妇人食了乳长流,亦言其迅速也。李仲南言其性专行散,中病即止,不可过服。又按《德生堂经验方》云:凡风湿冷痹之证,因水湿所致,浑身上下,强直不能屈伸,痛不可忍者,于五积散中加穿山甲7片,炮熟,同全蝎炒11个,葱、姜同水煎,入无灰酒20ml,热服取汗,避风。” ③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穿山甲,味淡性平,气腥而窜,其走窜之性,无微不至,故能宣通脏腑,贯彻经络,透达关窍。凡血凝血聚为病,皆能开之。以治疔痈,放胆用之,立见功效,并能治癥瘕积聚,周身麻痹,二便秘塞,心腹疼痛。若但知其长于治疮,而忘其他长,犹浅之乎视山甲也。疔疮初起未成脓者,余恒用山甲、皂刺各12g,花粉、知母各18g,乳香、没药各9g,全蜈蚣2条。以治横痃,亦极效验。其已有脓而红肿者,服之红肿即消,脓亦易出。至癥瘕积聚,疼痛麻痹,二便闭塞诸症,用药治不效者,皆可加山甲作向导。”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