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不换

概况

异名:散血丹、山豆根、大叶金锁匙(广东),银锁匙、金线风(广西),九条牛、猪肠换(海南)。

基源:为防己科轮环藤属植物毛叶轮环藤的干燥根。

原植物:毛叶轮环藤Cyclea barbata(Wall.)Miers,又名毛箕藤(广东)。

历史:银不换之名未见于历代本草,现时两广地区的中草药手册中,每以大叶金锁匙为药名收载本品。

形态:草质藤本。根长圆柱形,稍扭曲,直径1cm左右。外皮灰棕色或灰褐色。茎纤细缠绕,有纵条,嫩枝被长柔毛。叶互生,薄纸质或近膜质;叶柄密被长柔毛,近盾状着生,叶片三角状阔卵形,长5~10cm,宽3~8cm,先端渐尖,基部微凹或近截平,两面被柔毛,全缘,缘毛甚密,掌状脉7~9条,自叶柄着生处放射伸出。花序腋生,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为密伞花序排列成圆锥状,具1~2回分枝,被长柔毛,雄花萼筒杯状;背面被长硬毛,萼4裂,裂片宽三角形,花冠筒浅杯状,雄蕊柱稍伸出;雌花序下垂,密伞花序排列成总状,雌花萼片2,近圆形,背面密被硬毛,花瓣2,扁圆形,无毛,子房密被硬毛,柱头裂片尖锐。核果扁圆形,内果皮骨质,背部2侧各有2行疣状小突起。花果期8~11月。(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104页.图85)

生境与分布:生于潮湿山地、林边、路旁及丘陵灌丛中。分布于广东、广西。

化学性质

含粉防己碱(Tetrandrine)、粒枝碱(Isochondro-dendrine)、异粉防己碱、高阿莫灵碱(Homoaromoline)[1],防己醇灵碱、小檗胺、利马辛[(-)-Limacine]],单甲基粉防己碱氯化物、α-轮环藤酚碱、β-轮环藤酚碱[2],木兰碱(Magnoflorine)、原槲皮醇(Protoquercitol)[3]和左旋箭毒碱[(-)-Curine][4],绉唐松草碱[(+)-Thalrugosine],盾叶轮环藤碱[(-)-Cyleapeltine][5]

参考文献

[1]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168。
[2]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69。
[3] CA 1982;96∶82753e。
[4] 科学通报 1979;24(12)∶574。
[5] J Nat Prod 1993;56(1)∶22。

药性

性味:苦,寒。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散瘀止痛。

主治:风热感冒,咽喉疼痛,痢疾,砂淋跌打损伤。 ①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咽喉炎,腹痛,牙痛,跌打损伤。” ②《广西中草药》:“治感冒风热,痢疾,砂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外用:煎水含漱。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广西中草药》:“治外感风热:金线风根15g,干薄荷3g,干山芝麻9g,水煎,日分2次服。” ②《广西中草药》:“治痢疾:金线风、刺苋菜根、马齿苋各30g,水煎,分3次服。” ③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1970:“治胃痛:金线风根3g,咀嚼咽汁,或研细粉吞服。” ④广西药物研究所《医药科技资料》1972;(3):“治慢性气管炎:金线风15g,榄核莲12g,百部15g,水煎2次,去渣浓缩至30~60ml,每日1次顿服。10天为1疗程,必要时续服第2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