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物对污染的抗性

抗性是指生物对外界环境恶化的抵御能力。生物由于物种本身的遗传性所具有的抵御能力称为天然抗性;生物为适应不良环境而形成的抵御能力称为获得性抗性。水生生物对环境污染也具有抗性。不同种生物对污染物具有不同的天然抗性。如鲑科鱼类对毒物的抵抗能力就比鲤科鱼类低得多。同一种生物的不同发育阶段对毒物的抗性也不一样。很多鱼类在卵黄囊刚刚消失的鱼苗阶段,对毒物最敏感,抗性最小;相反,未孵化出膜的鱼卵,对大多数毒物都是很不敏感的。

中国在 50年代就有人指出重复使用DDT和六六六杀灭鱼池中有害生物,会使这些生物对毒物的忍受能力逐步提高。美国在1963年以后先后发现密西西比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等 6种鱼类对20多种杀虫剂产生抗性。通过对仅具有天然抗性的种群的抗污能力和具有获得性抗性的种群的抗污能力的对比试验,证明后者的抗污能力比前者最少大两倍,最多可达2500倍。鱼类对杀虫剂还出现“交互抗性”现象,即在对接触过的杀虫剂产生抗性的同时,对未曾接触的、但结构相似的杀虫剂也表现出抗性。抗性种群体内往往有极高的毒物残留量,如美国发现一种小鱼──欧鳊,其抗性种群体内的异狄氏剂含量超过“敏感”种群60倍。

水生生物中出现抗性种群,使人们担心会引起水生生态系统的破坏。大量体内有高残毒的水生生物通过食物链进行生物放大,会使肉食性鱼类体内积累更多的污染物,陆生生物吃了这些鱼类,会引起严重的生态毒理学效应,不能适应这样大毒性的“消费者”将逐渐消失。人类食用这些高残毒的鱼类后,健康会受到危害。

抗性产生的机制还不清楚,科学家们正在从生理、生化、形态、生态等各个角度进行研究。一般认为,最根本的还是遗传基因发生了变化,从而产生了种群的分化。

参考书目
  1. 张宗炳:《昆虫毒理学》,科学出版社,北京,1958。
  2. C.A.Edwards, Environment Pollution by Pesticides,Plenum Press,London,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