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

多孔介质或筛网截留水中悬浮固体的水处理方法。过滤包括:

(1)粗滤。用网或孔板去除约大于100微米的颗粒。

(2)微滤。去除粒径约为100~0.1微米的颗粒。微滤材料有:筛网(图1)或滤膜,厚的多孔材料如瓷棒;运行中用微粒(如硅藻土)构成的滤层如硅藻土过滤器(图2)。

(3)超滤。过滤介质为超滤膜。

(4)粒状材料的过滤。去除胶体和悬浮微粒,如慢滤池和快滤池(见水处理)。根据截留悬浮固体的分布情况,过滤可分为表面过滤(悬浮物截面在过滤介质的表面)和深层过滤(悬浮物分布在过滤介质内部,一般指快滤池)两类。

图 图

慢滤池

最早使用的给水处理滤池。用细石英砂作滤料,滤床构造类似快滤池。过滤速度约0.1~0.3米/时。借砂层表面数厘米内微生物产生的生物凝聚作用去除水中胶体杂质。因占地太多,城市水厂已很少采用。早期也有用于生活污水处理的,构造比较简单,间歇操作,称间歇砂滤池,是一种生物处理构筑物。

快滤池

应用最广的给水过滤设备,用以除去水中经过混凝沉淀处理后残余悬浮物,或水中经过凝聚处理后的悬浮物。快滤池出水的浑浊度可达 1度以下。快滤池也可以做成压力罐式称压力滤池。压力滤池可插入压力管线,因此可直接供水。为了节省常规滤池的阀门和管廊的造价以及操作的简化,50年代以后发展了多种形式的快滤池,如无阀滤池、双阀滤池、虹吸滤池和移动冲洗罩滤池等。(见彩图)

分离水和悬浮物的气浮池 过程

分两个阶段:

(1)过滤。经过混凝沉淀或凝聚处理(见混凝)的浑水由进水管进入池内,顺次通过洗砂排水槽、滤料层(滤层)、承托层和配水支管、干管后(图3),成为清水流出滤池,滤层厚60~70厘米,采用单层石英砂时粒度为0.5~1.2毫米,过滤速度一般为8~10米/时。

(2)冲洗。当滤层内截留悬浮物过多,产生过大的水流阻力和水头损失,或过滤水不再合格,不应继续过滤时,要停止进水,冲洗滤层。冲洗的清水从池底进入称反冲洗。顺次通过配水干管、支管、承托层、滤料层(滤料在上升水流中悬浮起来,砂粒上截留的杂质被冲刷下来)和洗砂排水槽把滤层中截留杂质带出池外。有时用水和空气混合反冲洗,或在滤料层表面增加高压水流的表面冲洗。

图 滤料层

凡是具有一定物理强度、化学稳定性和适当粒度的粒状材料都可用作滤料。滤料层的作用是利用滤料颗粒的表面吸附水中的细微悬浮物。因此,采用滤料的颗粒沿过滤的水流方向从大到小排列的滤料层(滤料间空隙也是从大到小),将有利于被吸附的悬浮物进入滤料层内部,从而充分发挥滤料表面的吸附功能。这种滤料层是最理想的滤料层,可用比重不同的粒状材料构成。可用粒度大,但比重较小的无烟煤碎粒铺在粒度较小但比重大的石英砂上面,构成双层滤料层。也可从上到下顺次用无烟煤粒(大粒的)、石英砂(中等粒度)和石榴石或磁铁矿碎粒等(细粒度)铺成三层滤料层。反冲洗时,这些材料的层次顺序将保持不变。

机理

快滤池去除细微颗粒的过程分迁移和附着两步。迁移指水中微粒运动到滤料表面上或在滤料上所附着的悬浮物表面上。迁移的过程有:

(1)重力沉淀;

(2)颗粒的慢性运动;

(3)颗粒沿滤料表面擦过的流线运动;

(4)水动力学作用所产生的跨越流线的运动;

(5)扩散运动。细微颗粒在接触滤料表面后附着在上面的过程,相当于混凝法中的絮凝过程,胶体必须处于脱稳状态。故附着过程称为接触絮凝。接触絮凝理论以为过滤前的混凝沉淀过程只是为了减轻滤池的悬浮物负荷,因此低浊度的水可以在凝聚过程后直接过滤,不必经过絮凝和沉淀的过程。接触絮凝的理论并强调了进入滤料层的絮体粒度不应该大,筛除不应是过滤的基本作用。为了使絮体尽量进入滤层深处而又不致因破碎而穿过滤料层,絮体必须有足够的强度。为此往往在进入滤池的水中投加微量的助滤剂,一般用阳离子型聚合物。直接过滤时助滤尤其重要。

应用

在软化和其他化学沉淀的给水处理过程中,也用快滤池去除水中的絮状颗粒。近年来还利用快滤池作为废水三级处理的一种设备(见废水处理厂),用以去除经生物处理后的残余悬浮物。这时,常用双层滤料。废水的过滤有不加药剂过滤和加药剂过滤两种类型。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