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造学社

中国私人兴办的、研究中国传统的营造学的学术研究团体。于1929年成立,朱启钤任社长。社址设在北平天安门内西朝房。学社受到“中华文化基金董事会”和“中英庚款董事会”赞助,每年得到部分经费。学社成立后,聘请人员,开展工作。1932年社内分设法式、文献两组,由中国现代建筑学梁思成、刘敦桢分任主任,全盛时有工作人员20余人。1937年日军侵占北平后,学社迁往内地。1938年春在昆明恢复工作。1940年冬,又迁至四川南溪县李庄抗日战争胜利后,学社于1946年停止工作。

研究工作

建社初期,业务以搜集资料为主,一方面访求古籍,曾校勘重印宋《营造法式》、明《园冶》、《髹饰录》、清《一家言·居室器玩部》等;另一方面聘请名匠绘制清代建筑木结构及彩画等图样,制作局部木结构屋架及斗栱模型供研究之用。

法式组从事古代建筑实例的调查、测绘和研究工作;文献组从事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编辑《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学社除测绘北平故宫建筑外,先后勘查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省(偶亦涉及江苏、浙江两省)的唐、辽、宋、元各朝建筑实例。迁至内地后,对云南、四川两省古代建筑进行调查测绘工作,对汉代的石阙、崖墓的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学社还接受有关部门委托,承担古建筑的修理、复原计划工作,曾制订北平十三座城楼、箭楼的修理计划,曲阜孔庙修理计划,南昌滕王阁、杭州六和塔的复原修理计划等。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学社成立之初,即创办《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初为不定期刊物。1932年第三卷开始改为季刊,并以登载详细实例调查报告为主。在第三、四两卷中刊有蓟县独乐寺、宝坻三大寺殿、北京智化寺、大同古建筑等详细报告和全部实测图以及初步分析等。后因工作进展甚快,调查报告积累甚多,已非期刊所能容纳,自第五卷起,改为《汇刊》,只刊调查简报纪要,详细报告、测绘图样以及专题研究另出专刊,并确定专刊第一册为《塔》。但至1937年夏出至第六卷第四期,专刊正待付印时,因北平沦陷,停止工作。1944~1945年,在四川出版了第七卷第一、二两期(石印版)。《汇刊》共出版了23期,在国内建筑界、考古界以及国外汉学界中享有盛誉。

贡献

中国营造学社存在了17年,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作出重大贡献。较显著者有下列几项:

(1)1945年梁思成根据学社历年调查成果,写成《中国建筑史》(收入《梁思成文集》第三卷)和《中国建筑史图录》英文本(美国哈佛出版社出版),为中国创立了“中国古代建筑史”这个科学技术史的分支学科。

(2)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教学和古建筑保护工作培养了一批人才。

(3)学社积累起来的各种资料是继续研究或编写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基本资料。

(4)为保存、保护古代建筑作出贡献。学社调查测量绘制成的古代建筑图纸,是修理、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根据,例如在抗日战争中遭毁损的古建筑──宋代建造的永寿寺雨华宫,辽代建造的广济寺三大士殿等,因有详细测绘的图纸存在,可以据图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