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书

浏览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康有为著述,成书于1901~1902年作者旅居印度时。书中描述了他对大同社会的设想。书成后长期“秘不示人”,直到1909年,才在当时的《不忍杂志》上发表了该书的头两部分。全书是在康有为去世后,由他的学生钱定安于1935年刊印。

康有为的大同思想的来源十分复杂。中国古代关于“井田”的说法,《礼记·礼运》中关于“大同”的理想,以及今文经学的“三世说”,西方的进化论、“天赋人权”学说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等,都对康有为的大同思想的形成发生影响。

《大同书》全书共分10部,除在描述大同社会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道德、文化状况的各部中涉及经济生活的有关问题外,其中庚部“去产界公生业”,癸部“去苦界至极乐”,以及辛部“去乱界至太平”的一部分,着重描述了关于大同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方面经济生活的设想。

1935年第1版封面

康有为认为,大同社会是一个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他强调:“今欲致大同,必去人之私产而后可;凡农工商之业,必归之公。”在公有制的基础上,人对人的剥削已经消灭。有劳动能力的人都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已被对社会经济的“统算”(即有计划)所代替。全地球的“公政府”(中央政府)和各个“度界小政府”(各地方政府)分别负责全球及本地区的计划工作;商品、货币关系在大同社会将永远存在,个人收入采用按劳动的质量和数量分配的原则,并通过货币工资(分10级)和货币奖金的形式来进行。

康有为设想,大同社会由于生产高度发达和没有剥削,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普遍达到很高的水平,每天的劳动时间缩短到三、四小时甚至更少,“此时皆游乐读书之时”,人人都能受到高等教育,并有选择职业的充分自由。

《大同书》揭露、批判了西方国家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垄断集团的横暴,贫富悬殊,工人群众的失业、贫困以及经济危机带来的灾难。康有为认为这一灾难的根源在于对农、工、商各业的“私产”,即资本家的私有制。

在《大同书》成书的时期,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已进入垄断资本主义的阶段。康有为看到了西方社会中日益激化的矛盾,又受到西方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某些影响,因而书中有若干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容。但是,当时中国的落后,中国所面临的封建压迫的现实,又使他不可能超出历史条件,把《大同书》写成一部以批判资本主义为主的著作。书中所宣扬的“去国界”、“去形界”、“去家界”等理想,主要是谴责封建君主专制、封建等级制,以及封建家庭中的父权、夫权,而企图用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和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原则代替它们,这仍然是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伦理关系的理想化。

毛泽东曾对《大同书》作过确切的评价,认为:“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76页)。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