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1916~1985)

浏览

现代诗人。原名童天鉴,安徽无为县开城桥人。1916年5月生。自幼在农村生活,13、14岁时到无锡、南京等地求学。1933年进上海光华大学。1934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5至1936年曾参加《文学丛报》和《新诗歌》的编辑工作,主编《每月诗歌》。1936年夏回到家乡。这一时期,他的诗集《未明集》(1935)、《中国牧歌》(1935)、《中国·农村的故事》(1936)先后出版。这些早期的创作初步表现出他一些重要的特点,如《未明集》虽是他最初的作品,但就整体而言,创作个性已初步显露,能以“诚实的灵魂,解剖在草纸上”(《未明集》代序)。诗作感情真挚,对劳苦者抱有朴实的信念。这与他日后始终坚持的、热情地为现实服务并不倦地创新的创作精神是一致的。较之《未明集》,《中国牧歌》感情趋于强烈,内容更为充实和富有时代气息。诗作表达了对于帝国主义侵略的愤怒,对广大农村的苦难者怀着深切的爱,洋溢着斗争的激情。以扬子江象征祖国和人民的长诗《中国·农村的故事》分为《饥饿》、《扬子江上》、《去》三部,它不仅反映了农民的痛苦和不安,也力图写出他们的“生之渴望”与“无限的热情”(《中国·农村的故事·序言》)。长诗感情激昂,对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仇恨都作了充分反映,在他热情歌颂“农民军队”的诗句中,寄托了对工农红军的希望。田间生长于农村,了解农民的痛苦和追求,这几部诗集反映出他日益专注地将诗情献给农村的创作思想。与诗歌思想内容的追求相适应,他勤于在诗歌形式上进行探索,诗句渐趋短小,音节更为短促。田间早期就关心诗歌大众化,并注重学习民歌。

1982年田间在延安

1937年春,田间去日本,此时较多接触马雅可夫斯基等外国革命诗人的作品。同年7月回国,在上海、武汉等地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全民奋起抗战的形势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实际斗争的体验更使他的诗歌在思想和艺术上趋于扎实,从而开始了他诗歌创作的重要阶段。写于1937年底的长诗《给战斗者》以有力的语言表现了田间此时创作的主要特点: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战斗性。后来作者曾说这诗是自己“伴着民族的号角,一同行进”的“召唤”(《写在〈给战斗者〉的末页》)。1938年春,田间参加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担任记者并从事诗歌创作以“叙述这时代中最伟大的场面的一角”(《〈呈在大风沙中奔走的岗卫们〉后记》)。《儿童节》等朗诵诗即作于此时。

1938年夏天,田间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发起街头诗运动,并写出《义勇军》、《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等街头诗名篇。1938年底到达晋察冀边区,此后十余年,他一直在这一边区坚持斗争,从事文艺宣传工作,长期的边区生活给他的创作以新的灵感和养料。作者回忆这段斗争生活时说“我很爱这个地区,这才是我真正的摇篮和新的家”,“我的生活根据地”(《家──学习毛主席文艺思想札记》)。

1938年春田间在西安

田间写于抗战爆发后的作品,较早的有诗集《给战斗者》(1943)和《呈在大风沙里奔走的岗卫们》、《她也要杀人》等,延安整风运动以后及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作品有《抗战诗抄》、《短歌》以及长诗《戎冠秀》 (1946)、《赶车传(第一部)》(1949)等。这些作品比之他抗战前的创作呈现出全新的面貌,除了内容的明显变化,在诗歌形式上也有很大的创新。他除了抒情短诗的写作,还善于运用不同的形式更好地为现实服务,那时兴起的街头诗运动、朗诵诗运动,他都是积极倡导者。为赞颂边区军民的斗争事迹,他还写小型叙事诗。作者此时诗歌发展了早期创作诗行简短、节奏急促的特点并走向成熟,形成田间独具的鼓点式的短行诗。此类诗精练坚实,音调铿锵沉着,善于表现战斗的情绪和气势,富于鼓动性。闻一多曾称田间为“时代的鼓手”,说他的诗“朴实、干脆、真诚”,具有积极的“生活欲”,它“鼓舞你爱,鼓动你恨,鼓励你活着,用最高限度的热与力活着,在这大地上”(《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这种崭新的诗歌形式在当时诗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田间在力求更好地表现出丰满的形象和饱满的情绪的同时,继续在诗歌形式上努力创新。从他的长篇叙事诗来看,较早的《她也要杀人》虽也具有田间短诗的特点,能充分表现出激动的情绪,但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则不够清晰,使这从实际生活中得来的“斗争的纪录”(《写在〈给战斗者〉末页》),反而缺少生活实感。后来创作的《戎冠秀》、《赶车传(第一部)》等,就有了变化。《赶车传(第一部)》以经过提炼改造的民歌风格、用群众的语言歌唱石不烂翻身斗争的故事,对人物有较好的刻画,并注意长诗结构的完整性,是体现田间诗歌风格变化的重要作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田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的领导工作,抗美援朝期间曾两赴朝鲜战场,1954年出访苏联及东欧一些国家。1958年任河北省文化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此后即长时期在这地区生活、工作。田间是第三、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著作有散文集《板门店纪事》(1953)、《欧游札记》(1956)、《火花集》(1959)、小说《拍碗图》(1951)(后改为《宋村纪事》,1957)、论文集《海燕颂》(1956)、《新国风赞》(1959)等,主要的则是诗歌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的诗集中最重要的是《赶车传》,作者从1959年到1961年续写成本书第2部到第7部,以浩繁的卷帙,展开中国农村生活斗争的广阔场景,这在叙事长诗中也是不多见的。他在诗歌创作中,还对新诗的民族化作着孜孜不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