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莲岗文化

浏览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以江苏省淮安县青莲岗遗址命名。主要分布在山东省中、南部和江苏省北部汶、泗、沂、沭诸水与淮河交汇的黄淮地区,中心在淮河下游平原。除青莲岗外,主要遗址还有江苏邳县大墩子(下层)、连云港市二涧村和大村、阜宁梨园,山东滕县北辛、兖州王因(底层)、泰安大汶口(底层)等。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5400~前4400年。大汶口文化为其主要的后续文化。目前考古界对这种文化的内涵、特征的认识及命名等问题,尚存在较多分歧意见。

发现和研究

1951年,南京博物院发现了青莲岗遗址,由于该遗址早经破坏,只作过清理。 当时估计其年代是在龙山文化兴起之后,并有可能受到某些青铜文化的影响。1956年全国考古会议上提出了青莲岗文化的称谓,1958年正式予以命名,但把它同北阴阳营遗存视为一体,认为是受龙山文化影响较深而同时又有仰韶文化成分的文化。

60年代,二涧村遗址和大村遗址的发掘,充实了青莲岗文化的内容,明确了这种文化是早于龙山文化并且地方特点很强的文化。当时有一种意见,把从苏北、鲁南直到浙北、赣东北等广阔地域内,文化内涵很不相同,延续时间很长的一批遗存,都归属于青莲岗文化的范畴。还有人一度把苏北、鲁南地区晚于青莲岗文化、早于龙山文化的一类遗存,以邳县刘林遗址为代表,称为“刘林文化”。后来,随着曲阜西夏侯、泰安大汶口、安丘景芝镇、邳县大墩子等许多遗址的发掘和进一步研究,考古界普遍确认了大汶口文化的命名。大汶口文化即包括了刘林遗址,“刘林文化”一名便不再使用。在70年代,有人重新系统论述了青莲岗文化,认为分布在苏南、浙北、上海地区以马家浜、北阴阳营、崧泽、张陵山为代表的4期遗存,以及分布在苏北、鲁南以青莲岗、刘林、花厅为代表的3期遗存,都统属于青莲岗文化,并可区分为江南、江北两个类型,后来则分别发展为良渚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随着考古发现的增多和研究的深入,对青莲岗文化的分布地域、相对年代及内涵特点的限定,已成为重要的课题。目前,多数意见认为,过去泛称的青莲岗文化,实际上包括着不同内涵的几种考古学文化,黄淮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与太湖地区、宁镇地区的差别是主要的、明显的,不宜再统称为青莲岗文化。在苏南、浙北一带,可划分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见崧泽遗址)和北阴阳营文化。在苏北、山东一带,包括邳县刘林、新沂花厅在内的遗址,都归属大汶口文化。代表性的一种意见是,只把主要分布于鲁中南、苏北地区早于大汶口文化的一类遗存称为青莲岗文化。但也有的意见认为,青莲岗遗址本身的内容贫乏,面貌不甚清楚,早于大汶口文化的遗存,当以新近发掘的内涵丰富的北辛遗址为代表,可命名为北辛文化。上述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对整个华东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别是对黄淮下游平原的原始文化及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

文化特征与社会经济

青莲岗文化陶器种类不多,制作也较为粗糙。常见器形有红陶钵、鼎、釜、双鼻小口罐,还有一定数量的带管状流壶、深腹圜底罐、碗、盘、甑、杯、支座等。绝大部分是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包括黄褐陶),这是该文化陶器的显著特征。早期的北辛遗址常见到口部外侧有一周红色彩带的红顶钵;晚期在青莲岗和邳县大墩子遗址则发现了内壁绘彩的钵形器口沿残片,彩纹是用简单线条组成的弧线纹、波状纹、仿编织纹、斜方格纹等等,风格迥然不同于其他新石器文化的彩陶。早期阶段流行成组的细泥条附加堆纹,多贴塑在鼎、釜等大型陶器上,稍晚时期则出现了有角状把手的各种陶器。这些特点同样有别于其他新石器文化,并影响了华东各地新石器时代的制陶工艺。

在青莲岗文化的遗址中,普遍发现各种磨制的斧、铲、锛、凿、矛、镞以及磨盘、磨棒等石器工具。从北辛所见,还有相当数量的打制的斧、刀、敲砸器、盘状器等。骨角器中,常见鱼镖、镞、凿、锥、针等;截取鹿角分叉处制成的鹿角锄,与石铲一起当是重要的农耕工具。此外,还发现陶网坠、陶弹丸、陶纺轮、陶拍、陶锉和蚌镰、蚌镞等。上述各类生产工具,特别是大墩子下层出土的炭化粟,北辛陶器底部的粟糠印痕,以及猪、牛、鸡等家养动物遗骸,反映了当时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社会经济生活。

图 居址和墓葬

已发现的居住遗迹均遭严重破坏。从青莲岗和大墩子的房屋残迹,可以看出是在地面营建的,出现了木柱泥墙的分体结构。面积约为20~30平方米。居住面普遍经火焙烤。墙壁是用植物秆涂泥后经火烤干的,质地坚硬表面平整。柱洞底一般垫置石础以支撑木柱,并填塞烧土屑。发现墓葬甚少。在二涧村和大村发现的都是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东。多数墓有陶器或石器、骨器随葬,但数量很少。人的头部大都用一个红陶钵覆盖,这是青莲岗文化埋葬习俗的重要特点。在北辛发现有2座婴儿瓮棺葬,以深腹圜底罐或鼎为葬具。

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青莲岗文化的渊源目前尚不清楚。从早期的北辛遗址出土小口双耳罐等遗物看来,它可能受到中原地区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的晚期阶段的影响。由王因、大汶口等处的地层叠压关系和部分器物的对比可知,它的发展去向是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青莲岗文化与仰韶文化后冈类型,以及与太湖流域的马家浜文化,年代大体相同,它们之间互有影响。由于地域毗邻,它对长江下游宁镇地区的文化遗存影响较大,如在北阴阳营遗址的最下层即发现过与青莲岗文化特点相近的陶器。

参考书目
  1. 南京博物院、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省博物馆合编:《江苏省出土文物选集》,文物出版社,1963。
  2. 安志敏:中国的新石器时代,《考古》1981年3期。
  3. 安志敏:《中国新石器时代论集》,文物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