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昌隆丝偈

浏览

中国近代第一家使用新法的缫丝厂,也是最早的民族资本工业企业之一。

创办人陈启源(1825~1905),字芷馨,广东南海人。自称其家庭世代“以农桑为业”,他自己则对诸子百家、星象舆地诸书,颇有涉猎,并曾和外国人有所接触。1854年他出国至南洋,遍历各埠,然“仍未尝废农桑之心”。据说,他之蓄意创办缫丝厂,就是由于他在当时安南或暹罗看到法国式的“机械制丝产品精良”所引起的。

1873年陈启源回国以后,在他的故乡南海简村办起继昌隆丝偈。最初丝釜不过数十部,它的主要改进在于采用锅炉热水蒸汽煮茧,代替手工缫丝的炭火煮茧。至于是否一开始就采用蒸汽作为动力,还不能加以肯定。但稍后有“用机器发动各轮”和“用蒸汽发动机制作”的记载。可见它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采用了蒸汽动力和传动装置(见彩图)。

继昌隆丝偈使用的缫丝机——“机汽大偈”

机器缫丝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十分显著。陈启源把他所设计的“新器”和手工缫丝的“旧器”作了比较:“旧器所缫之丝,用工开解,每工人一名可管丝口十条,新法所缫之丝,每工人一名,可管丝口六十条,上等之妇可管至百口。”由于新法缫丝,粗细均匀,丝色洁净,弹性也较大,售价可较手工缫丝高出1/3。因此它对广东生丝出口,起了积极作用。

但是,继昌隆的出现,也受到丝业手工业者的反对。它成立不久,“机房中人”就“联群挟制,鼓动风潮”要“拆毁丝厂”。到了19世纪80年代初,南海一带,已有丝厂多家,缫丝出口。1881年又“蚕茧歉收,国内市上无丝可买,机工为之停歇”。因此,组织在手工业行会“锦纶行”的手织工人,聚众两三千人,捣毁一家丝厂。继昌隆虽幸免于难,但也不得不一度迁往澳门,以避其锋。80年代以后,手工缫丝业中,效率较高的缫机逐渐代替了手缫机,与此同时,陈启源设计的一种半机械的缫丝小机,也逐渐为广大的手工业者所接受,90年代以后,“通府县属用此法者,不下二万余人”。这样手工和机械,在20世纪的广东缫丝业中又形成并行不悖的局面。

图

但是,机器缫丝工业并没有昌盛下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广东丝业虽然有过一度繁荣,但转瞬即逝,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后,广东缫丝工业呈现一片衰落景象。继昌隆本身的结局,也不例外,它经过多次转手,营业不振。继昌隆的厂址原是陈氏住宅伯豫坊,到这时,厂址又还原为陈氏遗族的住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