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恩寿

浏览

杨恩寿(1835~1891),清代戏曲家。字鹤俦,号蓬海,别署蓬道人。湖南长沙人。同治九年(1870)中举,曾长期在湖南、广西、云南等地课读或作幕宾。光绪初授盐运使衔,升候补知府。作有传奇《鸳鸯带》、《姽婳封》、《桂枝香》、《理灵坡》、《桃花源》、《麻滩驿》、《再来人》7种,除《鸳鸯带》未刊外,其他 6种习称《坦园六种曲》。戏曲论著有《词余丛话》、《续词余丛话》,其他诗文编为《坦园全集》。此外有《坦园日记》手稿传世。

《词余丛话》和《续词余丛话》,都分为《原律》、《原文》、《原事》 3卷。《原律》着重探讨音律声韵问题;《原文》多系选录优秀曲文,间附以作家评述等;《原事》则是关于戏曲故事渊源和扮演情况的考述。他论剧的宗旨,首先是强调“垂世立教”,要求剧作者“勿为男女媟亵之辞,扫其芜杂,归于正音”。在艺术上,他偏重于以诗词律曲,而对戏曲文学应有的舞台艺术特点注意不够。在剧作《桃花源》中,他借剧中人的口吻说:“我们填词度曲,只要有新意、有才情,二三知己,每值酒阑灯灺,读一番,赏一番,但觉耳目簇新,那管他合律不合律。至于几字几板,细细推求,这是伶人乐工所长,非所论于我辈也。”这就是他的创作主张。书中所载清代中叶以来的戏曲史料,有一定参考价值。《坦园日记》详记所观演的剧目及演出的演员、班社等,保存了较为丰富的戏曲史料。杨恩寿的戏曲作品多立意于封建教化。《麻滩驿》、《理灵坡》是攻击明末农民起义的作品,借用《红楼梦》林四娘故事的《姽婳封》,实际是取材于对抗太平天国起义军的清廷将领周云耀的事迹。曲文着意于摹仿蒋士铨,情节多平铺直叙,缺乏剪裁提炼,艺术感染力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