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图书馆

浏览

中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其前身天津市人民图书馆是1952年7 月由原直隶图书馆、天津市立图书馆和原天津图书馆合并而成的,其中直隶图书馆建于1907年,1908年开放。1982年6月改为现名。1991年5月6日新馆竣工,10月1 日向社会开放,新馆位于天津市文教科研规划区内;原馆舍仍作为分馆继续使用。

到1990年底,该馆馆藏为280余万册。其中线装图书40万册,外文图书40余万册,中文非线装图书170余万册,中外文报刊20余万册(合订本),建国前出版的图书8万册。线装古籍中被列为善本和特藏的有8000余种,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有2500余种。天津著名藏书家周叔弢所捐各种活字版图书700 种。馆藏中有不少明、清小说和诗文集。所藏地方志古籍,以藏书家任振采捐赠的“天春园”藏书为基础,经广泛搜集已达3600余种。该馆收藏的近、现代文献资料和天津地方史料较为丰富,如康有为的《大同书》手稿,天津《益世报》(从创刊号起)、《京津太晤士报》(英文版)等3700余种报刊文献。1949年后,该馆针对天津沿海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的发展重点,系统收集了化工、机械、电子、轻纺等专业文献。

该馆馆舍总面积近 3.7万平方米,其中新馆面积为30429平方米,可容纳500万册文献。新馆建筑群分为6区。A区为主楼,地面以上18层,设高层书库。B区为门庭和拥有450座席的学术报告厅。大厅迎面左侧为C区报刊楼,右侧为 D区图书楼。图书楼内设有科技文献检索室、专利室、社科参考资料阅览室、视听阅览室等31个专门阅览室,拥有近3000个座席。原馆舍改作分馆,以方便广大读者借阅普及性书刊资料。(见彩图)

天津图书馆新馆

该馆设有采编部、典藏部、借阅部、科学技术情报部、社会科学情报部、古籍部、报刊部、宣传推广部、新技术应用部、研究辅导部、社会教育部等业务机构。1990年底全馆有工作人员280余人,其中具有高、 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者70余人。

该馆注重为科研和工业生产服务。自50年代后期起,坚持开展科技咨询业务,通过编辑对口专题目录、举办书展、定题跟综服务等方式,为天津市生产和科研项目服务。近年来又与有关单位联合创办科技刊物,发挥科技文献作用,如与天津市经委工业经济研究所、天津市工业经济协会合编《技术经济信息速报》,与天津农科院情报所合编《农产品保鲜与加工》刊物,该馆自编的《资料反映》(社科)、《农业科技信息》等。该馆为开展科技中介服务业务,成立群众团体“天津图书馆技术经济信息工作者联谊会”。该馆与天津市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共同编印了《天津地方史资料联合目录》 (甲编 1~3分册);挖掘整理、出版了《周恩来欧文集》、《周恩来旅欧通讯》;与上海博物馆合作影印了康有为《大同书》手稿;校勘出版了袁世凯《养寿园奏议》手稿等。该馆曾经组织“三热爱”、“振兴中华”等读书活动,通过图书评论、辅导报告、座谈交流等形式宣传和推荐优秀文献,发挥图书馆社会教育作用。

该馆设有广播电视大学图书馆学专业天津图书馆工作站、北京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天津函授工作站,与天津市南开区教育局联合开办天津市文化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此外还开办了各种专业教学班;该馆作为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印中心成员馆,配置有全套缩微翻拍设备,承担本馆及全市珍贵书刊、报纸、档案等文献资料的缩微复制业务;该馆通过举办区、县图书馆馆长业务研讨会、专题业务研讨会、基层图书馆(室)培训班和业务协调等活动,开展对本系统各图书馆的业务辅导;与市区7个图书馆发放通用借书证, 协调中文期刊的订阅并编印有联合目录;1989年成立的天津市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的常设办公机构设在该馆;该馆还主持天津市图书馆学会的日常工作,并编辑出版《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会刊;该 馆先后与美国费城图书馆、澳大利亚墨尔本市图书馆、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苏联外国文学图书馆等建立了国际图书交换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