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洛霍夫,М.А.

浏览

图

苏联俄罗斯作家。1905年5月24日生于顿河维辛斯卡亚一个商店职员家庭。1920至1921年担任卡尔金镇革命委员会办事员、武装征粮队员等。1922年为了学习和创作去莫斯科。1923年参加莫斯科共青团作家和诗人小组“青年近卫军”,开始写作。1924年加入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拉普”),成为职业作家。1932年加入共产党。他的第一篇作品是小品文《考验》(1923),随后陆续发表小品文和短篇小说。1926年作品集《顿河故事》和《浅蓝的原野》出版。他的早期作品以顿河地区的国内战争和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斗争为素材,通过简洁、生动的语言,离奇的情节和严谨的结构,揭示了国内战争时期哥萨克内部阶级冲突的尖锐性和悲剧性。革命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也反映到家庭、亲人之间,常使兄弟父子成为敌人,如《胎记》(1924)中的匪帮小头目杀死了担任红军指挥员的自己的儿子;《看瓜田的人》(1925)中,村战地法庭警卫队长打死同情红军俘虏的自己的妻子,他的小儿子为了从父亲手里救出受伤的当红军的哥哥,又杀死了父亲。作者在早期作品中过于注重描写事件的戏剧性,但也塑造了一些具有鲜明性格的形象,如《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1925)中的主席,《野小鬼》(1925)中的米什卡,《道路》(1925)中的“亚历山大四世”等。这些作品显示出作者的洞察力和择取典型特征的本领,但也带有一些自然主义色彩和滥用方言土语的弊病。

《静静的顿河》插图

1926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4部,1928~1940,获1941年度斯大林奖金)。小说描绘1912至1922年间两次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两次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国内战争)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顿河哥萨克在这10年中的动荡生活,广泛地反映了哥萨克独特的风土人情,哥萨克各个阶层的变化,广大哥萨克在复杂的历史转折关头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以及卷入历史事件强大旋涡中的主人公葛利高里·麦列霍夫的悲剧命运。葛利高里是中农哥萨克,勇敢顽强,热爱劳动,热爱自由,忠于爱情,并且有积极行动、探索真理的性格。他在革命与战争中,从一个营垒投入另一个营垒,反复寻找所谓正确道路。他处在历史事件的急流当中,同各种社会力量的代表人物,不论是布尔什维克、革命哥萨克,还是白军军官、反动将军们,都发生了冲突。他的生活道路典型而又特殊地表现了一部分哥萨克所经历的曲折而艰难的道路。他在历史的歧路上徘徊,乃至沦落为匪,直到最后才逃出匪帮,回到已经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的家乡。

这部长篇小说场景宏伟,画面生动;气势雄浑的战争和革命场面与细腻的日常生活场面相互转换,风景描写与人物心理变化彼此衬托;众多的人物及其命运在历史事件的错综复杂中得到了深刻的表现。这部小说以及小说主人公麦列霍夫在苏联曾经引起多次争论。但它在20至30年代的苏联文学中独树一帜,使作者获得了广泛的声誉。

1930年,肖洛霍夫苏联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写出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1932);第二部一些篇章从1955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于1960年最后完成全书,获得1960年度列宁奖金。小说描写了顿河格列米雅其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急风暴雨般的历史变革,反映了贫农、中农和富农、潜藏的反革命分子两个营垒之间的错综复杂的斗争,表现了农民尤其是中农从个体经济走向集体经济的痛苦的转变过程,塑造了农业集体化的领导者、布尔什维克达维多夫以及中农梅谭尼可夫、狡猾阴险的富农奥斯特洛夫诺夫等典型形象。小说第一部充满集体化时期暴风骤雨般的紧张气氛和革命激情,它的第二部的人物和情节虽是第一部的延续,然而作者在书中着重表现的却已是50年代大力提倡的人道主义精神,情节的发展趋于缓慢,个人生活史的叙述增多,抒情的气氛较为浓厚,社会历史主题往往通过伦理道德主题表现出来。

卫国战争期间,肖洛霍夫在前线任军事记者,写了许多随笔和短篇小说。1943年开始发表反映卫国战争的长篇小说《他们为祖国而战》部分篇章,全书至今尚未完成。1957年发表短篇小说《人的命运》(一译《一个人的遭遇》)。小说力图描写主人公索科洛夫在战争中遭受的沉重的痛苦和他的刚毅精神,表现人在战争中的艰难历程和战争给人的命运造成的悲剧。肖洛霍夫还写有大量政论文章。

《被开垦的处女地》插图

肖洛霍夫为苏联作家协会理事(1934年起)、苏联科学院院士(1939年起)、苏共中央委员(1961年起)、最高苏维埃代表。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他的作品大多已有中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