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

浏览

图

中国北宋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省)涑水乡人。哲宗即位召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宰相),尽废王安石新法,为相八个月病故,赐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他一生最主要的政治活动是坚持反对王安石变法,最高的学术成就是编修了编年体历史巨著《资治通鉴》。此外,司马光还有《温国文正司马公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及《涑水纪闻》等书传世。

保护财源、注重人民生活

司马光认为自然界所能生产的财富有一定限度,不归百姓掌握,就归官府支配,王安石所说的“不加赋而国用饶”,不过是继承了桑弘羊的欺人之谈。他要求富国必先富民,因为农、工、商贾是国家的财源,尽力保护他们,国富才有可靠的保证,他提出“养其本源而徐取之”的原则,说:“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彼有余而我取之,虽多不病矣”(《温国文正司马公集·论财利疏》)。他还指出农民的生活最苦,赋役负担最重,因此需要保护农民,反对只在口头上重农,而实际上却严重损害农民利益的做法。他亲自实地调查,了解到农民不敢求富的顾虑,当时只要多种一棵桑树,多养一头牛,口粮稍有积蓄,就要被当成富室,各种赋役立即一齐袭来,这种情况严重束缚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他要求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除缴纳夏秋两税外,应免去其他一切赋役,使农民敢于求富,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朝廷的财经状况才能根本好转。

节用简赏、统一管理财政

司马光指出,北宋初期,版图虽狭财源少,但财经状况很好,而全国统一以后反不如前,其主要原因是士兵不精,吏员冗杂,宗室繁衍,赏赐无节,奢华无度,使府库拮据,内藏亦尽。因此,他要求皇帝带头节用,严禁滥赏,以挽危局。他还建议设立总计使,统一管理全国的财政收支,不同意皇帝把内藏库变成一己私藏的做法,认为国家财政若不能统一管理,即使财货多如江海,也要枯竭。

注意实效,重在任贤久任

司马光认为财政状况好坏,不决定于制度而决定于执行制度的人,应选择精通业务的人加以久任,否则就难出成绩。他特别强调专业人才对于改进管理,提高实效的重要性。如果用非所学,更迭频繁,就会极大影响工作效益。因此,必须改革用人办法。他建议朝廷精选通晓财经钱谷业务的京官,放到实际工作中去考察选拔,工作确有实效,逐级予以提升,反之,就不再任用。

主张轻税,反对官营经济

主张轻税是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理论支柱之一。他认为君与民,富者和贫者都是互相依赖、互相资助的关系。征收赋税是正当的,但不能太过。朝廷只能依靠赋税收入,“量入为出”,不能直接插手经营市易专卖,贷放青苗,坐收重息,他称此为“与民争利”,表面上可以美其名为“未加赋而国用饶”,实际上却是过度聚敛的新渠道,其后果就是“贫者既尽,富者亦贫”。他认为官府直接从事经营是只贪近功,不顾长远根本利益的做法。

司马光在历史学上的成就为大家所公认。但由于他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故在他死后不久就被周秩、章惇(1035~1105)、蔡京(1047~1126)等人打成奸党,至南宋建炎初年才彻底恢复名誉。以后史书上一般倾向于褒扬司马光而贬责王安石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学术界一般对王安石变法持肯定态度,而批评司马光的保守政治态度。1980年以来,有一些历史学家对此提出不同意见。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