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疾病的防治

浏览

运动性疾病是由于运动训练或比赛安排不当而出现的疾病或异常,常见的有过度训练、过度紧张、某些心律失常、运动性蛋白尿、血尿、管型尿、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运动性贫血、运动性高血压、低热、运动员肝脏疼痛综合症及停训综合症等。

过度训练

早期表现为身体机能障碍,晚期除机能紊乱外可有形态学改变。早期临床表现常有无力、疲倦、精神不振、睡眠障碍、头晕、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等主诉,此外也可出现胸闷、心悸、气短、食欲不佳、恶心、呕吐、腹胀等。晚期症状加重,异常体征及其他客观指标出现增多,此时可见体重下降,机能试验反应异常,血红蛋白下降,负荷后血乳酸增多,尿蛋白增多等。过度训练发生原因, 主要是运动量过大, 机体不能适应,疲劳积累而成,其次是伤病后过早进行大运动量训练。治疗在于消除病因,促使体力恢复:首先要减少运动量,特别要控制运动强度,可暂时改变训练内容,其次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营养,可用多种维生素和对症药物,可进行理疗或按摩等,但不要完全停止体育活动。预防过度训练的措施有下列几方面:进行定期身体检查,制定适当的训练和比赛计划,保证良好的睡眠和营养;伤病时及早治疗,伤病恢复期运动量要小,以后渐增,要个别对待,注意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

过度紧张

是在训练或比赛时体力负担超过机体能力而产生的病理状态,常在一次训练或比赛后即刻或短时间内发病,多见于训练不足、比赛经验较少、患病和因故长期中断训练的运动员。其临床表现有急性胃肠功能紊乱、运动应激性溃疡、昏厥、急性心脏功能不全、心肌损伤、脑血管痉挛等。急性胃肠功能紊乱是较常见的一种,运动员在大强度训练或比赛后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头晕、面色苍白、急剧衰弱,多发生于中、短距离跑、游泳、滑冰及自行车运动员中。由于运动时胃肠血管收缩,胃肠血液循环量减少,胃血管痉挛,特别是黏膜血管痉挛,可引起出血性糜烂。此时,呕吐物呈咖啡样,化验呕吐物潜血阳性,称为“运动应激性溃疡”。一般,胃肠功能紊乱和运动应激性溃疡均恢复迅速。发生上述情况时,应使运动员安静休息,保暖,吃软食,恢复后可开始训练。昏厥可在运动中和运动到终点时出现。终点昏厥可因“重力性休克”引起,有些昏厥可能与心脏异常有关,应密切注意进行详细检查。昏厥时,应使运动员平卧休息,头可稍低,嗅以氨水,针刺人中,有条件可给氧气吸入,静脉注入25~50%葡萄糖40~60毫升,同时注意保暖,必要时转送医院治疗。过度紧张的预防在于遵守训练的基本原则,患病时应暂时停止训练,病愈后恢复期应避免大强度训练或参加紧张的比赛。

运动性血尿

系指健康人在运动后短期内出现的一过性血尿,经临床检查、化验检查及特殊检查找不到其他原因者。多数表现为镜下血尿,少数呈肉眼血尿。运动性血尿除运动后一般疲劳感外均无其他异常症状,消失很快,一般不超过 3天。发生血尿的原因,还未完全清楚。有人认为系由运动时肾血流量减少,局部缺氧使肾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逸出所致;有人认为与肾创伤有关,是肾血管破裂出血形成。近年来有人认为与膀胱黏膜受损伤有关。运动性血尿应与泌尿系结石、肾小球肾炎等鉴别,有时需与运动性血红蛋白尿区别。治疗在于消除诱因,对症治疗。

某些心律失常

如前期收缩,可因过度训练而引起,有时则与心脏病和感染有关。还有一些至今原因不明的阵发性心动过速,也可因训练安排不当所引起,对运动训练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应注意排除器质性心脏病。第 2度房室传导阻滞,可因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引起,不伴有心脏病者可以参加训练和比赛,有些则与感染有关,应停止训练和比赛进行积极治疗。

常见的几种运动性疾病的预防原则

①遵守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循序渐进、系统性、全面性、节奏性和个别对待等。要避免突然增大运动量,尤其不要突然加大运动强度。全面训练是进行各专项训练的基础,全面身体训练水平不够者,较易发生运动性疾病,也易发生创伤。

(2)注意外界环境的影响。场地条件、气象变化都对运动员身体健康有很大作用,如跑鞋、跑道过硬可引起运动性血红蛋白尿,高原训练较易出现运动性血尿和心律失常,高热环境易发生中暑等。

(3)患病时应停止训练,病愈恢复期运动量要渐增。除患急性病或急性创伤被迫突然停止训练外,有训练的运动员不要突然中断系统训练。

常见的几种运动性疾病的治疗原则

①调整运动量,改变训练内容。轻度过度训练,经适当调整运动量即可恢复。运动性血红蛋白尿均在直立体位下运动时发生,在卧位及坐位下不发生,所以改变训练内容后既可保持身体训练水平,又可避免发生血红蛋白尿。

(2)药物治疗,多用维生素C、B1、B2、E等,三磷酸腺苷(ATP),能量合剂(三磷酸腺苷、胰岛素辅酶 A),灵芝,刺五加等。根据症状,可用镇静安眠、降压、止血等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