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蔬良药鱼腥草

浏览

鱼腥草,因带有浓烈鱼腥味,故名。

此草乃为多年生草本,聚生于水边沼泽潮湿地。茎高不过尺馀,绿色的心形叶,互生,茎下端伏地生白色的根,上端直立。民间有称其为猪鼻拱,说是因放养的猪喜欢用鼻子从泥土中拱出它的嫩根来嚼食。但亦有以为应称猪鼻孔,乃是它初生的嫩叶卷曲成猪的鼻孔状之故。

鱼腥草的正式学名为蕺菜。它的根有的地区称为蕺儿根。当代著名作家、学者流沙河先生近廿年来颇喜考证一些事物的起源及其名称之由来。他认为用“蕺”字以命名鱼腥草,即草头下一个戢,是表音又表意的。《诗经·时迈》:“载戢干戈,载橐弓矢。”毛传曰:“戢,聚。”即古人观察到该草有聚集而生的特点以命名。

我们江浙一带人士,以往对鱼腥草视为贱物,任其自生自灭,或割刈作猪饲料之用。此外,只有素餐馆为烹制仿照荤鱼口味的菜肴,除了在调味与造形上下功夫,又常洒以鱼腥草挤出的液汁,使得食客闻其气息,还以为有真的鱼味掺杂其中呢。

但是这两年,鱼腥草在我地亦身价大变。由于人口流动加大,许多四川、贵州的民工东下,见到鱼腥草,都喜出望外,纷纷采挖,以至此物在野外已少见。我的妹夫在成都工作多年,他讲此物在当地高档菜馆中亦作为冷盘菜上桌的。我的朋友倡食绿色食物,认为其中若干种如鱼腥草等生食尤其有益于健康,她的宅园中就长养着此草。在这些亲友的鼓励下,我家亦开始试食鱼腥草,无论绿色叶茎与白色根茎均可食用。清洗后,稍切成段,即可生吃,或在滚水中焯一下,作凉拌菜食用。加点盐,再拌以香干丝,讲究些则浇点麻油

第一次吃时,闻到它的鱼腥味,还真不习惯。有人称其为臭菜,当时认为是很合理的。但这经历与首次吃香菜仿佛,闻其气味,不认为其香,而是冲鼻的膻气,但后来习惯了,就能接受这异味而嗜食了。如今杭州大的蔬菜贸易市场已有供应此草。

饲猪之贱物,竟然登大雅之堂,而与山珍海味同作佐餐良物,总有点感到新鲜。其实这是对食用鱼腥草的历史不够了解。毕竟是一向食用此物的四川人流沙河老先生知道得比较多。他认为鱼腥草主要生长在南方,汉代的许慎是北方人,虽有所闻,但未知其实,所以他的《说文解字》中没有“蕺”字,只是在草字头下有个“祖”字,释曰“菜也”。三国魏时的张揖广雅》则以为,这字就是蕺,应该是草字头下一个“租”字。流沙河认为许、张两位都错了,实际应当是“菹”字。见于比《说文解字》还要早的《贾谊新书》。书上讲:“楚王食寒菹而得蛭,因遂吞之。”寒菹就是凉拌鱼腥草,因厨师未淘洗干净,上有蚂蝗,楚王仁慈,不愿厨师受诛累,就悄悄吞下了。这段文字现在成为中医高等院校医古文的教材,但大多读后未明白“寒菹”究竟为何物。

流沙河以为《新华字典》上的菹字,第一释为“葅”,义为酸菜;第二释为“多年生水草,可做饲料”,均确,但建议补上“即鱼腥草,又名臭菜,可食用”。他还认为《说文解字》应附上“菹”字,既表音,又表意。因为该草生长在沮洳(烂泥水塘),所以古人名之为沮,再上加草字头。

流沙河考证楚王的膳食中有此物,我则想到另一史实,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南方诸侯的王宫内,不仅楚王嗜食此物,还有越王亦喜食之。浙江绍兴老城区东北方有座山,名蕺山。历史上是颇负盛名的。明代著名的浙东学派创始人宗周即住于此山讲学,他遂以此居处为号。其他还有许多文化名人都与此地有关,这些都且不论。考蕺山之得名,据《嘉泰会稽志》记载:“《旧经》云:越王嗜蕺,采于此山,故名。”说明越王喜食鱼腥草,而此山以出产该草而著名。

南宋诗人张侃著有《拙轩集》,书中卷二有《采蕺歌》:“采蕺采蕺蕺渐绿,蕺山昨夜雨沾足。越女提篮入市中,论价不止金与玉。开时花似荞麦花,亦能蔓生走长蛇。龙肝凤髓久无味,却寻野蔌新矜夸。声名在世多相忌,最厌薰莸同一器。我歌采蕺非虚辞,采蕺歌中有深意。”从诗中可以反映,直到南宋,虽已远离勾践千年,但蕺山到春天仍盛产蕺菜,村姑们采摘后售市,而且人们仍欣赏其别具一格之鲜味,论售价还不低呢。张侃赞美蕺菜是薰(香草),而不是莸(臭草),告诫人们勿因其野生而轻视之。结合史书上所载“侃独志趣萧散,浮沉末僚,所与游者,皆恬静不争之士。”则可知他在赞蕺菜而明志。

相对来讲,我对鱼腥草的药用价值则比食用价值的了解要早得多。1970年我下乡作赤脚医生时,正是全国提倡“一把草,一根针”治病的时期。在此期间,鱼腥草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曾在一本中草药验方书上看到治疗小儿肺炎,仅用鱼腥草、金银花、生米仁3味药。后来首次试用于患肺炎的两岁小孩,第二天清早我在村头的大塘边上,遇到小孩的母亲在洗涤衣服,问起小孩的病情。她讲服药后渐趋平静,呼吸不急促,体温恢复正常,已想吮乳。我听后很兴奋,亦有了信心,从此再有患肺炎初起的病人,不一定再转往公社医院,大都以此方取效。

以上是我最初了解到该草有显著的抗菌消炎功能。至今我对呼吸系统炎症,中医辨证属偏热性的,都会在处方中加用此草,并注明后下,即不宜久煮。因为加热过久,会影响药效。如一些风热咳嗽初起,即鼻涕、咯痰略黄,或色白而粘,最简单的处方即是炙麻黄、炙枇杷叶、鱼腥草3味药。常常二三剂即可症状减轻或消除。

婴幼儿感冒,咳嗽,鼻塞多涕,难以服药,用鱼腥草30克,置药罐内加水用文火煎煮,抱着患儿让他吸闻药气,每次1小时,每日数次,疗效较好。

安徽名老中医龚士澄,他对家境窘迫、无力购药的肺痈成脓初期的患者,症见咳嗽气急,胸胀闷,咯吐脓痰腥臭,嘱其家属采得新鲜鱼腥草,捣汁,每次约50毫升,兑入陈年约10毫升芥菜卤,炖温后顿服,一天两次。据说非常有效。

鱼腥草于感冒咳嗽,不仅有治疗作用,而且有预防作用。浙江省佛协徐秘书长,萧山人,他家中习惯以鱼腥草当茶叶泡水饮用,平时很少有人患咳嗽的。

鱼腥草对急性尿路感染颇有效,即尿频、尿急、尿痛,且尿短赤而热者,不仅在处方时可用,而且可以单味泡茶饮用。只要习惯了它的气味后,在口味上并无不适。我以此试治多例,均在数日后症状大为减轻,以至病除,且无副作用。

胃炎,证属湿热所致,即胃脘隐痛,嘈杂易饥,口有秽味,喜凉饮,舌尖红,或有薄薄的淡黄苔,用鱼腥草治疗亦有效。一般的清热解毒之药有伤阴之虞,而鱼腥草则无此弊。

肠炎或痢疾,亦是属湿热所致者,如症见大便溏泻,气味秽臭,解后肛门觉热,亦可单用鱼腥草30克泡茶饮用,可以获效。

我在临床上发现,无论治疗呼吸、泌尿或者消化等系统的炎症,应用鱼腥草的效果,新鲜的要比干品来得明显。当然用鲜草应当量大,如一次30克,而干品则用15克,但都不宜久煎。

鱼腥草还可以外用治疗尿布皮炎。有的小儿皮肤容易过敏,尿布稍换得欠勤,即易刺激皮肤而起红色疹块状。这时用鱼腥草煎水,当温度适宜时,以纱布蘸洗患处局部,一天洗两三次,常用四五天后皮肤恢复正常。

现在鱼腥草已由一些药厂加工提取其有效成份而制成注射剂。对我来讲,赏用新鲜的草,较少推荐用注射液。但是注射液可另作外用。我有同事用鱼腥草注射液略作稀释,用以滴鼻,治疗鼻炎颇有效。

凡本文所涉及的处方,请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