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趣说“双弓米”

浏览

双弓米是粥字的拆写,这缘起《清异录》上一段趣说:时人耻言贫,尝有所亲访之,留食糜,惭于正名,但云啜少许双弓……。真是文人幽默!

粥,古谓之糜——“黄帝初教作糜”(《说文解字》)。《礼记·月令》亦提出每年的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粥原料丰富,凡六谷皆可为粥。足见粥的历史悠久,是独特的传统美食。食粥由来,我以为有三种说法:省粮,纪念,养生。省粮是过去时,纪念便是永久时,养生才是现在时。

先说省粮,过去由于天时不利或兵荒马乱,穷困食粥,荒年食粥,农闲喝粥,食粥是为了省粮度日。明代诗人张方贤有诗云:“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儿女细商量。一升可作二升用,两日堪为六日粮。有客只须添水火,无钱不必问羹汤。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长。”自古以来,粥就是穷家的恩物,多少穷人在窘境中频尝粥米。“腊八粥”的出现就是最好的证明。据说战乱连年的南北朝时,有一农夫时值年关腊八这天又冷又饿,便搜尽家中所有杂粮剩底儿五六样,加水煮了一锅粥。因柴微火慢,水多粮少,故熬多时方好。谁知却五味调和,喷香扑鼻,粘稠软烂,喝到肚子里脾顺胃和,好不舒服。农夫铭记于心,后来他出家理佛,便以此法腊八熬粥济贫。《梦粱录》有云:“十二月初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乃至后来民间争相效仿,“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与时俱进,形成各种不同风味。今天,腊八粥已被商家荣升为“八宝粥”!

说起纪念,“寒食粥”和“太守粥”等,都与历史人物事件有关。“寒食粥”源于春秋晋文公重耳追祭功臣介子推焚身之日的寒食节(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前一天)。节日期间,百姓家家不许动烟火,需备麦粥等冷食,借此纪念。由于寒食节与清明相近,后来人们便融成一个节令,衍化为清明祭祖扫墓的风俗而流传下来。“太守粥”是为了纪念南北朝义兴太守任纺,他为官清廉爱民,时值大旱之年,饥民遍野,任纺乃将年俸买了白豆煮粥赈济灾民,安抚一方,至今当地仍有食白豆粥的习俗。

今天人们食粥的理念发生了质变,大多是为了养生健体,尤其是“天增岁月人增寿”的老年人,多数开始牙齿松动或脱落,肾衰胃虚;饮食上力求松软,以食粥为好。“粥能益人,老人尤宜”(《粥谱》);《老老恒言》有云:“老年有竟日食粥,不计顿,饥则食,亦能体强健,享大寿。”可知粥是养生益寿的美食。

粥利于吸收,原料丰富,配伍灵活。若制成药粥,对防治老年病、增强中老年人的体质,有着独特的作用。古籍中药粥验方众多,不能一一摘录,只好将《粥疗歌》录于后,以飨诸君:

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莲;心虚气不足,米粥煨桂圆;

保养皮肤好,糯米加红枣;气短体虚弱,热粥熬山药

便秘补中气,藕粥最相宜;肠胃要缓泻,核桃炖糯米;

血压高头晕,胡萝卜粥灵;利肝双目明,荠菜粥能行。

荷叶粥最美,双降又减肥;生姜桂皮粥,温中健脾胃;

百合粥是宝,润肺调中好;粥里猕猴桃,止渴去烦躁;

煮粥添芦根,清退高热症;米熬赤豆粥,利尿又消肿;

芡实糯米粥,益气固精妙;茯苓粥真好,强身抗衰老。

“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张来《粥记》)。老年朋友,我们不妨学学“文人幽默”,多食一点“双弓米”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