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保健莫入误区

浏览

黄灿灿的金子和亮闪闪的银子,历来是富贵华美的象征。它们是金属大家族中性能相当稳定的成员,故在古代多被用于制成钱币流通使用,而现代更多的是用来做成装饰品,可增加人的神采与风韵。金银的保健效用在古代就已引起重视,时至今日有了很大发展,但亦出现了一些偏差。笔者撰写此文,旨在提醒人们注意金银保健的利与弊。

首先说黄金。读者或许知道金戒指的来历:“金”与“经”同音,金戒指在古代称为“经戒止”,最早出现在汉代的皇宫内,是后妃在月经期间用来作为禁戒房事的标记而佩戴的,后来才逐渐演变为婚配的定情之物,或显示身份的装饰品。

据有关资料介绍,医学科学家用黄金研制了一种带有放射性的“黄金药剂”,这种特殊的药剂注射到人体内,其射线能杀灭癌细胞,抑制癌细胞的增殖与扩散,嗣后黄金还能转化为无害物质,顺利排出体外。

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疾病,医药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口服药,使很多病人解除了风湿性关节炎的痛苦。这种药物就含有微量的黄金,治疗效果比其他抗风湿药物更胜一筹,而且使用方便,副作用很小。在临床医疗方面,利用黄金良好的延展性制成的金箔,既可治疗皮肤溃疡,又能用于处理烧伤和烫伤的创面。外科手术时,用金丝固定骨折患者的碎骨,既能减轻病人的痛苦,又无毒性,因而颇受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欢迎。

前些年,由于受国外食用黄金风潮的影响,国内一些餐馆、酒家公然推出了“黄金宴”、“黄金酒”,竟也吸引了一批大款富豪去慷慨品尝。据称是利用现代科技将黄金制成直径万分之一毫米的金粉,然后撒在菜肴上或是混于酒中。其实这种吃法是不科学的——黄金并非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金粉对人体没有任何营养价值,自然谈不上滋补身体之效。随饮食进入体内的金粉,只不过是胃肠消化道的匆匆“过客”而已,基本上随粪便排出体外。此外,有人研究发现,黄金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纯,含有一种叫“氯化钠金”的金盐,是一种能引起强烈过敏反应的物质,进入肠道后可导致腹痛、腹泻等症状。因此,黄金是不能吃的。

再说银的保健效用。据史料记载,隋唐时代我国北方牧民就发现,马奶放在普通的瓷制器皿中,几天就会变质发臭,然而银碗里的马奶却能较长时间不变质。由于银的杀菌能力很强,故被誉为“永久性的杀菌剂”。现代研究证明,银的杀菌机理是因为银在水中可形成带正电荷的银离子,能将细菌吸附其上,细菌赖以呼吸代谢的酶就会即刻失去作用,使细菌无法生存。美国学者曾做过一项试验:将50加仑的污水(其中每毫升含7000多个大肠杆菌),经过3小时银电极处理之后,污水中所有的大肠杆菌全部死亡。据研究,伤寒杆菌在银片上只能存活18小时,白喉杆菌在银片上也只能存活3天。由于银的杀菌功效显著,因而在医药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现代医药业将银胶体沉淀在纱布、药棉上,制成银纱布、银药棉,可治疗脓疮、溃疡等疾患,疗效很好。在野外作业、劳动或其他原因而不慎受伤,可将佩戴的银首饰或其他银器贴在伤口上,能有效地防止感染。

目前世界上超过半数的航空公司使用银的滤水器;许多国家的游泳池内的水也利用银来净化,这种净化后的水不像使用化学药品那样刺激游泳者的皮肤和眼睛。近些年来,我国从事计划生育的医务人员,采用银夹输卵管绝育的办法,不仅安全有效、操作简单、损伤小,而且复孕成功率高,几乎无后遗症,其效果大大优于其他绝育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民间广为流传的银器能验毒之说是不可靠的。科学研究证实,银器与有毒物质接触,并不一定全变黑,只有在接触含硫物质时,才能使银器表面产生一层黑色的硫化银而失去原有的光泽,但是含硫的物质却不一定有毒。诸如鸡蛋黄就含有较多的硫化物,银器与蛋黄接触不久即会变黑,而鸡蛋是无毒的。剧毒的硫砷化物——砒霜三氧化二砷)含有微量硫元素,能够被银器检验出来。相反,现代化学剧毒药物氰化钾、氰化钠等,由于不含硫元素,也就不会使银器变黑。所以说,银器验毒的说法是不科学的。

总而言之,对于金银的保健效用,应该以科学的眼光来认识,不可良莠不分或因道听途说而一味盲从。对于日益增多的金银首饰佩戴者来说,耳坠、耳环、戒指、项链、手镯等,对人体不仅有装饰作用,增加人的风度,而且可以给人心理上带来愉悦,同时对身体也有直接或间接的保健作用。然而佩戴必须得法,否则也会带来危害。在佩戴金银首饰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暑热天不宜戴首饰。因为暑热天出汗多,随汗液排出不少盐分,其主要成分氯化钠对金银有腐蚀作用,使首饰发灰或变黑,且易诱发皮肤疾患。

其次,从事食品加工、销售或饮食服务的食品厂、面粉厂工人及餐厅服务员、炊事员、厨师等人员,在工作时不宜戴首饰。因为戒指的内面与手指接触的部位极易藏污纳垢,容易污染食物而导致疾病传播。

再者,穿耳孔时要严格消毒,最好请医生操作,以免感染。耳坠、耳环不宜超大超重,过大或过重不仅行动不便,而且在人多拥挤时容易受牵拉,发生危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