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如何正确使用胰岛素

浏览

胰岛素虽只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但并不是所有糖尿病人都需要胰岛素治疗。笔者在门诊中常遇到这样一些情况,有的病人根据病情必须应用胰岛素治疗,但却拒绝使用,说什么用了以后“就拿不掉了”,这种看法显然是误解。像1型糖尿病就非用不可;原来用口服降糖药一旦失效,也应该改用胰岛素,使用一年左右时间可停用胰岛素,再用口服降糖药一般依然有效,不存在“拿不掉”的问题,故而不必为此忧虑。下面,就广大患者朋友常见的一些疑惑,阐释如下。

一、必需使用胰岛素的患者人群

一般而言,凡属下列情况者,均应接受胰岛素的治疗:

1. 所有1型糖尿病患者,应无条件地接受胰岛素治疗。

2. 经验证明,部分2型糖尿病人,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明显改善胰腺β细胞功能,消除葡萄糖中毒状态,从而有可能重新恢复口服降糖药治疗。目前对2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指征已比较积极,据资料显示,约40%的2型糖尿病人需要胰岛素治疗,尤其是较瘦的2型糖尿病病人,如果足量的磺脲类降糖药,仍不能使空腹血糖降至7.9毫摩尔/升左右,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降至10毫摩尔/升左右,就应使用胰岛素治疗。磺脲类降糖药原发性或继发性失效者,以及2型糖尿病转变为成人晚发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者均应使用胰岛素。

3. 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透等急性并发症。

4. 糖尿病合并重度感染及消耗性疾病。

5. 糖尿病合并重度视网膜、肾、心、脑血管及神经并发症。

6. 糖尿病人手术治疗的前后。

7.糖尿病人的妊娠期及哺乳期。

8. 糖尿病伴有重度营养不良等。

二、胰岛素的常用制剂及使用方法

胰岛素的剂型,根据作用发生的快慢以及药效持续时间的长短,一般可分为短效、中效及长效三种。目前临床常用的胰岛素剂型有:

1. 短效:正规胰岛素(RI),结晶锌胰岛素(CEI),半慢胰岛素锌(SLI)。

2. 中效: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N),慢胰岛素锌混悬液(LIZS),珠蛋白锌胰岛素(GZI)。

3. 长效:特慢胰岛素(UIZS),结晶锌胰岛素(CEI),半慢胰岛素锌混悬液(SIZS)。

4. 诺和灵系列:诺和灵R——短效人胰岛素,诺和灵N——中效人胰岛素,诺和灵30R——预混人胰岛素,诺和灵50R——预混人胰岛素。

5. 吸入型胰岛素:近年来,有关专业报刊和杂志相继报道了关于“吸入型胰岛素”的消息。据称,这种吸入型胰岛素制剂在美国已通过初步试验,这对许多惧于胰岛素注射治疗的患者安慰良多。

至于胰岛素的用量,有严格的个性化特点,不管病情轻重及年龄大小都要从小剂量开始,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增减。一般开始可于进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4~8单位,每日总量不超过20单位。或者每天18单位,三等份餐前注射,观察3~5天再根据情况酌情加量。当然,这些应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一般来说,根据病情可以混合注射胰岛素,在没有中效胰岛素的情况下,可用短效加长效按比例混合即成中效胰岛素(即RI+PZI=NPN)。能二联混合用的胰岛素配伍比例如下: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RI或CZI+NPN),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UIZS或CZI+PZI),比例按2∶1或1.5∶1,如短效用12单位,长效用6单位,总量参照原来用的短效用量。如每日用正规胰岛素30单位的可用短效加长效按2∶1混合,于早餐前30分钟1次注射。如每日胰岛素用量在40单位以上者,可单用短效分3次注射;或用短效加长效按2∶1分早晚2次注射。应注意,一般短效加长效,其中长效胰岛素每日用量不能超过12~14单位,以免夜间发生低血糖。

如早餐前血糖较高,可在晚餐前加适量中效胰岛素,或在原来的2∶1混合用量基础上再增加2~4单位;如中餐前血糖较高,可适当减少早餐的主食量留到中餐吃。也可留到上午10时左右胰岛素作用较强的时候吃;如晚餐前血糖较高,可在中餐前加用2~4单位胰岛素;如睡前血糖较高,可在晚餐前加用2~4单位胰岛素;如在睡前尿糖阴性,而第2天早晨尿糖阳性,提示患者夜间发生过低血糖。低血糖的出现激发胰岛素的拮抗激素分泌过多,而发生高血糖,这种现象称索莫基现象,遇到这种情况,宜在睡前吃少量点心。

若胰岛素用量虽然较多,但血糖仍未得到控制时,可加用二甲双胍口服,待血糖控制后,再适当减少胰岛素用量,而持久的胰岛素用量不足,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24小时尿糖排泄量大于50~100克,应适当增加胰岛素用量。

对于脆性糖尿病人,要保持饮食、胰岛素用量及体育活动时间和运动量相对固定,一日除三餐外,在两餐之间及临睡前要适当加餐,加餐量在全日定量中调剂或适当增加半至一两的六餐为佳,有利于血糖平稳控制。其热量分配为早、中、晚各占1/10、3/10、3/10,另上午、下午和睡前加餐各1/10。患者的生活程序若有变动,如旅行、值夜班、长时间乘车船、飞机、或工作时间延长也要适当加餐。以防低血糖发生。

三、 使用胰岛素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现在,胰岛素已成为许多糖尿病患者家中的常备和常用药品,我们相信,这些患者们多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还是十分有必要的。

1. 胰岛素的耐药性:每日胰岛素用量如每公斤体重超过2单位,临床症状不能达到良好控制时,可认为胰岛素耐药性已经产生。遇到这种情况,可加用小剂量泼尼松,数日后胰岛素用量可减少。

2. 低血糖反应:凡用胰岛素的患者,如有不慎有可能发生低血糖反应。

3. 过敏反应:这与胰岛素不纯有关,有的患者注射后皮肤出现荨麻疹、紫癜、血管神经性水肿等,有的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但极为罕见,一旦发现可抗过敏处理,但决不能停用胰岛素,另选用高纯度胰岛素即可避免。

4. 胰岛素水肿,尚未进行治疗的糖尿病人,往往伴有水钠丢失,当应用胰岛素血糖得到控制后,而又发生水钠滞留而引起水肿,称胰岛素性水肿,这种水肿持续时间不会太长,即会逐步消退。

5. 局部反应:胰岛素的注射部位可能出现水肿、发热、瘙痒、皮下硬结,这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也有人发生皮下脂肪萎缩,甚至因萎缩而引起皮肤凹陷,这也是与胰岛素不纯有关,如果应用高纯度的单峰或单组分胰岛素,就不会发生上述情况。

6. 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是否比口服降糖药者更严重: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可以说重型糖尿病人,如发生过酮症酸中毒的1型糖尿病,或伴有严重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都应该用胰岛素治疗,但并不是说,用胰岛素的糖尿病人病情比服药者严重。如说2型糖尿病口服药失效,不改用胰岛素不行,但病情不一定严重;又如妊娠期糖尿病及需要外科手术的糖尿病患者,也应该用胰岛素治疗,但他们的病情却并不严重,所以,不能说用胰岛素治疗的人都是重病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