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读后感6篇1000字

浏览

整理了读《三国》有感、三国演义刘备读后感(986字)、三国演义赵云读后感(992字)、《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三国演义读后感(1005字)、读《三国演义》有感(1007字)等1000字左右的优秀读后感6篇,供您参阅。

三国演义刘备读后感_986字

这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时代。

读了《三国演义》后我认为刘备这位君主,自称有仁爱之心,其实不然。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招摇撞骗,如果他真的能统一天下,会把王位让给汉帝吗?一定不会。刘备的野心大……但他志大才疏学识浅,好感情用事,在许多问题上用感情代替了政策。他善于笼络人心,靠诸葛亮才打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伟业。赤壁之前,他为了壮大自己的事业才不得已带上群众。还骗得赵云对他死心塌地。赤壁中,孙权全力抗击曹操,而刘备带他三万士兵多的不知哪里去了。赤壁后,孙权自己拿下荆州,刘备这时站出来,大言不惭的要一半荆州土地。之后毫不犹豫又拿下同是有皇亲的刘璋的益州。他自己不如曹操可以自己打出一份天下,也不如孙权可以巩固自己的天下。更是说出老婆如衣裳,那样看不起女性。为什么还要支持刘备?

而且他好感情用事,这是刘备的最大缺点,因为想报二弟关羽被东吴杀害之仇,置江山社稷於不顾,不听诸葛亮等谋臣的劝阻,贸然负气出兵,结果被东吴打得大败而归,自己无颜再回成都见诸葛亮和文武百官,死在临近湖北的四川省东部奉节县东的白帝城。

二是这个人不能区分主次矛盾,因此导致了失败。三国时期,荆州失守,蜀军进攻东吴,被东吴将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打得大败,其原因就在於刘备没有区分与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在谋略中没有抓住主要矛盾。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确定的战略方针是“东联孙吴,北拒曹操”,曹刘是主要矛盾,孙刘是次要矛盾。孙刘的矛盾是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所以当孙权数次讨荆州时,诸葛亮总是一再推诿软磨,而不硬抗,直到最后才让出荆州的部分地方。刘备不了解这一点,派了根本不执行“以联吴为根本、争夺荆州要有理有节”方针的关羽去驻守荆州。刘备见关羽被杀,荆州丢失,遂起兵攻打东吴,众臣苦谏都不听,实在是因小失大。正如赵云所说:“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诸葛亮也上表谏止说:“臣亮等切以吴贼逞奸诡之计,致荆州有覆亡之祸;陨将星於斗牛,折天柱於楚地。此情哀痛,诚不可忘。但念迁汉鼎者,罪由曹操;移刘祚者,过非孙权。窃谓魏贼若除,则吴自宾服。愿陛下纳秦宓金石之言,以养士卒之力,别作良图,则社稷幸甚!天下幸甚!”可是刘备看完后,把表掷於地上,说“朕意已决,无得再谏”,决意起大军东征,最终导致兵败身亡。

所以我们不要学习他好感情用事,不能区分主次矛盾。

成语大言不惭:大言不惭[dà yán bù cán],意指说大话而不感到难为情。语出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宪问》。[源]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宪问》《论语·宪问》:“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朱熹·集注:“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矣。欲践其言,岂不难哉?”[典故]“大言”是指夸大不实的言论。“大言不惭”指说大话而不觉羞愧。《论语》里记载,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孔子的意思是:一个人说大话不觉得惭愧,做起来就会变得很困难。南宋的朱熹在为这段文字作注时写到:讲大话而不知羞愧的人,心里必定没有决心要完成它,因此根本不会考量自己能不能做到,要他实践诺言不是很困难吗?後来“大言不惭”就被用来形容人说大话而不觉羞愧。

成语感情用事:凭个人的爱憎或一时的感情冲动处理事情。如: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汪精卫是个毫无骨气的人,感情用事,意志不坚,时冷时热。”又如:我诚恳地希望,在选人的问题上,要注意社会公论,不能感情用事。——邓小平《组成一个实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领导集体》

三国演义赵云读后感_992字

《三国演义》有许多让人难忘的人物,但最令我难忘的人物就是……

血染征袍透甲红,乱世谁敢与争锋。一杆银枪无人能敌。越战越勇。杀得敌将闻风丧胆,招架不住。一把青缸剑削铁如泥,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能受得了如此之称号者,非赵云,常山赵子龙不可。

赵云,字子龙常山人氏,五虎将之一。身长五尺,威风凛凛,浓眉大眼。从小就酷爱枪法,14岁就拜遍河北名枪师,16岁经人指点投师于山东琅邪著名枪师童原门下,学艺只一年,因天资聪慧,而且勤奋,所以尽得真传,初投袁绍帐下。但袁绍是个昏君,赵云看不惯它的所作所为,就投于刘备。

在长坂坡一战,蜀汉人民大举南迁避难,但刘备妻妾糜夫人带着阿斗(刘禅)深陷曹操大军之中。但子龙为救刘备之子,不顾一切的单枪匹马深入曹操大军中前去解救。糜夫人,为了不拖累赵云,就跳井自杀,木门 赵云将墙推倒后将糜夫人埋后就带着阿斗(刘禅)杀出重围。子龙在十万曹军之中来去自如。所向无敌,无人可挡,一人斩杀猛将50余名,斩伤猛将100余名。韩荣、张颌、曹仁、毛介、于禁统统都被赵云所伤。赵云也伤余数10处。最终赵云突出了重围,将刘禅带到了刘备面前,只说了一句:“少主未醒。”刘备在事后这样称赞赵云:“子龙浑身是胆也。”

赵云,不仅有勇,而且有也有谋也马谡失街亭后,诸葛亮名全军回国,让赵云断后。赵云不动声色,沉着应对,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命令部队在暗中埋伏……

不久,司马懿的军队到达。霎时,万箭齐发。司马懿生性多疑,以为后面还有更多的伏兵。就惶恐的下命令:“穷…寇莫追…穷寇莫追…”语音未落,司马懿的马就中了一箭,仓促逃跑。事后赵云以零伤亡的成绩,让诸葛亮喜出望外。还称赞赵云说:“子龙,有勇有谋也。”

在诸葛亮第六次北伐时,赵云病亡。诸葛亮,顿时呆若木鸡。接着对天长叹说:“老天断我一臂啊,老天断我一臂啊!”没过多久诸葛亮也身亡与五丈原。

赵云,20岁就投靠刘备,60岁病亡。40年的戎马生涯,立下无数的赫赫战功。其中著名的战役有:斩裴元绍,夺卧牛山,单骑救主,截江夺阿斗,拒汉水单枪寡敌众”这种种汗马功劳,皆出自常山赵子龙之手!

我敬佩子龙。敬佩它的胆,穿梭于百万雄兵之中。我敬佩它的勇,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我敬佩它的谋,零伤害吓跑司马懿。我敬佩它的忠,为救少主不顾自身。所以我在这样称赞赵云:“有勇有谋,穿梭雄兵之中。肝胆相照,救主不顾自身。”

成语呆若木鸡:呆:傻,发愣的样子。呆得象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如:《庄子·达生》:“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又如:匪首侯殿坤,在得知这个噩耗之后,特别是知道了老妖道的落网后,当即呆若木鸡。——曲波《林海雪原》二八

成语威风凛凛:威风凛凛[wēi fēng lǐn lǐn],意指威武的气概逼人,令人敬畏的样子。语出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州府节制诸军春教》。[源]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州府节制诸军春教》帅守衔带节制军马之职,每岁春秋二教。三月正当春阅时候,择日告报本州所统军马、诸县巡尉兵卒,及节制殿步两司军马,并赴蒲桥下後军教场教阅军伍,以备起发防秋。……午後放散,迎回府治,伺候帅座回衙,方行逐便回军寨。其帅首马前,排列军仗、八卦、辰宿、诸色旗队甚夥,辕门帐门,界限严肃,人不敢视。亲从对对,衫帽新鲜,士卒威风,凛凛可畏,使马牵控,宝装鲜新,黄轿前引,帜旗後随,乐骑拥後,威声震慑,佐官弹压,以警无良。观者如堵,至暮方归。[典故]宋·吴自牧於《梦粱录·卷二·州府节制诸军春教》一节中提及主帅在校阅过例行的军队演习後,启程回军寨时的排场壮观,威武严明有纪律,人们不敢直视。而且主帅身旁“亲从对对,衫帽新鲜,士卒威风,凛凛可畏”,意思是:亲近信任的侍从两两成对,穿戴的衣衫帽子崭新,而随行的士卒气概威武逼人,令人敬畏。“威风凛凛”是从这里直接摘出的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声势赫赫,威武的气概逼人,令人敬畏的样子。

《三国演义》读后感_1000字

《三国演义》乃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里面一个个娓娓动听的故事,通过设置大量巧合,化不可能为可能,把人物的个性特点描述得淋漓尽致,把一个个场面描绘得更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使我过目不忘,即使抛开了书,它们也充塞天地,深入我心。

什么“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以及“粗中有细勇猛善战”的张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足智多谋”的忠臣诸葛亮;还有心胸狭隘的周逾,长厚的鲁肃等人交织在一起,引发了一连串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如草船借箭,连环计,空城计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看过之余,掩卷沉思,“草船借箭中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要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这对当时的周逾和现在我们看来,真是一件天方夜谭的事,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瞒“过了多疑的曹操,不费吹灰之力就搞到了十万支箭,令周逾刮目相看。试想,诸葛亮不讲究“策略”能行吗?

细细思量,我们的学习不也一样吗?也应讲究方法,注意适当休息,劳逸结合,让大了大脑得到调节,为下一节课积蓄精力,就能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是这样,生活也如此。有一次,家里来客人,妈妈让我给客人沏茶,沏茶就要烧开水,清洗杯子,以及分放茶叶。烧开水约十分钟,洗杯子约要五分钟,分放茶叶约三分钟,这样一来,就要共花将近二十分钟的时间。可我灵机一动想出了一条妙法:在烧开水的同时,就洗杯子,分放茶叶,等水烧开后,其余两项工作早已完成了。这样一来,我不仅节约了时间去做其它事情,还让客人在短时间里感受到了主人的热情。

做事情不仅要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的“识”,还要有“单匹救主”的赵云的“胆”。记得那次体育课上,体育老师让我们练习跳高。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生龙活虎,就像猴子一样一跃而过。轮到我了,生怕摔着的我及得额头直冒冷汗,胆却的内心使我的动作变得缩手缩脚,最后落得个“嘴肯泥”的下场。体育老师摸透了我的心思,走过来,又耐心地给我讲解跳高的要领,在老师和同学们地鼓励下,我大胆地又重试了一次,这次终于成功了!漂亮的动作还博得同学们地欢呼,齐声叫好。唉没有胆量可不行啊!

是啊,我们虽是新世纪的少年,是祖国的花朵,但是如果没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那样渊博的知识,横溢的才华,没有赵云那浑身是胆的气魄,试问,我们能有“胆”有“识”吗?少年朋友们,让我们携手乘风破浪,继往开来,做一个有“胆”有“识”的世纪少年吧!

成语过五关斩六将:比喻克服重重困难。这是《三国演义》中描写关羽的故事。如:《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76回:“这如今万世之下,那一个不说道过五关斩六将、掀天揭地的好大丈夫?”又如:常言说,英雄难过美人关,这比过五关斩六将都难。——王岭群《黑网下的星光》十一

成语精神抖擞:抖擞:振动,引伸为振作。形容精神振奋。如: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杭州光庆寺遇安禅师》:“(僧)问:‘光吞万象从师道,心月孤圆意若何?’师曰:‘抖擞精神着。’”又如:我则见玳筵前摆列着英雄辈,一个个精神抖擞。——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二折

《三国演义》读后感_1001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净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里,有三位英雄好汉,在桃园里结为兄弟。从此,他们共经沙场——三英战吕布,诛董卓,灭逆党,他们同生共死,匡扶汉室,建立蜀国,他们得天时,聚人和。在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虽然他们并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但是,青史一页会记得,他们是强者!当然,要是没有军师的文韬,刘玄德也无法建立蜀国。他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赤壁之前,他草船借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赤壁之后,他智取南郡,借得荆州。在战乱的年代里,文韬武略卧龙凤雏哪堪寂寥,结伴结盟结交,难结同好。接风借火借箭,羽扇轻摇。问鼎三足怎落脚,隆中对分晓,只盼来日登蜀道,再续出师表。不出则已,一出比天高!发明木牛流马,连弩。诸葛亮的一生都在为匡扶汉室而不懈的努力。五虎上将关云长,他手持青龙偃月刀,为忠于蜀汉,是知恩图报、义薄云天的豪杰;也是一位英勇善战、智勇双全、威震华夏的英雄——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一心只为扶汉室。可是,当他被封为五虎上将之首后,他变得自高自大、居功自傲、刚愎自用,大意失荆州,这位一生只为守住“忠”,“义”二字的大将军最后终于无奈的走向麦城。他是一位末路英雄,我们从不以成败论英雄,在我的心中,他,关云长,永远是一位守护“忠”,“义”二字的英雄!他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我赞美赵云:道胜一筹,义胜一筹,智胜一筹,谋胜一筹,仁胜一筹,文胜一筹,武胜一筹,云有八胜,吾等怎能不尊,怎敢不敬。我佩服赵云,佩服他在战场上无惧的胆量,佩服他在做人上高尚的精神,佩服他宁死不降的气节,更佩服他那顾全大局的品德。诸葛亮对于智勇双全的赵云是很器重的,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借东风毕后就是依靠赵云接应,那时赵云射断吴将徐盛船上篷索,也显示出了他过人的射技。总之,在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里,无论是一代奸雄曹操,还是宽厚的刘备,还有“紫须碧眼”的孙权,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足智多谋的卧龙凤雏;早年逝世的郭奉孝,周郎,以及笑到最后的司马,他们的聪明才智,真叫人佩服。反间计,苦肉计,美人计……等等。不过,我只希望这些计策只出现在战乱纷飞的年代里,当然我也希望这些计策也永远不回出现我们现在生活的和平年代里。因为战争,让多少生灵涂炭,多少百姓遭殃啊!就像曹植作的哪首催人泪下的诗一样——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成语居功自傲:居功:自恃有功。自以为有功劳而骄傲自大。如: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十章:“然而毛润之不但毫无居功自傲的表情,而且异常谦逊地说:这算什么功。”又如:我们不能居功自傲,要谦虚谨慎。

成语同生共死:生死与共,形容情谊极深。如:《隋书·郑译传》:“郑译与朕同生共死,间关危难,兴言急此,何日忘之。”又如:一对同生共死的战友,肩并着肩;火热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罗广斌、杨益言《在烈火中永生》

三国演义读后感_1005字

当你一次次背叛别人的时候,你想过义气深重的关羽吗?如果没有,就看看《三国演义》吧!——题记

《三国演义》,与《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并称为四大名著,是一部流传极其广泛长篇历史小说。

之所以选择了在四大名著中先阅读《三国演义》,是因为我喜欢书中的人物,我觉得书中的人,是整部小说的灵魂。在上学期的语文学习中,我知道了《三国演义》中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才高量窄的周瑜,忠厚守信的鲁肃,义气深重的关羽,粗豪爽快的张飞与“老奸巨猾”的司马懿从《三国演义》的前言中,我了解到,由于这本书的影响,诸葛亮被人们称为智慧的象征,关羽被看成是义气的代表,曹操被当做奸雄的典型,千百年来深深地扎根在人民的心中。

在几百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当中,无疑,我最喜欢的就是忠义厚道的关羽。

《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我相信大家一定都知道: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不,是三个英雄在张飞庄后的一个桃园内盟誓结为异姓兄弟。作为大哥的刘备还说:“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这句话,对于讲义气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承诺;对于不讲诚信的人来说,这,只是一个谎言。而在桃园三英雄当中,关羽无疑又是最讲义气的一个。

在第七回——《约三事关公降汉》(有的书版本可能不一样)中,关羽把曹操拨给自己的金银财宝、绫罗绸缎都给了两位嫂嫂;把曹操送给自己的新战袍穿在里面,刘备给自己的旧战袍仍旧穿在外面;在第八回——《关公千里走单骑》中,关羽把曹操所赠财物一一封存,又把官印挂在堂上这一切举动让曹操越发敬重关羽的为人,也让我,对这个排行老二的关羽,肃然起敬!

关羽在和张辽“谈判”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这句话,到现在还使我记忆犹新:“第一,我只降汉帝,不降曹操;第二,照旧发给皇叔俸禄,奉养两位嫂嫂;第三,我得到皇叔消息,再远也要去投奔。此三事,缺一不可。”仔细推敲关羽说的话:第一,善良的关羽不会多杀一个好人(当时);第二,要坚持奉养两位嫂嫂;第三,因为义气,只要得到刘备消息,不管在哪都要去投奔。也许,对关羽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只有一次的生命,而是对别人的承诺,而是兄弟之间的义气!

我认为义气,不仅仅只有在兄弟之间,姐妹之间,也需要这种“义气”,也许,这种义气,会使情谊永存。

朋友之间,也需要这种“义气”,也许,这种义气,会使友谊长存。

“以忠诚待人,以真诚处事,以‘义气’待人处事。”这,就是我的感悟。

成语老奸巨猾:老奸巨猾[lǎo jiān jù huá],意指“老奸巨猾”之“奸”,典源作“奸”。“奸”,义同“奸”。形容人世故老练、极为奸诈狡猾。语本《资治通监·卷二一四·唐纪三〇·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源]《资治通监·卷二一四·唐纪三〇·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窥其际。好以甘言啗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凡为上所厚者,始则亲结之,及位势稍逼,辄以计去之。虽老奸巨猾,无能逃於其术者。[典故]“老奸巨猾”原作“老奸巨猾”。“奸”,义同“奸”,即为邪恶、狡诈之意。“奸猾”指奸诈狡猾的人,《史记·卷一〇七·魏其武安侯列传》:“丞相亦言灌夫通奸猾,侵细民,家累巨万,横恣颍川。”即是指灌夫勾结奸诈狡猾之人,危害百姓,累积了万贯家财,横行於颍川一地。到了宋代的《资治通监》则有“老奸巨猾”的用法,书中描述唐代宗室大臣李林甫的为人,他在玄宗时做宰相,由於心思细密,狡猾诡诈,常一边对人甜言蜜语,又背地里陷害他。见到皇帝对谁宠幸,就极力巴结;当对方的权位对自己有威胁时,就设计铲除。李林甫这样厉害,就连人生经历丰富、非常狡猾的人都无法幸免。後来“老奸巨猾”这句成语,就从原文中“老奸巨猾”演变而出,用来形容人世故老练、奸诈狡猾。

成语甜言蜜语:象蜜糖一样甜的话。比喻为了骗人而说得动听的话。如:元·马致远《岳阳楼》第二折:“化一盏茶吃,你可是甜言蜜语的,出家人那里不是积福处。”又如:卞福坐在旁边,甜言蜜语,劝了一回。——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六

读《三国演义》有感_1007字

读完了《三国演义》,我心的满腔热血忍不住爆发出来。这一本流传古今、震惊中华的历史小说,让我真正学到许多英雄气概。在这200多个人物中。最有代表性的人应该是刘备了。刘备身为皇家后裔,但他一点权利也没有,就是以卖草鞋为饭碗。在一次偶尔的机会中,他认识了关羽、张飞,并三人结义,一起干出一片事业。“不求同年同月生,只求同年同月死。”这是英雄气概们的声音。后来刘备又得诸葛亮、庞统、赵云、马超、黄忠、魏延等能人。一下子摇身一变成为君主。他统领的蜀国每一日都比前一日更富强。这就是刘备,一个会用人、有理想、有抱负、为老百姓着想的英雄。比起刘备,他的儿子刘禅可就窝囊得多。刘备死后,诸葛亮接下大权。过了好几年,诸葛亮也死了。蜀国在刘禅的手下日日夜夜的衰退。老百姓们的生活的生活一天不如一天。没有哪一个人是不叫苦不迭的。而刘禅只是在宫里吃喝玩乐,享尽酒色。最终,蜀国投降于魏国。刘禅也身败名裂了。所以大家说他是无可救药的阿斗太子。这一组鲜明的父子对比,更能显示刘备的英雄气概。再说关羽,他为人忠义。“只降汉,不降曹”是他在曹操的蛊惑下说出来的话,尽管曹操摆弄酒色来诱惑他。可他就是没上当。本来曹操是想用赤兔马来收买他,他也没上当,也只是把它当做寻找刘备和张飞的工具。尽管他斩颜良、文丑已经报答了曹操。可在华容道,他又因为过五关,斩六将给曹操造成巨大损失,又放了曹操,造成曹操并没死于赤壁的后果。我认为关羽是讲义的英雄。相反,吕布这个人虽然武艺十分了得,但见利忘义,一看到董卓给他赤兔马,看到给他的金银珠宝和绝色美女,他就忘记了丁原对他的养育之恩,一刀便刺死了自己的养父,投随董卓。并帮助董卓胡乱天下,颠倒是非,一有对董卓谋反得人,他必杀死他。最终,他获得了应有的下常曹操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位汉奸,阴险狡诈成为他的惯例。可他在我的心中,也是一名英雄。在赤壁大战中,曹操费尽心思招来的几十万士兵和几千艘战船被诸葛亮和周瑜的计谋一下子就泡汤了。他只能带着剩下的几百名士兵和文武百官一起仓皇而逃,由于路上又遭到赵云、张飞和关羽的攻击,只剩下不到300人。但曹操定没有气馁。他又重新鼓舞旗帜,重新招兵买马,不过几年,又建成了一只大部队,最终成了最后一个灭亡的侯国。在《三国演义》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好汉英雄:张飞的直爽、张辽的执着、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巧用兵法等等等等。正是这些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三国人物,刻画出了这本惊世骇俗的《三国演义》。

成语身败名裂:身败名裂[shēn bài míng liè],意指事业、地位丧失,名誉毁坏。指人澈底失败。语或本宋·辛弃疾〈贺新郎·绿树听鹈鴃〉词。[源] 宋·辛弃疾〈贺新郎·绿树听鹈鴃〉词(据《全宋词·辛弃疾》引)绿树听鹈鴃。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典故]“身败名裂”原作“身名裂”,而“身名裂”又从唐·司马贞《史记索隐》中〈袁盎鼂错列传·述赞〉“悲彼二子,名立身败”一语转化而成。“身败名裂”是说一个人地位丧失,名誉毁坏,遭到澈底失败。“身名裂”出自宋·辛弃疾〈贺新郎·绿树听鹈鴃〉词,当时辛弃疾的十二弟茂嘉,因获罪而被谪放,辛弃疾在这首词中写了五个古时生别离的故事,藉以发泄心中的悲痛。其中:“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写的是李陵与苏武别离的故事。“将军”指李陵,他与匈奴多次对战,却因得不到後援,不得已投降匈奴,於是“身名裂”。李陵与苏武原是故交,在此一别即永离,是多麽悲痛的情景。後来“身败名裂”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人澈底失败。

成语摇身一变:旧时神怪小说中描写有神通的人能用法术一晃身子就改变自己本来的模样。现用来形容人不讲道义原则,一下子来个大改变。如: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回:“悟空捻着诀,念动咒语,摇身一变,就变做一稞(棵)松树。”又如:就这样铁路总公司的第七次的股东大会摇身一变变成了川汉铁路的“保路同志会”。——郭沫若《反正前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