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读后感5篇1200、1300字

浏览

搜集整理了读《呐喊》有感、一种触动读者灵魂的呐喊——读《青铜葵花》有感(1198字)、最后一声呐喊(1228字)、《呐喊》读后感(1249字)、呐喊读后感(1278字)、呐喊――生命的光与热(1311字)等1200字、1300字左右的读后感优秀作文5篇,供您参阅。

一种触动读者灵魂的呐喊——读《青铜葵花》有感_1198字

我无奈地望着田野的葵花地,它们正朝着天边滚动天体,不由地泪眼朦胧,葵花,这个懂事的小女孩,你在干什么呢?那时,我8岁。

过了一些年头,我忽然对青铜的呼喊声给震撼了,似乎又多了一份理解,他以前虽然是个哑巴,然而,在葵花眼里,他却有着高大的身影,在葵花走后,竟开口喊起了葵花的名字——是什么让他喊出了声?我含糊了起来,似懂非懂那时,我10岁。

我带着这个疑问在人生的道路上走了下去,也就在12岁的车站上,我再次拿起了这本书,书里的青铜似乎又活了起来:“葵——花!!——”这个声音仿佛真的回荡在我的耳边,凄凉而悠长,它穿透我的外表,触动我的灵魂;而我身在那大麦地的葵花田里,好像真的看见葵花正往青铜这儿跑来,但她并没有声音,那是一个无声却在流动的世界。

猛然清醒了过来,我的灵魂又回到了我体内,为什么刚才会有如此的幻觉?我急忙往前看,书里的一切都活了过来,书成了讲者,我成了听者,有很多我以前忽略的东西。青铜对葵花总照护得无微不至,为了妹妹,他什么都可以付出,这可不是每个哥哥都可以做到的啊!书的讲述停了下来,时间也凝固了,什么都停了,就只有我这个活物,还在那里想入非非……

就在这时,我忽然在记忆中搜索到一个人,她既是我的朋友,又是我的知己。当时我把埋在心灵深处的问题问她:在友谊非常深的情况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吗?

她深深地看了我一眼,过了很久,她点了点头,露出犹郁的神情。

“一般来说,当友谊很深时,触动了自己的灵魂的友谊才可以,因为青铜思念葵花,很舍不得葵花,甚至还看见葵花的幻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才可以改变青铜的身体状况。”她说。

“是爱,是不舍,是友谊的力量吗?”我急切地追问。

“是的。”

书又翻开崭新的一面,那无奈的呐喊又回到了我的跟前。黄昏的余辉撒在我的脸上,显的格外的红。

许久,我缓缓地喃喃道:“青铜可真是一位好哥哥,难怪葵花在走的时候发疯似地叫‘我不走我不走’而青铜也在最后能看见葵花的幻影,竟会说话了。”

是的,他们一起经历了种种困难,虽然只相处没几年,可是他们的感情如同亲兄妹一样,他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是真正的朋友。

还有一点,它在我的脑海里若隐若现的,怎么找也找不到。“你知道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吗?”我无语,的确,我没有察觉出来,因为我还停留在表面的含义上。你知道这触动读者灵魂的呐喊声是什么吗?

不是爱的力量吗?不,不单单是,那是什么呢?

我无奈地望着窗外,随后,才缓缓出来一个词:痛苦。

痛苦?对,是那些爱,是不舍,是友谊的力量与痛苦使青铜喊出声的,看,前面他们奶奶死去的那一章,奶奶死去了以后,他们不是都很痛苦吗?但他们都挺过去了不是吗?

哦,我明白了,原来曹文轩这本书不是单单讲亲情,而是更教育我们要敢于面对现实,敢于面对痛苦,不向困难低头!

太阳慢慢地下了山,葵花在余光下闪闪发亮。

成语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幸福共同分享,苦难共同分担。指患难与共,和衷共济。如:《官场现形记》第五回:“还有一件:从前老爷有过话,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现在老爷有得升官发财,我们做家人的出了力、赔了钱,只落得一个半途而废。”又如: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不要说只有这几个,就是再多些,我用了也不伤天理。——《文明小史》第二十回

成语半途而废:半途而废[bàn tú ér fèi],意指“半途而废”之“途”,典源作“涂”。事情没做成功就停止。比喻做事情有始无终。语本《礼记·中庸》。[源]《礼记·中庸》子曰:“素隐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典故]“半途而废”原作“半涂而废”。“半途”是半路的意思,即“中道”、“中途”,“半途而废”是指半路就停下来而不再前进,整句成语引申为事情没能持续下去就停止的意思。这个成语出自《礼记·中庸》,孔子认为君子遵循正道而行,假如半途而废,而他是绝不能中途停止的。充分显露出对圣人德行的向慕。“半途而废”就用来比喻做事情有始无终。

最后一声呐喊_1228字

一声呐喊对我们来说很简单,我们有着无穷的力气去呐喊,而一位哑巴少年的呐喊,是不知道他经历了什么才拥有这力量。

这是本关于男孩与女孩的故事,男叫青铜,女叫葵花。一个是乡下的野孩子,一个是城里的乖女孩。原本没有交接的他们却相识,青铜和所有男孩一样,青春期的少年见到女孩会羞红脸,这也正是表现了他的单纯。

故事中的青铜是个好哥哥,对于年纪小的葵花他牺牲了许多放弃了许多。对于乡下的孩子来说,上学和照张相是相等的,青铜为了给葵花照张相不去上学,寒冬中甚至卖掉自己脚上唯一的一双芦花鞋,为了葵花晚上写作业有灯点,青铜捉来最大萤火虫做了十盏南瓜花灯;为了让葵花看戏,青铜顶着葵花默默的站立了一个晚上;为了等葵花回来,青铜天天提着纸灯笼去码头,就为了葵花晚上回来不怕;为了葵花报幕时的美丽,青铜吹的腮帮子疼做了一串世界独一无二的冰项链……

葵花也是个好妹妹,为了给自己贫困的家省钱,葵花拍照没有参加;为了能多编些芦花鞋,葵花放学后就去采芦苇花;为了赚钱给奶奶治病,葵花独自一人跑到江南捡银杏;为了省钱给贫困的家,葵花故意把考试考差;为了让哥哥被人看起,葵花想方法教哑巴哥哥识字……

这样疼爱妹妹的哥哥,这样懂事的妹妹,谁不想拥有?这就是农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相差最大的地方,农村的孩子更穷更爱读书更有人格,城里的孩子更富有钱读书但去丢失了人格,我们渐渐的都已学业为主,不知什么是爱,连那最初的感动都不知什么滋味了。

故事很美好但结局很悲惨,葵花终究要回城里去,回到那个繁华却没有芦苇荡没有田野没有青铜的地方去了,离别总是悲伤的,青铜一个哑巴的孩子,不知该怎么表达自己的情感,哭?葵花听不见。他只是沉默,变得痴呆,变得常常遥望芦苇荡的尽头,遥望葵花所在的地方……

都说哑巴一生都是哑巴,但是青铜做到了,他用尽平生力气,吐字不清地大喊出了:“葵——花!”故事末最后的一声呐喊,震撼了所有人的心,充满了历经苦难的酸涩,那大难悲伤过后从心底发出的哀鸣,感叹!

都说我们城里的孩子没心没肺,可使我们却也会为了那书中文字里那些爱所感动,我们没有这种爱,但是我们依旧向往,向往那人性最初的平凡。我们为什么一定要伟大,平凡不好吗?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报效祖国,老老实实做人不好吗?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科科考好,有一技之长不好吗?是什么带给了我们迷茫,是这个社会,让我们遗失了梦的方向。我也想做个乡下的孩子,哪怕被城里人骂做土,但至少在那个地方,我拥有幸福,我才会明白什么叫来之不易,会懂得去珍惜,而不是被大人逼迫着用分数去回报,那种逼出来的知识,我不想要。

青铜没有上学,不知道什么是英文什么是函数,但他还是热爱学习,甚至有可能,他学到的东西我们还不懂。他们那应给没有补习班,没有老师会像城里那样乱收钱,他们可以每天躺在芦苇丛间,而不像我们走路灯下,拥挤在公交车里,绝望在分数作业中。

我只想在结尾最后呐喊:“我要的只是幸福,但为什么连快乐都变得这么困难?”

成语没心没肺:没心眼儿,不用心。或指没心肝,没良心。如:老舍《四世同堂》:“假若老二没心没肺的赞同此意呢?她也会只去此一遭,下不为例。”又如:我说你怎么这么没心没肺的!

成语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如:宋·延寿辑《宗镜录》卷三十一:“独一无二,即真解脱。”又如:赢了钱,便大把的赏人;输了钱,无论上千上万,从不兴皱眉头:真要算得独一无二的好赌品了。——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一回

《呐喊》读后感_1249字

在《药》中,夏瑜未曾真正出现过,但她却是《药》真正的主角,是这短短3000字里浴火重生的高洁灵魂。鲁迅先生以沉痛悲愤之笔,绝望哀悼之墨塑造了一个在民族危亡的狂澜中,为拯救奴性愚民而殒身不恤的革命者。

她是寂寞奔驰的猛士,在茫茫无际的黑夜,燃起信仰之火,而那火光是多么微弱无助,夜空用无形的黑幕欺压它,鹰爪用无知的举动扑灭它,路人用纷纷的议论冰冻它。她用鲜活的生命为信仰祭旗,用满怀的热血为民主铺路,怎奈愚昧的民众豪不为之所动。

千年的奴性代代延续,这样一个民族势必会步入可怕的悲剧中。无知愚昧的劳苦大众,带着悲剧的枷锁碌碌终生,有多少人睁开眼看到了这个世界?每个人都只看到眼前的寸光,看到奴役别人的主子是怎样颐指气使,想到自己的处境,根深蒂固的认为只有自己拼命往上爬,爬到至高点才可以活的体面,一朝奴成主,便会变本加厉还给其他的奴,世世代代往复循环,耗尽精血。每个人身上都是羊与狼的完美结合,遇到强大者就温顺如羊,唯唯诺诺;遇到弱小者就凶恶如狼,抽干剥尽。

启蒙的思想引燃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却独独在自诩天朝的国度里,唤不醒睡狮!

没有人看见世界其他人民享受着民主和自由时,国人仍高呼着吾皇万岁。

“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一句话,让人怒其不争的阿义跃然纸上。他是无知的工具,蒙昧的凶兽,他帮着统治阶级扑灭启蒙的火种,他永远都不知道,那些革命义士是在为像阿义这样的人的幸福而战斗,为他们的自由而牺牲。

革命永远都是用鲜血和身躯祭旗,夏瑜一介弱质女流不惮前驱,勇于扛起信仰的大旗。

她是一个地道的儒家战士,“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她用绝望的希望抗击暗夜,踽踽独行,英勇无畏!纵使天下人都不能理解,仍毅然决然。

她撇下生活饥寒交迫的老母,不是对母亲的冷血无情,对家庭对父母,她有多少的负疚?只因民族已到生死存亡之际,她何尝不想做一个好女儿,何尝忍心让母亲白发人送黑发人?只是有更重的责任在肩,还有四万万人在水深火热中煎熬啊!

“瑜儿,他们都冤枉了你,你还是忘不了,伤心不过,今天特意显点灵,要我知道么?”他四面一看,只见一只乌鸦,站在一株没有叶的树上,便接着说,“我知道了。——瑜儿,可怜他们坑了你,他们将来总有报应,天都知道;你闭了眼睛就是了。——你如果真在这里,听到我的话,——便教这乌鸦飞上你的坟顶,给我看罢。”读到这里,怎不让人肝肠寸断呢?

她终成为民族重生的药引——夏瑜的血做了人血馒头,她用鲜血医治整个民族。鲁迅在这里用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比喻。这个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仍然屹立不倒,就在于儒家的当仁不让,墨家的摩顶放踵以利天下。

文学欣赏的作业,尽管老师给了个低分,但还是需要纪念一下这门课,鲁迅、曹禺、阿Q。尽管不喜欢她讲的某些初中就讲过的内容,但不得不承认她仍然是个可敬的老师,摔着书在讲台上大骂国民劣根性,哑着嗓子批判封建专制的毒害。其实有些东西虽然小时候听过,但时只是个名词,多年以后,再次拿出来咀嚼才能明白其背后那些血与泪的深意。

成语殒身不恤:殒:牺牲;恤:顾惜。牺牲生命也不顾惜。如:鲁迅《记念刘和珍君》:“至于这一回……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的明证。”

成语意味深长:意味:情调,趣味。意思含畜深远,耐人寻味。如: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又如: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朱自清《经典常谈·四书第七》

呐喊读后感_1278字

我已经很久没哭了,应该差不多快半年了。

不哭,总觉得有点不踏实(特别是像我这种爱哭的人),它也许让你太过于理性,似乎把所有的事情都看得一清二楚,而缺少了那份属于自己的感性认识,不恰当的比喻一下,有点像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

下午,我看了《呐喊》,从《狂人日记》到《社戏》,看是说看完了,可觉的没有老师的讲解,心里总是空空的,只把它当作一片普通的小说在进行阅读。

晚上,我一个人看了《十月围城》,也许有了下午的铺垫,晚上不知怎的,竟然哭了。

可能文字不如影像来的那么深入人心,但在看电影的时候脑海里竟全是鲁迅笔下的那一群群看客,鲁镇的点点滴滴在我的脑海里浮现……

革命,是十月围城的背景,在革命的道路上,一位位战士牺牲的场景历历在目,他们有的怀揣梦想,和孙中山先生“医治”中国人腐朽的心灵;有的虽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国家大事,但为了报答恩情,他们义无反顾的走向了革命这条不归路。他们的作用和鲁迅是相同的。他们呐喊,希望腐朽的中国人站起来说不;他们牺牲,为了新中国更美好的明天。一切的一切,文人和武士都是为了两个字——国家。

“吃人”是狂人日记中的一个关键词。主人公认定这个世界是一个吃人的社会,他勇敢发出挑战,相信将来的社会容不下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心声。十月围城中的李少白就像是其中的主人公。他教书,教给学生先进的西方思想,创立《中国日报》,带领学生上街发报纸,搞游行,告诉人们封建的君主专制需要改革,中国人民需要一个新的中国。

然而,麻痹的中国人没有觉悟,吃人的社会在继续蔓延。在这样的社会中,滋生出一种叫做看客的一群人,他们更加可怕,不但数目庞大,而且人数增长极快。他们不动手杀人,用的只是一双眼睛和一张嘴。

在观看日本人残害中国人时,中国洋留学生在笑,他们是一群看客;在看到八大义士在奋力脱险时,他们围成一个圈,指手画脚,似乎这不是一场拯救中国的行动,而是一场“精彩绝伦”的功夫表演。

《药》是最能揭露这群看客真面目的一篇文章,华老栓用被统治阶级杀害的革命人夏瑜的鲜血蘸成八血馒头治病。一个革命者为群众解放慷慨牺牲,他的鲜血却被人们当作治病的良药,这种强烈的反差让我意识到了长期的封建统治对人们的伤害有多大,他们渐渐变得麻木而愚昧。

“今天,如果再道何为革命,我会说: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痛苦,就叫作革命。”八大义士至今还让我震撼。如今的我们虽已不在生活在封建专制的制度下,但再读鲁迅的《呐喊》,你会感受到一种精神叫做——爱国。

虽然只有简短的两个字,但它所包含的内容是有些人一辈子也不懂的东西。“爱”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个字,家庭成员间,情侣间……但却很少提到我与国家之间。我认为我们现在中学生的爱国绝不是停留在表层面上,而是真正的参与者,虽不至于为国家献出你那条“龙子”命,但也要你在异国他乡时刻关注着祖国,在祖国有困难时尽你的所能伸出手去援助,这就是我眼中的爱国,很简单,但要坚持做下来,需要用心。

我想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呐喊》这本书也许就是去了它存在的价值了。

成语指手画脚:指说话时做出各种动作。形容说话时放肆或得意忘形。如: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七十五回:“见这李虞侯、张干办在宋江前面指手划脚,你来我去,都有心要杀这厮,只是碍着宋江一个,不敢下手。”又如:站在他们前头领导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呢?——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成语义无反顾:义:道义;反顾:向后看。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如: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计不旋踵。”又如:朱成功身受大明的厚恩,只有一死图报,义无反顾。——华而实《汉衣冠》二

呐喊――生命的光与热_1311字

我仰头,锐利的阳光刺痛我的眼睛;我低头,看到夏日的向日葵,妖娆盛开。

――我知道,这金黄的幻象中,渗透着你的色彩。

――我知道,这癫狂的追逐里,承载着你的炙热。

――我知道,那个割下左耳忍受疼痛站在麦田边缘仰望星空聆听向日葵绽开的声音的你,一定是在疯狂的微笑着呐喊了……

景象,星空

暗夜里的星辰,总是闪耀着灼人的光芒。她们尖叫着,嬉闹着,纡旋在你的梦里。那陷入一片金黄与橙色的天空,仿佛幻化成了梦想与现实之间巨大的漩涡,将你卷入长长的梦魇之中――高大的白扬树战栗着悠然地浮现在我面前;山谷里的小村庄,在尖顶教堂的保护之下安然栖息;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这不是对人,而是对太阳系的最后审判。那来自阳光的炙热,在这一瞬,照亮了星空――也照亮了你的心田。你在圣雷米疗养院,在精神的边缘徘徊,用你心中圣洁的蓝色和紫罗兰,挥洒在与脉搏一同跳动的星星之中――那有规律、昼夜不停的金黄――那漫无边际、来自阳光的金黄!

这个世界,被你心中的茫茫之夜所包围……

声音,向日葵

这灿烂的金黄,弥漫的金黄,近乎缥缈的、来自阳光的色彩――这未经粉饰的铬黄燃烧在蓝色的背景之上,从孔雀绿到品蓝。

在深深浅浅的暗影中,你用那燃烧的、沸腾在你心中的热情,侵染着向日葵花瓣的金黄,一点点,一片片,描绘着,尽情描绘着。在熹微的晨光里,我听见

――我听见炙热的阳光爆裂的声音;――我听见向日葵花瓣上的露珠,悄然滚落的声音;――我听见远处,向日葵开始拔节发出的摩擦声;――我听见葵花田里,清风吹过时花瓣的摇曳声;――我听见葵花脚下干裂的泥土像血痂一样剥落的声音;――我听见有人在太阳下面,踽踽独行,发出嘶哑的呐喊,流落着寂寞的丁冬声。

味道,麦田

燃烧般的金色,风吹着的麦田,翻滚的云层。被热浪蒸腾的发白的碧蓝天空下,三十七岁的你,与深爱着你的弟弟西奥一起,长眠于奥维尔?舒尔尚未成熟的麦田里。

呼吸变得仓促、苍白。火色的枪声划破金色的麦田,你倒在了自己的枪声中,死在了别人的唾液下。

大片阳光开始扩散――扩散,散发出晕眩的味道――

枪声的硝烟味。苦涩的泪水。干枯的草味。猩红的血液味。土地被晒裂后的土香。麦子成熟优雅的香。鸟儿飞过留下的露水味。还有,阳光在这一刻断裂时烧灼的味道。

疼痛,左耳

枯槁的血液缓缓流淌,流淌。那心中的疼痛,恐怕是只有自己才能体味的。

梵高没人懂,他的割耳,他的赠送,他的死亡,使他变成了现代艺术的殉道者变成了印象派画家变成了意识流的大师。可是我们,却忘记了他的爱。他曾经对这个世界的激情染成了金黄色的向日葵,在最后的一张奥佛时期的《麦田群鸦》病情好转的他微喘拿起了不能留恋往生的手枪,虔诚的天主教徒自杀的人却不能进天堂。

疼痛,像阳光一样。那样的炫目着,绽放在左耳之上,一点点剖开微张的脉搏。像是在炫耀,一个疯狂的艺术者的创伤,是多么可笑,又是多么让人哀伤。

他压抑了生命中的想大声呐喊的热烈――终于化作一轮太阳,在艺术的巅峰,在生命的后花园,在忍受所有旁人的唾弃之后,在种满向日葵的坟冢前,散发出无尽的光与热……

成语漫无边际:形容非常广阔,一眼望不到边。也指谈话或写文章没有中心,离题很远。如: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24章:“只向黎说了一些海阔天空、漫无边际的话。”又如:我们一望漫无边际的大海,感觉自己很渺小。

成语海阔天空:海阔天空[hǎi kuò tiān kōng],意指形容天地辽阔而无边际。语或本北周·庾信〈道士步虚词〉一〇首之一〇。後用“海阔天空”比喻心胸开阔、心情开朗,或形容无拘无束,漫无边际的样子。[源] 北周·庾信〈道士步虚词〉一〇首之一〇(据《庾子山集注·卷五》引)麟洲一海阔,玄圃半天高。浮丘迎子晋,若士避卢敖。经餐林虑李,旧食绥山桃。成丹须竹节,刻髓用芦刀。无妨隐士去,即是贤人逃。[典故]魏晋南北朝时,战祸频仍,人民生活朝不保夕,因此玄学盛行,崇尚出世无为的道家思想,以及神仙方术之说。在诗坛上则是盛行游仙诗,许多知名的文人都曾经创作,如曹植、阮籍、郭璞等。这些游仙诗或逃避现实,崇尚神仙,或藉着神仙之说以抒发自身不得志之郁愤,对於神仙的居处和生活情态,均描写得十分鲜活生动。在〈道士步虚词〉一〇首之中,庾信以“海阔”形容海上飘渺的仙山,用“天高”描写悬於崑仑之巅的玄圃,景象十分高远辽阔,亦象徵了神仙生活的自由自在、毫无拘束。後来“海阔天空”这句成语也许就从这里演变而出,比喻心胸开阔、心情开朗,或形容无拘无束,漫无边际的样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