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读后感6篇800、900字

浏览

整理了读《公德》有感、学会感恩,走向未来(829字)、读行为规范做文明少年(834字)、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读《道德与文明》有感(845字)、《美德故事》读后感(848字)、节约用水之我见(870字)、《勤俭节约伴我行》读后感(880字)等800字、9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作文6篇,供您参阅。

学会感恩,走向未来_829字

当一缕冬日的阳光,洒在我的身上时,我们会感到非常温暖;当我失败了几次后,经过努力时终于成功的一霎那,我会感到特别喜悦;当我和家人围在桌前吃着妈妈亲手做的饭菜时,我会感到无比幸福。为了这幸福,这成功与喜悦,我们应感谢生活,感谢失败,感谢我们身边的一切。

在暑假里,我看了一本名叫《感恩生活》的书,其中令我影响最深的一则故事是艾米的愿望,里面讲述的是一个小女孩艾米的故事:有一个叫艾米的小学生,他走路一瘸一拐,讲话结结巴巴,有一次他刚上三年级的时候,摔了一跤,摔到了一个高大的大哥哥面前,大哥哥嘲笑她有缺陷,她很伤心回到家里一言不发,她妈妈为了让她开心一点,当圣诞节即将来临的时候,妈妈让艾米参加电视台圣诞愿望比赛。于是,艾米写了一个愿望。台长让全世界的人都知 道她的愿望,实现了艾米的愿望。

看了这个故事后,我深有感触,艾米想得到大家的尊重与关爱,到这里,我想到了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关爱他人,不要因为别人身体上有缺陷而嘲笑他人,也许今天的你可能是健健康康、活泼可爱的,可是一旦你发生了意外,变成了残疾人,到那时你受到了别人的嘲笑和讽刺,你会有什么感受呢?所以我们应该要更加关心、鼓励别人,让别人不会因自己的残疾而孤单。

由此我想到我经历的一件事:在公交车上,我经常在公交车上听到这样一句话“请给有需要的乘客让个座”,但是车上的人都无动于衷,我看见一位残疾的老爷爷在哪里站了好久都没有人给他让座,我实在忍不住了,站了起来,谁知一位大哥哥马上坐在了我的位子上,我很生气,说:“大哥哥这个位子是给那个老爷爷的,请你让一下好吗?”大哥哥顿时脸红的和熟透了的柿子一样红,马上让开了,于是我让老爷爷坐在我的位子上老爷爷马上和我道谢,坐在座位上的所有人,都用羞愧的目光望着我,我十分的自豪、开心。

我觉得如果世界上每一个人都献出一份爱,那么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因此我们应该感谢生活,感谢自然,因此再加上我们的文明行为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与和谐!!!

成语结结巴巴:形容说话不流利。也比喻凑合,勉强。如:老舍《骆驼祥子》十三:“结结巴巴的,他把昨夜晚的事说了一遍,虽然费力,可是说的不算不完全。”又如:他说话总是结结巴巴的。

成语一言不发:一句话也不说。如: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一:“三巧儿听说丈夫把她休了,一言不发,啼哭起来。”又如:只见她一言不发,回手拔出那把刀来。——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七回

读行为规范做文明少年_834字

读行为规范 做文明少年 这几天,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学习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这一套读本。这套读本详细地列举了小学生应该做到的和不应该做的 各种行为。《小学生行为规范》共有20条,每一条都让我得到了深 刻的感受。当我读到第4条“尊老爱幼,平等待人。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互 相关心,互相帮助。不欺负弱小,不讥笑、戏弄他人。尊重残疾人,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时,我不由得想到了我们班上的种种情况。

我们班上的同学往往因为一点点小是就打得是不可开交,把教室搞得 狼狈不堪。为什么同学之间不能友好相处呢?那就是因为同学们没有 一点点的谦让精神。假如其中的一位同学让那么一让,斗不过我躲得 过,就不会落到这个不可收拾的地步了。记得上次,我们班的a同学 不小心把b同学的一本书跌在地上,并踩了一脚。这个场面被b同学 发现了。b同学二话不说,上去就是给了a同学一拳,a同学也不示 弱,转过身就“回敬”了一脚。就这样他们你一拳我一脚地打开了。

同学们怎么拉都拉不开,甚至还被威胁说:“你再拉连你一起打!”

劝驾的同学见吃力不讨好,只得一个个悻悻离去了。打到最后,还是 老师平息了这场“第三次世界大战。”可是,教室已经狼狈不堪、乱 七八糟了。假如a同学能及时说声“对不起”,或者b同学能宽宏大 量,原谅了a同学的行为,那么这场谁都不愿意看到的“世界大战”

还会发生吗?

当我读到第8条“爱惜粮食和学习、生活用品。节约水电。不 比吃穿,不乱花钱”时,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平时,妈妈给我的零花 钱,我从来都不懂得节约,都用来去购买那些虽然好吃,但是对没有 任何营养甚至对身体有很大伤害的小食品。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当上 了领导以后,仍然连一杯茶都不舍得倒掉。而我却总是花一些不该花 的钱。从今以后,我保证:再也不去购买那些小食品了。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在以后的 学习生活中,我一定严格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做一个文 明、优秀的好少年!

成语狼狈不堪:狼狈不堪[láng bèi bù kān],意指比喻处境窘迫,进退两难。语或本《三国志·卷三六·蜀书·关张马黄赵传·马超》。後亦用“狼狈不堪”来比喻身心疲惫困顿。[源]《三国志·卷三六·蜀书·关张马黄赵传·马超》超既统众,遂与韩遂合从,及杨秋、李堪、成宜等相结,进军至潼关。曹公与遂、超单马会语,超负其多力,阴欲突前捉曹公,曹公左右将许褚瞋目盻之,超乃不敢动。曹公用贾诩谋,离间超、遂,更相猜疑,军以大败。超走保诸戎,曹公追至安定,会北方有事,引军东还。杨阜说曹公曰:“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若大军还,不严为其备,陇上诸郡非国家之有也。”超果率诸戎以击陇上郡县,陇上郡县皆应之,杀凉州刺史韦康,据冀城,有其众。超自称征西将军,领并州牧,督凉州军事。康故吏民杨阜、姜叙、梁宽、赵衢等,合谋击超。阜、叙起於卤城,超出攻之,不能下;宽、衢闭冀城门,超不得入。进退狼狈,乃奔汉中依张鲁。鲁不足与计事,内怀於邑,闻先主围刘璋於成都,密书请降。[典故]“狼狈”相传是两种外形很相似的动物。根据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的记载,狈的前脚非常的短,因此一定要骑在两只狼上才能行走,没有了狼,狈就无法行动。所以後人常将处境困顿窘迫的情况称为“狼狈”。《三国志》一书叙述到,马超率兵进攻陇上各郡县时,获得回响而杀了凉州刺史韦康,并接收其部众,後来更自称征西将军。韦康的旧部属杨阜、姜叙、梁宽、赵衢等人不服马超,便合谋夺回政权。杨阜和姜叙先起兵於卤城,马超率部队前往攻打,久攻不下;梁宽、赵衢则趁马超出兵之後,紧闭冀城大门,以致於马超不得入城。一时之间,马超进退不得,处境十分窘迫,只好前往汉中,投靠张鲁。“狼狈不堪”即可能从此处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处境窘迫,进退两难。或比喻身心疲惫困顿。

成语不可开交:开:打开,解开;交:相错,纠缠。形容没法解开或摆脱。如:清·姬文《市声》第二十四回:“两口子正在吵得不可开交。”又如:倘一加人为,一“办”,那就舆论沸腾,不可开交了。——鲁迅《而已集·谈所谓“大内档案”》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读《道德与文明》有感_845字

“六一”儿童节前夕,在我九岁生日的那一天,一向很严肃的爸爸一边用一种充满期待的眼神看着我,一边从怀里掏出一本书,语重心长地说:“闲着的时候看看这本书吧,很快就要长成男子汉了,应该积累一些做人的基本要素了吧。”做人的基本要素?爸爸的话让我思绪万千……

那是一本《道德与文明》期刊,只看书的名字,对我不可能产生多大吸引力,可是爸爸的那几句话,让我带着许多的疑问和好奇,走进了这本书……现在,我不由地会说:“好书!真是一本能让我知书达理、明理做人、慧眼识金的青少年读物。”

这本书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既有介绍性的文字,又有诵来朗朗上口的小诗;既有形象感人的小故事,又有充满智慧哲理的名言警句;既有我们熟悉的礼仪常规,又有贴近青少年生活的鲜活事例……总之,书中内容真实,话语中肯,道理浅显易懂而又不乏味,真的发人深思。

读着这本书上的字字句句、段段篇篇,让我了解了祖国的伟大之处,为自己的祖国是一个礼仪大国而倍感自豪!我要做一个合格的好孩子,养成各种好习惯,遇事镇定沉着。即使面对困难,我也要学会微笑,在各方面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作为学生,学习是我的首要任务。爱学习,不仅仅是口号,更是行动与责任。尊重他人,尊重父母长辈将是我这一生的必修课!“乌鸦反哺”是我心中铭记的篇章!

这些年,我们在父母和老师的培育下茁壮成长,感受知识带给我们的美好与力量,懂得了做人要诚实守信,明白了勤俭节约要从小事做起……成长过程中我们的确学会了许多。然而,在读过这本《道德与文明》之后,我又不得不承认自己疏忽了一样很重要的做人要素——感恩。

我们是新时代的少年儿童,肩负着新时代赋予我们建设文明社会的重任。“文明社会”是所有人都向往的,其实建设文明社会也并不难:许许多多有道德的人生活在一起,不就是一个文明的社会吗?

读书做人!我读过了,我学过了,我希望自己如书上面所说的那样一一去做。虽然我才9岁,说这些还显得稚嫩,底气不足,但是我自信,我会成为一个讲文明、有道德、会感恩的新时代“男子汉”!

成语思绪万千:思绪:思想的头绪。万千:极多。指思想的头绪相当多,思虑复杂多端。如:南朝·陈·释洪偃《游故园》:“怅望伤游目,辛酸思绪乡。”又如:可是,此时此刻,母亲的情感是多么错综复杂,思绪万千呀! ——刘白羽《第二个太阳》第十四章

成语语重心长:话深刻有力,情意深长。形容对人真诚的劝告或忠告。如:清·洛日生《海国英雄记·回唐》:“叹别离苦况,转忘了母亲的语重心长。”又如:他这些语重心长的话,深深地打劫了我的心。

《美德故事》读后感_848字

美德使人更美好;美德使社会更和谐;美德使生活更丰富多彩。

《美德故事》这本书,通过很多神话故事、诗篇、寓言、童话等丰富体裁,让我逐步的走向了光明美好的道德世界,让我从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中认识到了道德的所在和它的价值,使我展望人生的道德观。

中华美德,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精神文明的积累。中华民族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而着称于世。在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和道德的宝库中,有许多我们应当继承的精神文化和需弘扬的传统美德:战国时代的纵横家苏秦每次读书到深夜,倦意袭来时,就拿起锥子狠扎自己的大腿,他发奋苦读,使学业大进,终于成功地说服六国君主,合纵攻秦。还有西汉大学者匡衡凿壁借光、元代大画家王冕痴狂学画、明朝文学家宋濂抄书苦读等等。

这些故事使我从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勤学苦练,付出艰辛的汗水,才能获得成功。

历史上那些成功人士,无不具有勤奋好学的优良品德。面对困难的生活、恶劣的条件,能咬紧牙关,克服众多的困难,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读书,这难道不是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学习和发扬的传统美德吗?

居政,正是我身边的美德少年。他家境贫寒,父母靠捕鱼为生,每天早出晚归。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居政放学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煮饭烧菜。居政在学习上勤奋刻苦,付出了别人几倍的努力。居政因发明“上接插头式电水壶”获得了江苏省青少年创造发明大赛一等奖,和吴江市第四届科技创新市长奖。居政是一个平凡又幸运的孩子,不富裕的家庭让他更加地独立,格外地坚强。他的这种勤奋好学、不畏艰难的精神不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吗?

勤奋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品德。我们在学习文化的过程中,要发扬孜孜不倦、勤学好问的精神,才能更好的学到知识,才能自强、自立,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书山有路勤为径”,我们只有艰苦跋涉,奋勇攀登,才能到达知识和品德的高峰!

我坚信中华美德会被人们永远传承,会在这个流芳百世,会影响着千秋万代的中华儿女。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让中华美德永驻!

成语勤学好问:勤奋学习,不懂的就问。比喻善于学习。如: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它而今是勤学好问,便谥之以文。”又如:他习惯勤学好问,进步很快。

成语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如:《尚书·君陈》:“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后汉书·鲁丕传》:“性沉深好学,孳孳不倦。”《三国志·蜀书·向朗传》:“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又如:他长年累月孜孜不倦地工作。

节约用水之我见_870字

今年清明节,我回老家扫墓,当我们回到村口时,一眼望见宽阔的田野上,到处是干涸的景象,我觉得很奇怪:清明节不正是播种插秧时候,为什么田里如此干涸,没有一点儿水呢?妈妈告诉我说:“造成今天没有水种田,是人们以前不懂得珍惜资源造成的,这是大自然对我们人类的惩罚!”

听了妈妈的话,我还是似懂非懂,不太理解,读了《珍惜资源 崇尚节约》这本书后,我才知道,原来这是水资源向我们发出的警报!目前我国的水资源非常短缺,西部地区严重缺水,一些山区连人畜饮用水都发生困难,更不用说是没水种田了。而我平时只知道,一打开水龙头,水就“就哗哗”地流出来,总以为水是流不尽的,也用不完的,所以平时根本不注意节约用水,经常跟伙伴们不是泼水玩就是拿水枪射水玩;有时开水龙头来洗手、洗脸的时候,常忘了关水龙头,让自来水白白浪费了。每次妈妈批评我,我还理直气壮地说:“不就是一点儿水吗?有什么了不起的。”现在想来,我所浪费的水不知道能让缺水地区的人喝上多少天呢!想到这,我的脸都红了。我决定,从今天起决不再浪费一滴水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水是地球万物的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那么在我们这个缺水国中,说更应该爱水、节水。但奇怪的是像我这样浪费水的现象却处处可见。也许就像富兰克林曾说过的那样:“只要水井不干,我们就不会了解水的价值。”我们决不能等到水井干涸的那一天才想到去爱水、节水,决不能做临渴掘井的事。试想一下,假如我们每人每月少用一吨水,那么13亿人口所节省的水无疑说是一个天文数字,而这是我们完全有能力做到的,只不过是我们是否愿意去做,是否主动去做罢了。因此,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从我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例如,洗脸水可以用来洗脚,然后冲厕所;淘米水、煮过面条的水,可以用来洗碗筷,这样去油又节水;养鱼的水可以用来浇花能促进花木生长,人走水关等,而这些都是举手之劳,只要养成习惯。为了不让“人最后一滴水是将是我们自己的眼泪”的预言成为现实。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提倡节约用水,制止浪费水的行为,做一个爱护水的小能手。

成语理直气壮:理直气壮[lǐ zhí qì zhuàng],意指理由正大、充分,则气盛势壮而无所畏惧。语或出《喻世明言·卷三一·闹阴司司马貌断狱》。[源]《喻世明言·卷三一·闹阴司司马貌断狱》司马重湘家贫,因此无人提挈,淹滞至五十岁,空负一腔才学,不得出身,屈埋於众之人中,心中怏怏不平。乃因酒醉,取文房四宝,且吟且写,遂成怨词一篇,……写毕,讽咏再四。余情不尽,又题八句:“得失与穷通,前生都注定;问彼注定时,何不判忠佞?善士叹沉埋,凶人得暴横;我若作阎罗,世事皆更正。”不觉天晚,点上灯来,重湘於灯下,将前诗吟哦了数遍,猛然怒起,把诗稿向灯焚了,叫道:“老天,老天!你若还有知,将何言抵对?我司马貌一生鲠直,并无奸佞,便提我到阎罗殿前,我也理直气壮,不怕甚的!”说罢,自觉身子困倦,倚卓而卧。《警世通言·卷三六·皂角林大王假形》赵知县送赵再理去开封府。正直大尹陞堂。那先回的赵知县,公然冠带入府,与大尹分宾而坐,谈是说非。大尹先自信了。反将赵再理喝骂。几番便要用刑拷打。赵再理理直气壮,不免将峰头驿安歇事情,高声抗辨。[典故]“理直气壮”的意思是理由正大、充分,则气势壮盛而无所畏惧。比较早的文献资料,见於《喻世明言·卷三一·闹阴司司马貌断狱》。东汉灵帝时,有一个才子名叫司马貌,他空负一腔才学,却不得出身,心中怏怏不平。一日酒醉时,写了一篇〈怨词〉诗,其中有几句是:“善土叹沉埋,凶人得暴横。我若作阎罗,世事皆更正。”他写完念了几遍後,把诗拿到灯上烧了,叫道:“老天,老天!你若还有知,将何言抵对?我司马貌一生鲠直,并无奸佞,便提我到阎罗殿前,我也理直气壮,不怕甚的!”这件事被夜游神发现,奏知玉帝。玉帝听到後大怒,要治他的罪,後来听了太白金星的建议,让司马貌代理阎王的工作半日。司马貌在短短的半天时间,就把三百余年久滞之狱判得清清楚楚,因此得到玉帝的赏识,赐给他来生王侯之位,以弥补他今生的屈抑不遇。《警世通言·卷三六·皂角林大王假形》里也用到“理直气壮”一语。宋朝宣和年间,有个官人叫赵再理,他在广州新会县任知县时,曾治了当地的皂角林大王,并将当地治理得路不拾遗,丰稔年熟。三年後,新官上任,赵知县便回乡,没想到半路东西都被偷了,好不容易回到家乡,却听人说,二个月前已有个赵知县回来了,他推测一定有人假冒自己。但那假冒的赵知县却坚持自己才是真的,大家无法分辨倒底哪个才是真的,就一起来到开封府。假的赵知县与大尹平起平坐,让大尹相信他是真的,并对真的赵知县喝骂,还要用刑拷打。赵再理理直气壮,高声抗辩,却无人相信。後来赵再理得到九子母娘娘的帮助,终于回复自己的身分。

成语清清楚楚:清晰明白有条理。如:邓小平《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盗窃国家财产,贪污受贿,这是现钱买卖,清清楚楚,不容易搞错。”又如:我把帐目理得清清楚楚了。

《勤俭节约伴我行》读后感_880字

在现代的社会,“勤俭节约”是个既热门又重要的话题。因此,全社会上上下下都普及起了“勤俭节约”。这不,我也成为了他们的一员,还拿到了一本“宝典”——《勤俭节约伴我行》。

这本“宝典”“宝”在哪里呢?“宝”在:通过故事、故事解析、勤俭妙招、知识拓展、勤俭名言等方面,让人们跳出对“勤俭节约”的旧观念,在一个主题将要结束时,还会有一个名为“节约小使者”的部分,让你用发现美的眼睛也去发现一下不勤俭的现象,并让你转动聪明的脑袋瓜去对付它们,使不勤俭的人变得勤俭,让勤俭的人成为“勤俭达人”。

尽管这里面的文章都很引人深思,但最令我难忘的,让我受到最大启发的,是开门见山的第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是讲一个农民勤俭持家,过得丰衣足食。他临终时,把写有“勤俭”的字牌给了两个儿子,告诉他们按这两个字去做,就能过得无忧无虑。在兄弟分家时,将字牌一据为二,老大分得“勤”字,老二分得“俭”字。从此以后,老大只勤不俭,整日辛苦劳作,成果却被妻子和孩子们浪费掉;老二只俭不勤,全家节衣缩食,却不辛勤劳作,最终坐吃山空。有一年大旱时,老大、老二家里已没有了余粮,情急之下把字牌踏碎在地。这时,有两张纸条飞进来,告诉他们不能只勤不俭或只俭不勤,否则迟早要坐吃山空。兄弟俩便明白“勤俭”二字不能分家。于是,他们就勤俭地生活,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读完这篇故事后,我猛然回想起以前我也只对“勤俭”理解了半层意思,认为“勤俭”就是节约的意思,根本无视“勤”的存在。我又看了看老二“只俭不勤”的下场,便暗自感叹道:“呼,还好我现在看了这篇文章,告诉我只有勤快地工作,节俭地生活才是‘勤俭’的真正含义,才能过上好日子。要是万一我长大了以后还是只理解了‘勤俭’的半层意思,只俭不勤,即使我节衣缩食,还是会像文中的老二一样,最终坐吃山空。”想到这,我不禁打了个冷战。接着,我决定,我以后也要勤俭地生活,通过做家务赚工钱,把它们存起来,直到需要时才把它们拿出来用,不浪费一分钱。

就这样,这本“宝典”让我明白了“勤俭”的真正含义,并让我成为了“勤俭好少年”。它的“宝典”之称真是名副其实啊!

成语名副其实:名副其实[míng fù qí shí],意指名声或名称与实际相符合。语本《後汉书·卷七〇·郑孔荀列传·孔融》。[源]《後汉书·卷七〇·郑孔荀列传·孔融》操故书激厉融曰:“盖闻唐虞之朝,有克让之臣,故麟凤来而颂声作也。……昔廉、蔺小国之臣,犹能相下;寇、贾仓卒武夫,屈节崇好;光武不问伯升之怨;齐侯不疑射钩之虏。夫立大操者,岂累细故哉!往闻二君有执法之平,以为小介,当收旧好;而怨毒渐积,志相危害,闻之怃然,中夜而起。昔国家东迁,文举盛叹鸿豫名实相副,综达经学,出於郑玄,又明《司马法》,鸿豫亦称文举奇逸博闻,诚怪今者与始相违。孤与文举既非旧好,又於鸿豫亦无恩纪,然愿人之相美,不乐人之相伤,是以区区思协欢好。又知二君群小所构,孤为人臣,进不能风化海内,退不能建德和人,然抚养战士,杀身为国,破浮华交会之徒,计有余矣。” 晋·鱼豢《魏略》(据《三国志·卷一一·魏书·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王修》裴松之注引)太祖甚然之,乃与修书曰:“君澡身浴德,流声本州,忠能成绩,为世美谈,名实相副,过人甚远。孤以心知君,至深至熟,非徒耳目而已也。察观先贤之论,多以盐铁之利,足赡军国之用。昔孤初立司金之官,念非屈君,余无可者。……”[典故]“名副其实”原作“名实相副”。据《後汉书·卷七〇·郑孔荀列传·孔融》载,东汉末建安年间,曹操东征西讨,战功彪炳,权势极大,但恃才傲物的孔融却对他多所非议,常常针对时政上书给曹操,一点也不客气。日子久了,曹操对他也有点不满,然因孔融在外的名声崇高,只得隐忍下来。郗虑为附和曹操,便上奏请免孔融的官职,二人於是有了心结,彼此互相仇恨。而在此时,曹操写了一封信给孔融,要化解他和郗虑之间的怨仇。说他们本来交情很好,结果因为一点小事而互相陷害,实在是不值得。以前两人互相欣赏,惺惺相惜,怎麽会变成现在这样呢?希望他们能重修旧好。曹操信中提到,孔融曾盛赞郗虑的学识,说他的学问是“名实相副”,和传闻中的一样好,绝不虚假。後来“名副其实”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指名声或名称与实际相符合。

成语丰衣足食:丰衣足食[fēng yī zú shí],意指衣食充足。形容生活富裕。语出唐·齐己〈病中勉送小师往清凉山礼大圣〉诗。[源]唐·齐己〈病中勉送小师往清凉山礼大圣〉诗(据《全唐诗·卷八四六·齐己》引)丰衣足食处莫住,圣迹灵踪好遍寻。忽遇文殊开慧眼,他年应记老师心。[典故]丰衣足食,是生活富裕,不虞匮乏的意思。一般人在生活上,莫不以丰衣足食为生活目标,但齐己是一位出家的和尚,所以对生活上的要求,自然是清心寡欲而与世俗之人不同。齐己在〈病中勉送小师往清凉山礼大圣〉诗中,即期许小师父在参禅礼佛的过程中,主要是开启潜藏於内心的佛性,以体悟人生。为了求并体现这种体悟,齐己提示小师父应放弃外在丰衣足食的追求,方能有所成就。後来“丰衣足食”就一直沿用下来,用以形容生活富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