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优秀读后感1800字

浏览

文章包含读村上春树作品读后感(1847字)、读《律师之道》有感(1851字)、《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1788字)、《光明之子与黑暗之子》读后感(1827字)、水浒传宋江读后感(1786字)等1800字左右的大学生优秀读后感5篇,供您参阅。

读村上春树作品读后感_1800字

文/塘春

很早就读过村上春树的作品了,大约是在初中的时候,买过他的一本合集,记忆最深的是《再袭面包店》。

那时候读不太懂村上的文字,只觉得写得很深奥、费解。

后来再读过他的什么书,现在已经忘记了,只知道他是一个特别厉害的作家,经典必读的《挪威的森林》就是他写的。

直到今年春天的时候,终于静下心来读完《挪威的森林》,感慨于作者独特的写作手法,以及灵动的文字,直击人心的表达。

最近无意中发现一本村上春树的随笔,刚读完第一章便不忍停下,于是把吴军的《大学之路》暂停读完上册,就开始利用每一个空闲时间读村上的这本书。

这是一本讲“跑步”的书,在我看来,是一本很好地讲述“自律”的书。

说到“自律”这个词语,真的让人很想抓住拥有,但却并不是那么容易地就能获得的一个词啊。

最近我也在尝试有意识地培养“自律”精神,说白了,就是培养“习惯”,当你慢慢适应并习惯了一件事,日复一日,自律便产生了。

我的目标是少上网,而作者村上,是每天坚持长跑,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写作。

这本随笔我看来并不是简单的散文,有小说的影子,故事高潮是作者参加纽约马拉松比赛,前后穿插一些回忆的、当下发生的、在世界各地参加马拉松比赛,以及每日坚持跑步的故事。

村上是突然地在某一天,看着棒球比赛喝着啤酒的时候,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要写一篇小说,于是处女作《且听风吟》便发表了,并获得新人奖,从此决意专职写小说,便把酒店关闭,搬家,一心一意写故事。

他的成功必有天赋的成分。不过,正如作者做的,天赋有时候是会枯竭的,或者并不是你想有灵感的时候,就能跟自来水似的,就来灵感。

而要以写作为生,做一个职业小说家,就需要坚持不懈,每天写,每天写,自然也能在灵感消失的时候,靠勤奋来补拙,于是,便能持续不断地有新的作品发表出来,并且通过每天的坚持,积累的经验和写作技巧,对于本身的能力都会大幅度提升,自然在没有天赋的时候,也能写出来高质量的作品。

“勤勉、耐劳、不惜体力”这是村上身上最值得学习的东西。

他说写作是一个体力活,或许是吧,仅用一支笔,就能勾勒出一个精彩绝伦的世界,需要想象力,也需要日复一日地坐在书桌前奋笔疾书、笔耕不辍。(我还记得去年我写第一个十万字小说的时候,每天在电脑前坐三五个小时,只有手和脑子在动,更新完一天的字数后,总是累的腰酸背痛,还好有金钱的鼓励,得以支撑下去。)

这样看来,写作是需要体力支撑的,那么坚持运动锻炼身体,也就是必不可少的。

或许因此,村上的这种自律精神,不只是用到了写作上,还坚持用到了跑步上。

村上是一个长跑者,每年必定参加一次马拉松比赛,也是财务自由的缘故,外加小说家的身份,世界各地可以想去哪里居住就去哪里住上三五个月,到世界各地的大学讲座访学。

这样的经历,不但增加了写作的素材,还可以参加世界各地的马拉松比赛,多好的事啊。

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居住的那一段时间,也是村上整理写这本随笔的时候,看着村上的文字,体会他临近比赛的心情,更多地是对他的敬佩,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跑步,锻炼了强壮的身体素质,也改变了一个人的性格品行。

正如他说的,如果不是坚持跑长跑,他不会是现在的他,是的,如果不是坚持跑步,或许村上也不是现在是村上,不会有那么多的优秀作品问世吧。

说到底,还是要有兴趣,缘起兴趣,进而通过坚持,培养习惯,最后,即使是一件不起眼的事情,都会收获很多东西。

最近我也在思考,一生那么长,既然价值观已经成熟,未来已经明确,是时候以一个小兴趣为支点,坚持下去,作为一辈子值得骄傲的事情。

比如跑步、画画、写文章、阅读、摄影、学技能……

随便一个,坚持就好。

再也不能过“三天打网两天晒鱼”的日子了。

看完书详细查了一下作者生平(这是我的一个习惯)。最后发现村上和妻子一直没有生小孩,他们属于“丁克一族”。

不清楚为什么,得知他不要小孩的原因后,我久久不能平静,说不上来原因,甚至说不出心里的感受,只是觉得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或许是吧,真正伟大的作家,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都是特立独行。想自杀就自杀(比如海明威、海子),想不要小孩就不生小孩,不会在乎外界对自己的看法。

还有一点,最让我震惊的是,我发现我跟村上的性格很像,看着他写他自己的文字,简直就是在说我自己啊。

不知道这就是伟大作家的厉害之处?——写的文字能引起读者共鸣。

还是本来写的就是真实的村上春树。

成语坚持不懈:懈:松懈。坚持到底,一点不忪懈。如:《清史稿·刘体重传》:“煦激励兵团,坚持不懈,贼穷蹙乞降,遂复濮州。”又如:这些都证明我们对于加强统一战线实行革命政策来进行抗日战争的这种方针,是坚持不懈的。——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

成语日复一日:复:再,又。过了一天又一天。比喻日子久,时间长。也形容光阴白白地过去。如:《后汉书·光武帝纪》:“天下重器,常恐不任,日复一日,安敢远期十岁乎?”又如: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生涯几何,宁堪此弃掷哉?——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一

读《律师之道》有感_1800字

文/易李

“律师”,一个神圣且正义的称谓,一个让人尊敬的群体。多少人为了它而辛勤耕耘,多少人为它挑灯夜读。正因为律师能为他人主持正义、收入不菲,所以令人们无不投来敬慕的目光。有人说:“律师是行走在法律和正义间的使者。”这句话无疑是对律师职业的很好诠释,也是对律师价值的极高评价。

当你踏进律师这个门,做一名律师容易,但要做一名优秀的律师肯定不容易。“二八定律”体现在各行各业中,在律师行业亦是如此,只有百分之二十的律师才能成为这个行业的优秀者、领军人。

如何做好一名律师?如何成为这个行业的前百分之二十?从我踏进湖南方廉律师事务所的第一天起就在努力思考这个问题。对于一名青年律师,高谈阔论这个话题显然让人觉得有班门弄斧之嫌。在这里,我只想把自己所思所想和读了《律师之道》后的一点点心得分享给刚入行或者即将要踏入律师职业的你们。

君合律所合伙人之一的肖微在《律师之道》一书中提到:“律师是一个永远能学到新知识的职业。知识不仅要精,还要广;不仅包括法律方面的,还包括经济、政治、历史等”。肖微认为做律师首当其冲的就是律师的专业知识。如果你是一个喜欢学习的人,那么做律师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只有爱上了某一份职业,你才会更容易把这一份职业做好。

律师职业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有挑战性。律师所接触的事物往往是非常新鲜、前沿的事物,许多新业务可能是客户的一个点子、一个想法、一个计划或者是一个尝试,很多同行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或者一般人不曾想过的问题。这些新鲜事物是机遇,也是律师的挑战。同时,律师的业务时效性强,经常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一些难度极大、极其复杂的任务。如下午接到客户需求就被要求晚上必须做出来一套方案,但这对于律师来说这可谓“家常便饭”。为了一个项目通宵挑灯夜战也并不罕见。这不仅是体力上的挑战,也是对心智和心理素质的挑战。既是挑战,就会让人紧张、焦虑,但是勇敢地迎接挑战时的快感和用自己的力量征服挑战后的成就感却也正是律师职业的吸引力和乐趣所在。

君合律所的合伙人之一邹维宁和廖海燕在《律师之道》提及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如上一段所提到的,热爱律师职业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的前提,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对于挑战没有兴趣的人,恐怕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的律师;热爱自己工作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

要有敬业精神。无论做什么工作,敬业精神都必不可少,敬业精神与对一个行业是否喜欢既有关联又有有所不同。不喜欢肯定谈不上敬业,而喜欢也有可能不是很敬业。而对于律师这种专业能力和素养要求极高的职业而言,“敬业”二字更显重要。

要有责任心。律师不仅要对客户负责,同时也要对合伙人及合作的律师负责。一个年轻的律师如果责任心不强,在办理合伙人交办的工作中出现疏漏,则可能导致该名合伙人不会再给他安排其他工作,而如果其在不同合伙人交办的工作上都出现疏漏,那么这名年轻的律师可能会被大多数合伙人忽略而没有锻炼机会,这会导致该名年轻律师没有任何发展的机会,影响其工资奖金和晋升。因此,年轻律师一定要认识到缺乏责任心的严重后果。律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一定要严谨细致。虽然刚开始工作中难免会出现错误,但是一定注意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对于错误要“上心”,要“每日三省吾身”,积极认识,评价与提升自我。

柏拉图说过,“法律是一切人类智慧聪明的结晶,包括一切社会思想和道德”,一切社会思想和道德属于法律的结晶。一个事件的发生,社会上会有多种不同的观点,这就需要律师主动做好法律研究,即便是对初级律师来说,对社会上的一般问题经过仔细深入地分析思考后,也会同样发现解决问题的处理办法。所以,首先要去了解,再自己研究一下关联法规、司法解释、典型判例,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但是,光靠理论分析对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真枪真刀”的实干。律师的主要工作是要为客户解决实际问题,需要通过不断实践而熟能生巧,也需要积累经验,因而青年律师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律师真正的学习是在实践中学习,在具体办理案件的过程中学习,而别无其他任何捷径。

养成一个良好的工作习惯是让律师变得优秀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作为专业律师应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社会认识,掌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占据法律革新的前沿阵地。此外,平时还应勤于收集与自己专业领域相关的各种规范,建立自己的资料库。勤动手,细分类,做好编辑分类整理工作,为工作节省不必要的时间。如此长期积累下去,必定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成语闻所未闻:闻:听到。听到了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事。形容事物新奇罕见。如:《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未闻。”又如:今日见了紫菱姐姐飞来飞去,业已奇极;谁知还有海外这些异事,真是闻所未闻。——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回

成语各行各业:泛指所有的人所从事的各种行业。如:邓小平《办好学校,培养干部》:“过去我们想请各行各业开个名单,提高一些人的工资,说了好久,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实现。”又如:各行各业都出现新气象。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_1800字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我读完这片文章后,我感受到了圆明园原来是这么美丽,仿佛自己身临其境。但是这么美丽的一个万园之园,竟然被几个强盗给毁灭了。把能抢的东西抢去,不能抢的还烧掉毁灭罪证,我实在太痛恨他们了。圆明园是一个聚集了许许多多风景名胜精华的一个大公园,在世界历史上称的上为万园之园。在圆明园里面,还有许许多多的历史文物,这些文物是从先秦时代一直到清朝,所有最珍贵的文物全都放在里面,给人们参观。有些物品还是工人们用了几个世纪辛辛苦苦的做出来的,做了这么长的时间,但是被英法联军一抢而空,还把圆明园烧了,彻彻底底的被毁灭。多少劳动人民的辛劳,才换来了这么美的大公园,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等于是把劳动人民的心烧了。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镇北面的一片平原上。原为清代的皇家御苑。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到清乾隆九年(1744)基本建成。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屡有修缮扩建,历时150多年。人们习惯上所称的圆明园,实际上是圆明、长春、绮春(后改名“万春”)三园的总称,占地甚广,外围周长约10公里。圆明园系一座水景园,水面占全园面积一半以上。在山环水绕之中,分布着145处景观,有些景观的命名,直接以水为主题。如,“平湖秋月”“苏堤春晓”“三潭印月”“曲院风荷”,都来自于杭州的西湖十景。还有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庐山的“西峰秀色”,仿狮子林的“叠石迷宫”,仿瞻园的“茹园”,仿孤山放鹤亭的“招鹤蹬”等等,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在圆明园的鼎盛时期,这里既是具有空前规模的皇家园林,又是清代皇帝发号施令、行使权力的统治中心。从康熙到咸丰,6个皇帝每年总有三四个月在此居住,并处理政务和进行各种政治活动。当年的大宫门两旁,曾设置了内阁、六部、军机处等中央政府部门的办公处。在西北面的一片废墟残迹中,仍能寻找到几组规模宏大的宫殿遗址。有上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举行盛大宴会的“九洲清宴”、供奉历代清帝影像和祭祀用的“安佑宫”和藏书楼“文源阁”等等。在建筑艺术上,圆明园还形成了一种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长春园的北端,原建有一组园林化的欧洲式宫苑,其中有座“西洋楼”,由意大利传教士、画家郎世宁等外国专家设计,创建于清乾隆12年至24年(1747—1759),建筑用料大量是精雕细刻的石材,主要景区装置了多种形式的水池和机关喷泉。园路铺饰、绿篱修剪,以及围墙、石雕、铜像等都具有西方特色,但楼顶却盖上了中国特有的琉璃瓦,墙壁上镶嵌着琉璃砖,同时采用了中国传统的迭石技术和砖雕工艺。这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处兼有东西方风格的园林建筑群,因而被西方誉为“万园之园”。园内还收藏了极为丰富的文物珍宝字画典籍,堪称是东方文化艺术宝库。八国联军光绪二十六年(1900),英、德、俄、法、美、日、意、奥8国组织的侵华联军。19世纪末,中国北方爆发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并陆续入京。1900年5月31日,英、美、日、法、俄、意等国以保护使馆为名,派兵300余名,强行入京。6月17日,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大沽口炮台,6月19日慈禧决定对各国宣战,21日下宣战诏。8月14日八国联军进攻北京。8月15日晨,慈禧挟光绪帝西逃。侵略军入城后,火烧庄王府,屠杀在王府的义和团民众约1700余人,并在北京抢掠3天,后又继之以私人抢劫。8月27日,清政府派奕匡和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向八国求和,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各国政府订立《辛丑条约》。《火烧圆明园》电影解说词里有这样一段话:有一把火曾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一个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的眼睛的民族,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圆明园是我国著名的皇家园林,全园占地三百五十多公顷,浓缩了全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名胜。这项伟大的工程用了一百五十多年的时间才修筑成。但是,在1860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抢劫一空后防火焚烧,大火少了三天三夜。现在的圆明园,这剩下几根残柱了。这帮可恶的强盗,在中国的领土上横行霸道、为所欲为。一座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宝库,就这样被侵略者的魔爪下毁于一旦。他们不仅烧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被破坏了璀璨的文明。这是中华民族多少代人智慧的结晶啊。

成语横行霸道:横行:行动蛮横仗势做坏事;霸道:蛮不讲理。依仗权势为非作歹。如: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一任薛蟠横行霸道,他不但不去管约,反‘助纣为虐’讨好儿。”又如:世界上的事就是这样:越是卑鄙无耻,自私自利的人,越是得势,横行霸道。——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十四

成语助纣为虐:助纣为虐[zhù zhòu wéi nüè],意指纣,商代的暴君。“助纣为虐”指协助纣王施行暴政,比喻协助坏人做坏事。语出晋·谢灵运〈晋书武帝论〉。[源]晋·谢灵运〈晋书武帝论〉(据《太平御览·卷九六·皇王部二一·世祖武皇帝》引)世祖受命,祯祥屡臻,苛慝不作。万国欣戴,远至迩安,德足以彰,天启其运,民乐其功矣。反古之道,当以美事为先。……昔武王伐纣,归倾宫之女,不以助纣为虐;而世祖平皓,纳吴妓五千,是同皓之弊。[典故]纣,是商朝最後一个君王,他好酒淫乐,杀害许多忠良的贤臣,对人民暴敛又使用酷刑,百姓们对他多所怨尤。虐,是残暴的意思。“助纣为虐”就是帮助纣王做坏事,後来引申为协助坏人做坏事的意思。晋代谢灵运在〈晋书武帝论〉提到:周武王讨伐纣王後,将宫殿中的后妃佳丽释放,不继续纣王残暴、不合理的政策。而晋武帝司马炎在称帝後,虽然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但却在平定吴国孙皓後,一并接收了吴国五千名的佳丽,这样的作为是犯了和孙皓同样的错误。後来“助纣为虐”被用来比喻协助坏人做坏事。另外,夏朝也有一个暴君叫桀,所以这个成语或者说做“助桀为虐”,但以“助纣为虐”较为常用。如《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就是使用“助桀为虐”一词,记载秦朝末年刘邦起兵反秦,看到咸阳宫殿的富丽堂皇,想要留住在宫里。张良劝谏他:“现在才刚打败秦朝,就想要享受秦宫奢侈的生活,这就是所谓的『助桀为虐』,在帮助坏人做坏事。怎能获得民心,平定天下。”刘邦听了顿时觉悟,才带领军队撤出咸阳城。

《光明之子与黑暗之子》读后感_1800字

文/李风山

《光明之子与黑暗之子》是莱因霍尔德·尼布尔【美】的专着,由山东大学赵秀福教授翻译成中文。读这本书的主要原因是在简介上看到了它是一本作者为现代民主进行辩护和扞卫的一本深沉而澎湃的经典,而之前恰恰读了贝淡宁教授的《贤能政治:为什么尚贤制比选举民主制更适合中国》。贝淡宁在他这本书里对民主选举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他认为民主选举制度有很多不足。这是非常令我感到震撼的,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很容易地认为民主是个好东西。因为受贝淡宁这本书的影响,而这时候又看到了这本为民主辩护的书,所以很容易被它所吸引。

这本书不厚,确切地说,很薄。但观点非常明确,逻辑非常清晰,论述非常深刻。尽管这本书当时读得很艰难,这样说的原因主要是这本书写得很深奥,充满了生涩难懂的语言,有时候一段话要读上好几遍。甚至读着后面的忘着后面的,还要返回来读。但这本书读得很值当,读完之后那种思路清晰的舒畅感令人非常享受。

到底什么是光明之子,什么是黑暗之子?如何区分它们?

“此世之子,在与同时代的人打交道时,要比那些阳光之子明智。”这是《路加福音16:8》的一句话,此时之子便是黑暗之子,阳光之子便是光明之子。尼布尔认为,黑暗之子是那种不承认在自己意志和利益之外还存在着任何更高或更普遍的规律和约束的人。中国也有类似的表述“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样的人就是黑暗之子。光明之子则认为自我利益应该受到更高、也是更普遍的普世规律的约束。

现实问题是“光明之子”虽然善良,但却似乎没有“黑暗之子”那样聪明或明智。“黑暗之子”之所以邪恶,是因为他们除了自我之外别无所知。但尽管他们邪恶,却足够明智,因为他们懂得自我利益的力量。另外,“黑暗之子”从来不会承认自己属于黑暗,他们甚至会说自己是唯一的“光明”或“光明之路”。“光明之子”之所以高尚,是因为他们能够理解比他们自己意志更高的规律。但他们不明白自我意志的力量,所以看起来“冒傻气”。

尼布尔用两个词充分表达了黑暗之子与光明之子:

道德的犬儒主义——黑暗之子、自私自利,只追求自我的利益。

道德的理想主义——光明之子、多情善感、追求普适规律、个体与共同体的统一,但过于乐观,认识不到腐败的作用。

我认为,这本书有一句话是不得不记住,不得不思考的。这是最经典的论述,也是读完这本书让人最深刻也最让人回味无穷的一句话,即:

“人类趋于正义的潜力,使得民主成为可能;但人类堕入非正义的倾向,则使得民主成为必需。”

我们应该怎样如何认识这句话?在读完这本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大致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来做一些简单的解释。(并可以借助下图来深化认识)

第一,人类趋于正义的潜力,使得人类追求自由和秩序。而民主与自由、秩序的关系正如尼布尔所言:一种理想的民主秩序,必定是在自由的制约条件下寻求统一性;在秩序的框架内维护自由。人类对于正义的坚守,对于自由和秩序的把握,使得人类愿意去建立民主社会。这样,民主便变得有可能被建立。

第二,在所有非民主的政治理论中,国家和统治者都被赋予了不受制约的权力,为的是在共同体中获得秩序和统一。但是,诱发并成为这一政策提供依据的悲观主义并非首尾一贯;因为它并没有用到统治者身上,而这是不应该的。如果人倾向于非正义的手段对待他人,那么,拥有权力则使得其恶意得到强化。在此意义上说,不负责任的、不受制约的权力,是非正义的最大来源。

第三,自由社会的民主技能,可以制约统治者和管理者的权力,因而能够防止其泛滥成灾。不受制约的权力所造成的危险,始终提醒人们去注意民主社会的优点。特别是当社会对于影响自由的种种威胁失去耐心,并经受不住引诱,试图以牺牲自由为代价,获取胁迫性的统一所带来的好处之时,民主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更加明显。

第四,尼布尔在个体与群体一章中提到,民主之所以值得追求,就在于这样一个永恒的理由,那就是它为个体提供了政治的和宪法规定的权利,使个体能够抵制统治者无节制的野心,并制约共同体以牺牲自由为代价而维护秩序的倾向。

综上,民主社会的建立是在人类正义和非正义的统一体的基础上建立的。没有正义的倾向,民主便不具有可操作性;没有非正义的倾向,民主便不被需要。这是在正义和非正义的张力以及合力之下,民主才可能被建立,才有必要被建立。

读完这本书,我真的被尼布尔逻辑论证之严格、观点表述之清晰、具体表达之准确所折服。我觉得这是一本值得读的书。

成语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指看人说话与处事。形容人善于说话。如: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8回:“第二要嘴巴会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了官场说官场上的话,见了生意人说生意场中的话。”又如:无非‘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你要想他帮忙,就得先跟他做生意。——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

成语回味无穷:回味:指吃过东西以后的余味。比喻回想某一事物,越想越觉得有意思。如:宋·王禹偁《橄榄》诗:“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饴。”又如:这篇文章含义深刻,使人回味无穷。

水浒传宋江读后感_1800字

评价宋江的人有很多,金圣叹是最早评价宋江这个人。他对宋江的评价是“下下”,也就是最低。以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外表比较平庸,才能有限。第六十八回中,宋江把自己跟卢俊义做了一番对比,其中说到三点不如卢俊义:第一,宋江身材黑矮,貌拙才疏;员外堂堂一表,凛凛一躯,有贵人之相。第二,宋江出身小吏,犯罪在逃,感蒙终兄弟不弃,暂居尊位;员外出身豪杰之子,又无至恶之名,虽有些凶险,累蒙天佑,以免此祸。第三,宋江文不能安邦,武又不能附众,手无缚鸡之力,身无寸箭之功;员外力敌万人,通今博古,天下谁不望风而降。应该说宋江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在这里,我不得不说一下,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要从当时的实际出发,不能以个人的好恶来看待,不然这样做出的评价是毫无意义的。关于宋江,我们首先要注意他的家庭,宋江家中世代务农,靠田地来维持其生活,应该说属于中小地主之列吧。他受到的教育,自幼熟读四书五经,儒家书籍,受的是传统的文化教育。他的职业,在衙门里当任押司一职,何谓押司?就是在衙门里办理案牍,整理文书之类的工作,只是一个小吏,并不是官。《水浒传》中有句话来形容宋江的职业是: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所以从这些来看,对他的性格影响很大。第一,因为他不是官,是吏,所以他对百姓很好,深知百姓的疾苦,百姓有难,能够解囊相助,很有忠义感;第二,由于管理文书,所以为人处世小心谨慎,能够随机应变,喜欢玩弄权术;第三,由于从事的是押司这么一个职业,所以培养了他遵守法度的观念。后两点特别值得注意,“权术”这个词,仅仅是指处理问题的手段,不是人物品格的表现。法家韩非,申不容提倡用“术”来治理天下,这个“术”就是指的“权术”。比如,第三十四回,宋江想要招降秦明,故意派人骑上秦明的马,穿上秦明的战袍,假装秦明。到他的上级慕容知府那里,杀人放火,让人以为秦明已经投降了梁山。待秦明回到城外,别人都不相信他,而且杀了他的妻儿。随后秦明无奈,只好上山。为了要秦明上山,不惜害了那么多百姓的性命,甚至是他的妻儿的性命。法度的思想,如放晁盖时,他有句话常挂在嘴边:“于法度上不得”,第三十六回刺配江州的途中被劫上山,梁山好汉劝他上山,他不同意。众人想要打开他身上的枷锁,他说:“这是国家的法度”。所以说宋江有时候看问题从法度上看。还有就是他喜欢玩弄权术,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虚伪。从这几点来看,他所从事的职业对他的性格的影响很大。

宋江上山之前和上山之后有截然不同的人物个性。他上山之前可以说是一个侠义英雄。特别是他上山之前做的两件事可以看出来。第一,在第十八回中放晁盖。当时他的处境是即可以汇报上级,又可以听之任之,还可以给晁盖通风报信。而他选择的是第三种做法:通风报信。这一段书中描写得很生动。在这里,是“义”压倒了“法”。因为法度在他的头脑里是根深蒂固的,但是当“义”与“法”相冲突的时候,“义”压倒了“法”,可见他是一个英雄。第二十一回,宋江杀了阎婆惜,是为了梁山的朋友,为了朋友杀了自己的妻子,也表现了他“义”的一面,说明他是一个英雄,这是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上山之后,在给他定性,他就是一个义军的首领。但是我们说他文不能安邦,武不能服众,他自己也认可了这点,那他凭什么当上义军的首领?第一,他仗义疏财的品格,对众兄弟有号召力。有什么事情只要他一开口,别人就都听他的。第二,他关怀兄弟,有信人的雅量,比如第五十四回救柴进,第五十九回救鲁智深、史进,第六十六回救卢俊义、石秀等。第三,有一定的指挥才能和军事才能。如三打祝家庄,前两次都没有攻打下来,但是他善于吸取经验教训,终于在第三次用了吴用的计策,攻下祝家庄。如果他什么都没有的话,那当梁山的领袖是站不住脚的。后来有不少的战役都是他亲自指挥的,直到第七十一回英雄排座次那个梁山的鼎盛时期,也一直到后来两败童贯,三败高俅。

第三个时期,就是他招安以后,宋江应该是朝廷的忠臣,宋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为国家效力”,当他坐上梁山的第一把交椅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李卓吾有一句评语说:“这是一大关键之处,读者不可草草看过。”

我到现在还是不太明白宋江的心思,他到底是具有战略家的眼光,还是仅仅只是为了那曾许下的诺言——对国家忠诚,才会不顾众兄弟的反对,毅然归顺朝廷。也许是我功力还不够,不能理解那个时代所谓的“忠义”。

成语经验教训:从多次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或技能和从错误或挫折中得到的经验。如: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历史经验教训说明,不开放不行。”

成语无缚鸡之力:连捆鸡的力气都没有。比喻体弱无力。如:元·《赚蒯通》第一折:“那韩信手无缚鸡之力。”又如:这个品貌,原是个奇人,不是那无缚鸡之力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九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