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京畿道的历史沿革

浏览

涟川郡前谷里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河南市渼沙洞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骊州欣岩里的多个青铜器时代遗址把那些史前时期面貌保留如初。

据推测,在公元前二世纪左右,京畿北部地区曾由一个辰国占据。就在这时期,京畿一带归附于马韩联盟体。在原归附于马韩联盟体的54个小国家中,有10个是分布在京畿地区的。

京畿地方直到白济始祖温祚王把河南地区的慰礼城命名为首都(道邑)的公元前十八世纪之前,仍还是一个战略要塞,被列为一个重要的地理位置。五世纪中叶,汉江流域被并入高丽,553年(真兴王14年)被编入新罗领土。

从那以后,统一新罗推行了九州制,并在京畿地方设了韩山州。到了后三国时代,汉江一带归入弓裔支配之下。

自从高丽太祖王建把开城钦定为首都(道邑)之后,开城地区随即跃升为韩国历史的一个中心舞台。

京畿这个地名是随著高丽王朝行政管辖体制的整顿起用的一个名称。995年(高丽世宗14年间)开京周围设了六赤县和七畿县。到了1018年(高丽显宗9年间),把这两个县合并后,在首都(道邑)外围地区起了个叫做京畿的正式名称。

“京”意指“王钦定的首都(道邑)地”,“畿”则有“以王起居这地为中心,方圆包括150公里的地区”之意。“京畿”这一地名源自唐朝时代把京县和畿县的首都(道邑)附近由唐朝支配的时期的名称。

1069年(高丽文宗23年间),京畿从杨广、交州、西海道划归了39个县并增加了13个县,扩充到共52个县。不久后,京畿地区复又缩小,恢复到了高丽显宗时代的规模。

于1390年(高丽恭让王2年间),京畿被扩大为1069年(高丽23年间)的规模,广布于44个县,首次跃升为一个道级行政组织。这时候,京畿道被分作“左道”和“右道”两个行政区域加以统治。

到了朝鲜时代,汉阳被指定为新的首都(道邑),随即重新调整了京畿道的边界线。原先在太宗统治下的左、右京畿被合并改称京畿。原由述安、谷州、延安地区组成的西北部一带则隶属于丰海道;水原、骊州、安城原附属于东南部地区,该地区编入了京畿道,形成了当今的行政区域。

朝鲜王朝的建立和迁都汉阳成了现今京畿道诞生的一个转折点。

公元前2世纪左右,京畿北部地区就已经存在辰国。此后,京畿地区曾隶属于马韩联盟,马韩联盟有54个小国,其中10多个小国分布在京畿道地区。

公元前75年 辰国分离为三国后,这里隶属于势力直抵汉江以南地区的马韩和辰韩,政治上处于月氏国盟主辰王的支配之下。

公元前18年,百济始祖温祚王定都河南慰礼城以来,京畿道在政治和战略上的始终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一直持续至今,在长达400年的时间里一直都是百济的领地。

公元405年 高句丽第19代广开土大王永乐6-14年,高句丽征讨百济,在大方水域(京畿和黄海)击败百济海军,掌握了西海的海上霸权,随后继续南下,占领临津、汉江流域一带,京畿成了高句丽与百济两国纷争之地,直至新罗统一三国。

公元5世纪中叶,高句丽统一汉江流域。

公元553年(真兴王14年),该地区又被新罗占领。此后,统一的新罗将全国分为九个州,京畿道地区设立了汉山州。到后三国时代,这里又被纳入弓裔的势力范围。高丽太祖王健定都开城后,京畿地区便成为历史的中心舞台。以“京畿”命名该地区行政单位也是从高丽时期开始的。

公元757年 新罗第35代王景德王16年,效仿中国唐朝制度,在全国实行9州制,京畿隶属于韩州。高丽第6代王成宗王时期,实施全国10道制,京畿被称为关内道。

公元995年(高丽成宗14年),在开京周边设立了6个赤县和7个畿县。

公元1018年(高丽显宗9年)起将这些赤县、畿县所在的王都外围地区统称为“京畿”。

公元1029年 高丽第8代王显宗王时期,改称杨广道,将开城及附近13县纳入中央直辖,称为京畿道。高丽第34代王恭让王时期,分为京畿右道和京畿左道。

公元1069年(高丽文宗23年),京畿从杨广、交州、西海道接管39个县,加上原来的京畿13个县,共管辖52个县,规模进一步壮大。不久后,京畿的领域又缩回为高丽显宗时期的规模。

公元1390年(高丽恭让王2年),京畿的领域再次扩大到1069年(高丽文宗23年)时的规模,统辖44个县,首次划为道级地方行政单位。当时的京畿分为左道、右道进行统治。

公元1402年 朝鲜第3代王太宗王时期,全国实施8道制,这里称为京畿道。称首尔特别市附近为首尔府,归中央直辖,称首尔特别市附近为首尔府,起中央领导作用。

公元1895.5.26 废止8道制,实施23府制,形成首尔、仁川、开城3府。

公元1896.8.4 实行13道制,重回京畿道。(3个府 34个郡)

公元1910年 将道厅从水原迁至京城府(首尔),将曾为中央直辖的首尔府改称京城府,编入京畿道(韩日合并)。

公元1945.8.15 8.15解放

公元1960年代 道厅(政府厅舍)搬迁。(首尔→水原现址)

公元1970年代 66市 4区 18郡 14邑 180面

公元1980年代 行政区划变更为18市 18郡 30邑 155面

公元1990年代 行政区划变更为23市8郡亲

公元2000年 江原道铁原郡东松邑五地·上芦里的部分地区被编入京畿道抱川郡抱川邑,将京畿道抱川郡官仁邑炭洞里的部分地区编入江原道铁原郡。

公元2001年华城郡晋升为华城市,广州郡晋升为广州市(25市6郡)

公元2002.4.1 根据始兴市条例第694号(2002.3。2 公布)正往1,2洞分割了正往1,2,3,4洞根据坡州市条例第435号(2002.4。1 公布)交河面升级了交河邑, 条里面升级了条里邑。

公元2002.11.1 根据安山市条例第1027号(2002.10。1 公布)组织了常绿区和单元区

公元2002.11.5 根据平泽市条例第585号(2002. 11。5 公布)安仲面升级了安仲邑。

公元2003.7.14 根据华城市条例第235号(2003.06.04),将雨汀面升格为雨汀邑。

公元2003.10.19 根据法律第6928号(2003.7.18公布),将抱川郡升格为抱川市、杨州郡升格为杨州市(27市4郡15区)

公元2003.11.24 根据水原市条例第2456号(2003.11.8公布)设置灵通区(27市4郡16区)。

公元2004.1.2 根据金浦市条例第468号(2003.12.30公布),将通津面升格为通津邑。

公元2004.7.21 根据广州市条例第106号(2004.6.7公布),将草月面升格为草月邑、实村面升格为实村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