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鞍山市铁东区的历史沿革

浏览

铁东区建区较晚,因位于沈大铁路以东而得名。

1379年(明洪武十二年)置鞍山驿,驿北置长店铺(后演称长甸铺),属辽东都司定辽中卫地。

1653年(清顺治十年),清代设辽阳府(后改为奉天府),辖辽阳州,今区境属辽阳州地。

1912年后,中华民国前期属辽阳县管辖。

1921年10月,辽阳县始设区,区内的长店铺、大石头、八卦沟村受辽阳县第六区管辖。

东北沦陷后,1937年(民国26年)12月1日鞍山设立市制,辽阳县第六区管辖的长店铺、大石头、八卦沟村划属鞍山市辖地。

1940年6月1日,伪鞍山市公署将全市划分25个区,铁东区境内置“大正”、“富士”、“浅间”、“大宫”、“大和”、“朝日”、“桔”、“初音”、“曙”、“音羽”、“长大”等11个区。

1945年“九三”胜利后,鞍山市民主政府于11月决定,在长大铁路以东的南部市区置铁东区。

1946年6月,国民党政府占据鞍山后,在区内置大同、兴华、和平、正义、文化、日新、永平、光复、铁东、长甸等11个区。

1953年,在区内长甸铺西北地下发现汉墓及陶器等文物。

1954年6月,该地附近又发现陶俑、陶片、瓷片、红烧土等文物。据考证,汉代以前就有人群在这里耕耘生息。

1997年,铁东区面积13.8平方千米,辖12个街道:胜利街道、长甸街道、

解放街道、山南街道、园林街道、站前街道、钢城街道、和平街道、对炉街道、东长甸街道、湖南街道、常青街道。区政府驻胜利街道。

1998年,铁东区人民政府下设12个街道,有293个社区。

2002年,将千山区大孤山镇的营城子村、高官岭村和东鞍山镇的后三家峪村划入铁东区,成立新兴街道;将鞍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区区域由千山区划归铁东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