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张家口察北管理区的历史沿革

浏览

早在约4000年前的原始社会,察北管理区境域已有人类活动,属细石器文化与仰韶文化接触区。

商、周,为鬼方活动区。

春秋,相继为无终、东胡活动区。公元前279年,燕将秦开袭破走东胡,域地一度属北燕上谷郡。

战国后期,匈奴东进,为其活动区。

秦,公元前215年,秦将蒙恬北击匈奴,隶秦上谷郡。楚汉相争之际,匈奴复进,为其游牧地。

西汉,初属汉幽州刺史部上谷郡。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随汉弃上谷郡斗僻地予匈奴。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后乌桓入居。

东汉,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后为鲜卑活动地。

三国,为小种鲜卑游牧地。魏明帝青龙三年(公元235年)后渐为拓跋鲜卑活动区。

东晋,太元二十一年(396年)后隶北魏。

南北朝,北魏泰常八年(423年)后隶北魏怀荒镇。孝昌元年(525年)后为柔然活动区。北齐天保三年(552年)后为突厥势力范围。

隋,开皇三年(583年)后为东突厥活动区。

唐,贞观四年(630年)后为库莫奚、黑车子室韦、契丹等活动区。天复四年(904年)后为契丹活动区。

五代十国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后为辽领地。

辽,隶西京道奉圣州。

金,大部地域隶西北路抚州柔远县(原称镇)。承安二年(1197年),升抚州为镇宁军。大安三年(1211年)后为蒙古势力范围。

南宋,蒙古宪宗八年(1258年)复立抚州。中统三年(1262年)升抚州为隆兴府,隶上都路。至元四年(1267年),析上都隆兴府为隆兴路,今域大部属该路所辖之高原县。

元,至大元年(1308年),还隆兴路为府,再降为源州,罢高原县,并于今白城子(中都遗址)置开宁路、开宁县、中都留守司,现境大部属之。至大四年(1311年)还为原制。皇庆元年(1312年)改隆兴路为兴和路。

明,洪武三年(1370年),置兴和府,隶北平布政司,辖境地。洪武四年废府,仍为元踞,七年后为明领地,三十年隶兴和守御千户所。永乐元年(1403年),千户所直隶后军都督府。宣德五年(1430年),千户所改隶万全都指挥使司。宣德二十年后为蒙古鞑靼部落驻牧地。明季为蒙古察哈尔部游牧地。崇祯五年(1633年)后为后金势力范围。

清,初为官牧地及王公大臣马厂地。康熙十四年(1675年),迁察哈尔蒙古镶黄旗驻牧。雍正二年(1724年),置张家口理事同知厅,隶直隶省口北道,领境局部。光绪八年(1882年),理事厅改为理事抚民厅,领部分境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后辖境大部。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改张家口理事抚民同知厅为张北县,境域属之。

民国三年(1914年)7月,隶察哈尔特别区,七年隶察哈尔特别区兴和道。十七年(1928年)12月,改区为省,撤兴和道,直隶察哈尔省。二十三年(1934年)5月,部分转隶察哈尔省崇礼设治局。二十五年(1936年)1月,隶察哈尔盟。二 十六年(1937年)10月,隶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二十八年(1939年)9月,隶伪蒙古联合自治政府。三十四年(1945年)5月,中国共产党建立张北办事处,隶赤源县,领境域。三十四年(1945年)6月,张北办事处改建张北县抗日民主政府,隶属察蒙办事处,领境域。8月,张北第一次解放。9月,张北县抗日民主政府接管本县,并改建张北县人民政府,隶晋察冀边区冀察区第十九专区,年底改属察哈尔省察北专区,领境域。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0月,为国民党统占区,分隶察哈尔省察北专区张北、崇礼二县。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2月,中国共产党组建张宝联合县,隶冀热察区察北专区,7月,联合县分开,再设张北县人民政府,领境域。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2月15日,张北县第二次解放(全县),隶属察哈尔省察北专区,一直沿续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领境域。

1949年,张北县庙滩农事试验场更名察北畜牧试验场,华北人民政府在双爱堂周围垦荒,组建察北区机垦农场。

1951年,分别更名为察哈尔省立种畜改良场,察哈尔省立双爱堂农场。

1952年,两场合并组建国营牧场,驻地白塔,隶属中央农业部,因其位处察哈尔省察北专署境内,故名为察北牧场。

1959年,下放到河北省农垦局管理。

1968年,察北牧场更名为东方红牧场,再次下放到张家口地区农业处管理。

1972年,恢复察北牧场称谓。

1974年,上划省农垦处管理。

2003年8月察北牧场改制为察北管理区,设党的工作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属张家口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建一级财政,行使县级政府部分职能。


相关文章